请大家推荐“我最喜爱的一篇文章”
文学版块拟举办“推荐好文”活动。请大家推荐“我最喜爱的一篇文章”。九月份请大家推荐“我最喜爱的一首诗”。
十月份请大家推荐“我最喜爱的一篇散文”。
十一月份请大家推荐“我最喜爱的一篇小小说”。
十二月份请大家推荐“我最喜爱的杂文等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
推荐的作品可以是大作家的,也可以是论坛上的。最好加上一些评语或者说一下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推荐的过程也是自己再学习的过程,推荐出来后也能够让大家学习,何乐而不为呢,请大家快来参与。
[ 本帖最后由 风从指尖过 于 9-5 17:26 编辑 ] 张绍民《比较》
从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打工
回来的人
身上有不同的城市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
暗暗较劲
意思是我在的那个城市
比你的要好
他们以前在村里熟识
回来后彼此陌生了
在村里站在彼此眼前
有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的距离 北岛《时间的玫瑰》
当守门人沉睡
你和风暴一起转身
拥抱中老去的是
时间的玫瑰
当鸟路界定天空
你回望那落日
消失中呈现的是
时间的玫瑰
当刀在水中折弯
你踏笛声过桥
密谋中哭喊的是
时间的玫瑰
当笔画出地平线
你被东方之锣惊醒
回声中开放的是
时间的玫瑰
镜中永远是此刻
此刻通向重生之门
那门开向大海
时间的玫瑰
顾城
《一代人 》顾 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选自《星星》1980年第3期
这是诗友们的评价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300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然而,300 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用对应的手段,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
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代人”当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黑色的眼睛”。
《一代人》干脆的语言,执着的追求意向同样显示了一种性格,可以说,这也是一首“性格诗”。它汇集了思维与表现、形式和内容、标题与诗体之间在大小、深浅、形象抽象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最终熔入18个字中,深沉而潇洒地突出了当代人的精神意象。果然引爆了同代人的情感!《一代人》真是一枚神奇的“雷管”。
第二首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楼上推荐的诗我一一读来感触很深,有第一次读的,有重读的,重新学习,又有一次体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俄)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 本帖最后由 轻舞的月光 于 9-5 23:10 编辑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
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
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严重支持一下wzg28e 也许
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一直欣赏这两句 日子
汪国真
总是觉得日子这样简单
走过去的道路那么平凡
没有几多郁悒
可能铭记
也没有多少欣喜
值得流连
秋色萧索复萧索
春光烂漫又烂漫
即便如此
我又怎能忘却从前
即便如此
我又怎么能不向往明天
希望在不断的寻找中失去
憧憬在不断的失去中再现
这首诗诗意不浓,有专家话讲没有多少文学性,但却给平凡之人以同感以安慰。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怅然而泪下。 杨刺《隐匿的光》
那些钉子像蜘蛛一样
生活在墙壁缝隙
我只有像缝隙
以便争取一道墙壁
(哈工大电影系在读学生。很哲学,意象反复转折——诗歌张力所在!)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怅的诗。一个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飘然而过。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样出现、飘过,然后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只是想象;错身而过,是不可避免的悲剧。细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现了, “我”却眼睁睁地看着她消失,仿佛一场梦境。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幻想逢着一个希望逢着的姑娘。这并非是现实的巧遇,而是幻觉的邂逅。而那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许是前清宰相府后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诗人以前的邻家少女。其实,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她最终要消散在诗人的视线中。
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在浓重的象征色彩衬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诗人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一幅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呈现在面前。带着哀伤,诗人把自己放在悠长的雨巷中,做一个反复彷徨的孤独者。没有声音,没有欢乐,也没有阳光,只有彷徨和哀怨,这就是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够实现。但是,诗人明显知道,美好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于是,它转瞬即逝,只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在这里,诗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弃理想的复杂情绪显露无遗。
《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使诗歌呈现出一种迷离的美境。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李璟也写过一曲关于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丁香结和雨中愁在这位南唐后主的笔下已经连结在一起。而在诗人的手中,丁香有了进一步的含义。他想象了一个丁香一般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于是,它成了含有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包含诗人对美的追求,也包含诗人美好愿望幻灭的痛苦。诗人曾经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雨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最终消散,体现了诗人当时理想的幻灭。
在新诗中,《雨巷》是一个“忧愁”的文本。诗中的“丁香”意象、迷离的音乐美和情绪的抑扬顿挫,使它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感。在文学的雨巷中,读者往往不满足于“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还想企图捉住她,于是,她“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般飘过我们的身旁,消散在我们的视线中……这,就是它的“愁怨”所在。 请朋友们把看到的好诗发上来,大家学习一下哟。wzg6 卢卫平《无法拯救的人》
老王唯一的儿子
十年前精神分裂
老王倾家荡产
愈合了儿子的精神
走出医院大门
儿子对老王说
我十年没有感受到的痛苦
从今天起
又回到我的心里
希望
把擀面杖插在士里希望开出红花
把石子扔在河里
希望长出尾巴
把白纸压在枕下
希望梦绘美丽的图画
把邮票贴在心上
寄给远方的她
1987年4月13号
摘自家庭杂志
作者 贾平凹
舒婷《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
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
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
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
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
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
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
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
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
,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
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那篇叫"老巷子"的文章,情浓意浓,意味深远,真的很好
小花
[align=center我看见一朵被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 普希金它早已干枯,失去了芳香;
]就在这时,我的心灵里
充满了一个奇怪的幻想:
它开在哪儿?什么时候?是哪一个春天?
它开得很久吗?是谁摘下来的,
是陌生的或者还是熟识的人的手?
为什么又会被放到这来?
是为了纪念温存的相会,
或者是为了命中注定的离别之情,
还是为了纪念孤独的漫步
在田野的僻静处,在森林之荫?
他是否还活着,她也还活着么?
他们现在栖身的一角又在哪儿?
或者他们也都早已枯萎,
就正像这朵无人知的小花? 王小波:一只独立特行的猪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
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
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
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
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
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
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
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
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
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
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
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
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
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
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
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
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
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
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
?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
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
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
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
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
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
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
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
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
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
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
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
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
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
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
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
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
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
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
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
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这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
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
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
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
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
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
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
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
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
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
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
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
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
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
露珠
http://static10.photo.sina.com.cn/bmiddle/4bbd198c44c54619c22d9独自苦守着
夜的冷静
寂寞的感受
黑暗中雾的湿寒
终于在黎明前
如泪珠似的
你
可曾发现
欲滴却不散落
清透
不沾一丝尘染
只为了遥远的梦
能在晨曦里
坦露心的光点
让晶莹里
闪烁霞的灿烂
就这样
依然
昂首在叶尖
[ 本帖最后由 秋实 于 10-4 22:56 编辑 ]
情如故
和睦处共行原创路
问君渊源可相诉
几句心声几回顾
朋友情如故
因如故
风雨同舟渡
龙飞凤舞傲天怒
浅溥文章坚实步
不要笑胜负
[ 本帖最后由 秋实 于 10-4 22:59 编辑 ] 笑
冰心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扰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了。 七百字的一篇短文,不施藻饰,不加雕琢,只是随意点染,勾画了三个画面:一位画中的小天使,一位路旁的村姑,一位茅屋里的老妇人,各自捧着一束花。
没有一点声音,只有三幅画面。三束白花衬托着笑靥,真诚、纯净、自然。然而,万籁无声中,又分明隐约地听到一支宛转轻盈的抒情乐曲。小提琴声不绝如缕,低回倾诉,使人悠悠然于心旌神摇中不知不觉地随它步入一片宁谧澄静的天地,而且深深地陶醉了。待你定睛寻觅时,琴声戛然而止。曲终人不见,只有三张笑靥,三束白花,一片空灵。空灵中似乎飘浮着若远若近的笑声,那么轻柔,那么甜美,注溢着纯真的爱。
于是,你沉入无限遐思,眼前见一片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恍惚间,你找到真、善、美——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七百字的一篇短文,字字珠玑。
我们曾经长久地希冀散文园圃中出现更多的美文。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净化,也有美感上的享受。它们能经历时空变化和岁月冲刷,仍然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在散文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位置。可惜,近凡十年来,这种美文寥若晨星,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因而,《笑》这样的典范性的美文,就更值得珍视,值得细细品味。
(袁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