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里去叫一声妈妈?
本帖最后由 乡殇 于 2010-12-30 00:07 编辑■
感悟之一: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好好孝顺,好好珍视!
记得冯巩在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节目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到我们这个岁数了,回家后还能够痛痛快快地喊一声‘妈’,那是多快乐的一件事啊!”
但我永远享受不到这种快乐了。
母亲在她还差十天就能够度过73岁这道坎儿的时候,永远安详地睡着了。
■
感悟之二:很多事物存在的时候没有觉得什么,逝去了就永远不会有了。
母亲一直害怕火葬,从老家搬出来后,经常在我们面前唠叨。
在母亲的棺椁徐徐落下,亲属们一人一锹土往下填时,我才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我再也没有母亲了!同时,也心生安慰:没有让母亲担惊受怕的事情发生!
■
感悟之三:生与死之间,就是这么简单。
人在将要逝去之前,他人在计划、盘算着她逝去之后的事情;人在逝去之后,他人却在怀念、追思着她逝去之前的点点滴滴。
我从来没有这样深切地感受到生与死是那么的近。母亲病逝前由于肺部呼吸乏力,导致大脑缺氧,神志不清。严重时,不认识任何人,还胡言乱语。有时候她嘴里会念叨我的乳名,叫我回来。医生说,已经采取最佳治疗手段了,关键是她的肺基本上坏掉了,所以疗效不一定很好。
看到母亲这个样子,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些事情了。我的父亲、哥哥姐姐们围坐在母亲所在的重症监护室病床前,商量可能发生的最坏结果,自然而然就谈到了母亲的后事。土料(棺材)还需要再上一道漆,请哪里的阴阳先生看墓地,寿衣不能要有带子的,寿被要暖和些,要买多少米和菜.........
我看着戴着氧气罩、身上插着几根管子、偶尔呓语几声、头发蓬乱的母亲,感到生与死竟然如此之近,更回想起在冬季的暮色中,妈妈疲惫拖着几根干柴或者竹子,头发上粘着几片枯叶,凌乱地在风中飘扬的情景。面前是我虽然在病榻上但依然有生命的母亲,旁边却在谈论着她失去生命后的事情。母亲却听不见。
■
感悟之四:离开这个世界,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说实话,虽然经历过很多丧事,但我一直没有搞懂人的棺椁在坟墓下面怎么放的。
现在,才知道,棺椁的大头是朝后的。想象着母亲仰天静卧在这无人打扰的地下,没有伤病的苦痛,没有寒风的吹拂,没有炎日的炙烤,也算解脱了。
妈妈,睡好!
■
感悟之五:感情是需要沉淀的!理性有时候比感情更浓烈!
妈妈晚年的时候,话不多了。有时候就是静静坐在那里,听我们说话,听自己的子女们大声说笑。甚至我们笑谈起她小时候怎么打骂我们,她也不吭声。
小时候,我是最怕妈妈的。我是家里老幺,也是她的断肠儿。妈妈刚刚怀我的时候,乡里要求她计划生育,不允许把我生下来,但她坚持生下了我。可能是家里生活压力过大,也可能正遇上她的更年期,从小母亲在我心中没有慈母的感觉。妈妈是村里公认的女强人。虽然身材娇小,但有文化,解放前就是初小毕业,还当过小组会计。好胜心强,家里从来没有缺过粮,包括1959年。我们兄弟姊妹7个,读书最少的也是初中毕业,家中最多的时候是4个学生同时上高中和初中,每个周末玉米籿就需要一斗,酸黄菜需要一大盆,还要专门磨一大口袋小麦面,不然就不够4个学生往学校带。有时候大年初一,就撵我和哥哥们到槽屋里踩槽。双脚赤裸着放在冰冷的水中,确实不是滋味。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有孩子了,越来越觉得妈妈一生真不容易。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大山农村里的家庭环境能够达到我们小时候那种状况,已实属不易。
受用
{:7_487:} 写的好啊! 尽孝要趁早啊。也许我们总觉得父母有这儿那儿的不是,但如果哪天离我们而去,留下的,就是无限的遗憾了。 感动 有孝能尽是一种幸福! 有如此深刻的感悟,说明你是父母孝眼中顺的孩子。“人在将要逝去之前,他人在计划、盘算着她逝去之后的事情;人在逝去之后,他人却在怀念、追思着她逝去之前的点点滴滴。”生与死只有一步的距离,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wzg24e 有孝能尽是一种幸福!wzg11e 李白说“床前明月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