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弄了几张碑破大桥的图片,贴不上,气死`````````````````````````````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wzg62 wzg62 wzg47
南漳县板桥镇
湖北省南漳县板桥镇地处鄂西北部。位于东径111°28′,北纬31°30′离251省道30公里,距南漳县城103公里。地理·村镇·规模
板桥镇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最高海拔1480米(大宝寨),最低海拔180米(潮水)平均海拔1000米,平均气温10.8℃,年降雨量平均在1100毫米左右,无霜期200天左右。地势东高西低,境内青山绵绵,山川秀美,潮水河、嘉峪河两条河流流经此地分别汇入漳河和沮河。镇政府所在地的周家河西水倒流十华里,汇入潮水河,注入漳河。
人口·村镇·规模
板桥镇共辖22个行政村,96个村民小组,6826户,总人口23000人,其中农业人口20575人,非农人口2525人。流动人口5000人左右,版土面积2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938亩,山场面积24.8万亩。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珍惜动物(锦鸡、果子狸、野猪、乌梢蛇等)和珍贵植物品种(银杏、红豆杉、马桂木、杵树等)。集镇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已建成0.8平方公里,由生活区、工业区,娱乐区组成。集镇常住人口3000余人,通迅设施齐备,集镇功能比较齐全。
资源·特产·经济
2003年,板桥镇工农总产值9056万元,工业总产值3538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50万元,年末银行存款128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1元。
1、旅游资源:有荆楚第一溶洞--金牛洞,其洞溶景观、规模为湖北少见,襄樊独有;有道教圣地--中武当,又称九龙观;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寨、冯氏民居;有人与自然对话的奇特景观--回音壁;有天然氧吧--夹马寨;有“一日三湖”的自然景观--湖水河,已开发金牛洞、中武当、青龙寨和冯氏民居,旅游收入年均100万元以上。
2、矿产资源:境内蕴藏有瓷土、煤碳、大理石和滑石粉等矿产资源。瓷土蕴藏量达1000万吨,已开发的产品出口日本,远销东南亚地区。
3、特产资源:盛产木耳、香菇、银杏、核桃等土产品和无公害蔬菜,产品远销海外,主产玉米小麦,在工业品方面有鞭炮、白酒、茶叶等。
古民居·古寨·古建筑
境内有明清初古民居建筑物22幢,总面积2.8万余平方米,有冯氏民居,王氏民居、陶氏民居、张氏民居等,规模最大的是冯氏民居,共105间,为“三进三出”院式结构,建筑群占地81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保存最完好的是王氏民居,建筑结构完好无损,雕檐刻壁、画龙描凤依稀可见。木雕、石雕、砖雕历历在目。家氏族谱保存完好。
古山寨共有28座,有青龙寨、樊家寨、点子寨、五峰寨等,具有代表性的是青龙寨,堪称中西合壁、华夏之最。由于地势险要,为鄂西之咽喉。
历史·文化·名人
相传,板桥之名由来,为鲁班所封,春秋时期,鲁班南下到此,滚滚西流水挡住去路,随取一块长约3米、宽2米的石板搭在河提上 作过河之用,此后便称石板桥。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造农田时,河堤改道,石板不见踪迹。
板桥历史渊源流长,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具有影响的有皮影戏、花鼓戏和薅草锣鼓,每年均参加民间艺术演出并获奖。故有“文化之乡”美称。
史书记载,清朝末期爆发白莲教起义,时任西南总兵(徐总兵)在此驻扎抵御白莲教,最后遇刺身亡,死后葬在板桥彭家。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明国武昌临时政府内务部长,国务总监冯哲夫出生在板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哲夫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途中患病返乡,死后葬于板桥镇新集村,据不完全统计,在板桥这块热土上,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名人就有11人。
[ 本帖最后由 天南地北南漳人 于 2-11 16:15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