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充满哲理
暖暖它吧你那颗快冷的心
让它充满激情
把热血输送给思念
使躯体流溢青春
浇浇水吧
那将要枯死的盆景
滋润结块的泥土
愈合被老鼠丝咬的伤痕
再给它一缕晨光
又会发出嫩芽
叶会再绿
枝会更青
从断开的地方重新链接
心中就能滋生诗句
耳边就会出现琴声
生命就会更加灿烂
情感也会吟唱新韵
信念和希望
就会在前行的路上升腾
生活中充满哲理
生命之树不会永远凋零
阳光总在风雨后
黑夜过去是早晨 逃避不一定躲不过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孤独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能拥有 转身不代表软弱 别急着说别无选择 别以为世界上只有对与错 懂得放弃的人才能找到轻松 懂得遗忘的人才能找到自己 真不好意思,下雨了,没办法,水太多~~~
有一个很哲学的师生对话
有一个很哲学的师生对话,说的“西瓜和芝麻”的选择方法。据说,一个学生问他的哲学老师:“我‘抓芝麻、丢西瓜’行不行。”老师说:“很好。你抓住了方法问题。随着量变到质变,芝麻的总量和价值就会超过西瓜。”学生说:“我‘抓西瓜、丢芝麻’行不行。”老师说 :“很好。你抓住了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学生说:“我‘抓西瓜,也抓芝麻’行不行。”老师说:“当然。你既看到了事物宏观的一面,也看到了事物微观的一面;既抓住了宏观,就抓住了本质,抓住了微观,就找到了方法。”学生说:“我‘既丢芝麻,也丢西瓜’行不行。”老师说:“你的哲学进步很快耶。从‘怎么抓’跳到‘抓什么’,是观念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不破不立,你已经跳出了既有的思维和观念。你一定能找到比西瓜更好的‘瓜’”。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了”。别人说:“知道什么呀,我们一点都不明白。哲学这玩艺就这没用的东西啊,说了半天还是不管用。” 对哲学在实际运用上的质疑,不是对哲学在实际运用上的怀疑。这是因为,哲的学的使命是思维、解释的辩论,即使是“方法论”,也不能说他就是具体的“方法”。方法论是“形而上的”,方法是“形而下的”。哲学只是讨论方法,并且到此为止。至于选择和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是科学家们的事儿。[ 本帖最后由 荆山读霸 于 5-6 15:46 编辑 ]
中国对哲学的“滥用与变种”
滥用与变种从“五四运动”到1966年,文革的前夜。由于共产党人最初对马列主义的选择,就偏重于选择了列宁的关于“革命”的成分,并参照当时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十分推崇和主张“暴力革命”。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毫无疑问,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共产党人吸取之前所有试图通过改良中国,达到“图存”和“图变”目的均遭挫败的教训之后,这一理论具有十分独到的战略意义。问题是,随后的十年,刚从夺取政权的欣喜中走出的中国人,在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中进入了一个“茫然”、“全民失语”和“集体无意识”时期。而这个时期本应该是对马列主义进行全面理解和思考的时期。理论创新滞后给中国发展带来的观念上的阻力暂且不论。教条、僵化的哲学观被不止是四人帮的一些少数人的利用,“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为那个年代的集体志向。对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滥用和片面选择,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让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变种为一种激进的革命哲学,用一种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必然要导致行动挫败。结果,中国人可避免地重复了俄国等早期社会主义国家所走过的曲折。
[ 本帖最后由 荆山读霸 于 5-6 15:46 编辑 ] 我晕~~两霸在一起了~
关于哲学观在一对父子间的冲突
一位在农村种了一辈子粮食的父亲,问正在读大学的儿子:“你在大学里学的哲学是嘛玩艺儿?”,儿子说:“这么给您打个比方吧。比如我手上拿着的这一个馍馍,在你手上,这只是一个具体的馍馍。而哲学认为,还有一个抽象的‘馍馍’。列宁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就是哲学。”父亲听了大为光火:“什么子大学,这不是祸害人吗?”一把夺过儿子手里的馍馍,说:“我看你是越学越倒处。让老子吃这个具体的馍馍,你就去吃你那个‘抽象的馍馍’去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