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独霸 发表于 2006-5-1 23:28

生活中充满哲理

暖暖它吧
你那颗快冷的心
让它充满激情
把热血输送给思念
使躯体流溢青春

浇浇水吧
那将要枯死的盆景
滋润结块的泥土
愈合被老鼠丝咬的伤痕
再给它一缕晨光
又会发出嫩芽
叶会再绿
枝会更青

从断开的地方重新链接
心中就能滋生诗句
耳边就会出现琴声
生命就会更加灿烂
情感也会吟唱新韵
信念和希望
就会在前行的路上升腾

生活中充满哲理
生命之树不会永远凋零
阳光总在风雨后
黑夜过去是早晨

weiwei2875 发表于 2006-5-3 21:33

逃避不一定躲不过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孤独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能拥有 转身不代表软弱 别急着说别无选择 别以为世界上只有对与错 懂得放弃的人才能找到轻松 懂得遗忘的人才能找到自己

k5111 发表于 2006-5-4 18:19

真不好意思,下雨了,没办法,水太多~~~

荆山读霸 发表于 2006-5-6 15:06

有一个很哲学的师生对话

有一个很哲学的师生对话,说的“西瓜和芝麻”的选择方法。据说,一个学生问他的哲学老师:“我‘抓芝麻、丢西瓜’行不行。”老师说:“很好。你抓住了方法问题。随着量变到质变,芝麻的总量和价值就会超过西瓜。”学生说:“我‘抓西瓜、丢芝麻’行不行。”老师说 :“很好。你抓住了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学生说:“我‘抓西瓜,也抓芝麻’行不行。”老师说:“当然。你既看到了事物宏观的一面,也看到了事物微观的一面;既抓住了宏观,就抓住了本质,抓住了微观,就找到了方法。”学生说:“我‘既丢芝麻,也丢西瓜’行不行。”老师说:“你的哲学进步很快耶。从‘怎么抓’跳到‘抓什么’,是观念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不破不立,你已经跳出了既有的思维和观念。你一定能找到比西瓜更好的‘瓜’”。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了”。别人说:“知道什么呀,我们一点都不明白。哲学这玩艺就这没用的东西啊,说了半天还是不管用。” 对哲学在实际运用上的质疑,不是对哲学在实际运用上的怀疑。这是因为,哲的学的使命是思维、解释的辩论,即使是“方法论”,也不能说他就是具体的“方法”。方法论是“形而上的”,方法是“形而下的”。哲学只是讨论方法,并且到此为止。至于选择和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是科学家们的事儿。

[ 本帖最后由 荆山读霸 于 5-6 15:46 编辑 ]

荆山读霸 发表于 2006-5-6 15:08

中国对哲学的“滥用与变种”

滥用与变种
从“五四运动”到1966年,文革的前夜。由于共产党人最初对马列主义的选择,就偏重于选择了列宁的关于“革命”的成分,并参照当时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十分推崇和主张“暴力革命”。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毫无疑问,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共产党人吸取之前所有试图通过改良中国,达到“图存”和“图变”目的均遭挫败的教训之后,这一理论具有十分独到的战略意义。问题是,随后的十年,刚从夺取政权的欣喜中走出的中国人,在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中进入了一个“茫然”、“全民失语”和“集体无意识”时期。而这个时期本应该是对马列主义进行全面理解和思考的时期。理论创新滞后给中国发展带来的观念上的阻力暂且不论。教条、僵化的哲学观被不止是四人帮的一些少数人的利用,“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为那个年代的集体志向。对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滥用和片面选择,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让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变种为一种激进的革命哲学,用一种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必然要导致行动挫败。结果,中国人可避免地重复了俄国等早期社会主义国家所走过的曲折。

[ 本帖最后由 荆山读霸 于 5-6 15:46 编辑 ]

k5111 发表于 2006-5-6 15:12

我晕~~两霸在一起了~

荆山读霸 发表于 2006-5-6 15:48

关于哲学观在一对父子间的冲突

一位在农村种了一辈子粮食的父亲,问正在读大学的儿子:“你在大学里学的哲学是嘛玩艺儿?”,儿子说:“这么给您打个比方吧。比如我手上拿着的这一个馍馍,在你手上,这只是一个具体的馍馍。而哲学认为,还有一个抽象的‘馍馍’。列宁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就是哲学。”父亲听了大为光火:“什么子大学,这不是祸害人吗?”一把夺过儿子手里的馍馍,说:“我看你是越学越倒处。让老子吃这个具体的馍馍,你就去吃你那个‘抽象的馍馍’去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活中充满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