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之时还有吗 发表于 2011-5-23 21:03

关于南漳书画行业的几点思考

本帖最后由 距离之时还有吗 于 2011-5-23 21:13 编辑

                      关于南漳书画行业的几点思考
                                                               
 思想指导行动,观念推动事业。本文拟对本县书画行业作一些点滴的浅薄思考,就教大方。
 国画是中国国粹,传承已久,在南漳其历史攸为久远。南漳历来文人荟萃,大家辈出,自春秋时卞和到三国时水镜,直到近世之高山嵩,既有人文底蕴之深厚,也有雅士高蹈之精彩。书画界也是如此,秀美多姿的山川、攸久深厚的历史和醇厚清雅的人文为书画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素材,书画家们也创作了许多美妙的作品,许多精品之作当长存于世间。
  中国国画发展到当代,应该处于一个华丽转身的阶段。过去的国画,过于追求笔墨,甚至唯笔墨论。一幅画无论所绘形象好坏,许多人只看其笔墨是否合乎规矩。这个规矩说来可笑,上个世纪的黄宾虹先生曾对传统笔墨有个概述,即用笔十法用墨十法,追求的效果是“折钗股、锥画沙、屋漏痕”和“牯牛尿迹”,也就是说画画和书法,要看的主要是笔法墨法,看笔划是否有那种平留圆重变,实际上就是似断还连、若有若无的效果。古代文人们从这种笔划中找到淡远悠雅的趣味,也凭这一点判断书画家的功力。
 于是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很多书画作品,都显得比较萧疏冷逸,有很多作品,花鸟、山水和人物,几条不搭界的线条,勾勒着一个似是而非的形象,更有一些近似一堆乱草。文人画出现后这种现象尤其普遍。大概这种萧疏冷逸的风格很符合一些隐士们的趣味,所以特别盛行。实际上,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名画,也大都是这样的隐士或准隐士所作,比如石涛、八大,扬州八怪也都是退居江湖的隐士。细数起来,倒是更远的古代,我们能看到磅礴气势和瑰丽形象。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应该是其代表。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汉族的画家们追求的还是形象的完美和气势的雄壮的。只是到了明末,以及由此往后的数百年,萧疏冷逸之风才逐渐占了上风,与此同时笔墨被提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形象反而没有了位置。也许这与汉族历史的衰落有一定关系。
 到了近代,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各业兴盛。书画艺术也有了一个大的突破和转变。西方的绘画理论被国人如饥似渴的学习运用,光影被引进了国画之中,照亮了花鸟山水和人物,有光的统领下,形象以雄奇之势展开,可以说国画已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个境界里,首重的是形象,以形象求意境,意境以雄奇炫彩为主,也有淡远的、优雅的、醇厚的追求。但萧疏冷逸不再成为画面基调。院校成为美术主阵地后,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业者以光影色彩上创新突破,在雄浑壮阔上做文章,在新奇华丽上下功夫。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展示。
  石涛和八大的风格,不再成为这个时代的追求。平留圆重的笔墨不再是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准。雄壮的、华丽的、灿烂的、优雅的、蓬勃向上的风格气质才是这个时代的强音。
 笔者有投身书画行业多年的经历,发现书画艺术不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玩物,而越来越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那种多彩的、形象美观的书画艺术作品被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认可和购买。以笔者观察,桂林的这个产业已经相当壮大,其从业人员众多,水平也相当高。在网上如淘宝网,桂林书画家和经营者是最活跃的一群。粗略估算,一个店每年可有一二百万营业额。桂林人还在全国各地一面创作一面销售。笔者在北京曾见一群桂林人携家带口,然后合伙租下一个村子,有人专司画画,有人专司销售,在潘家园等地,他们三五成群,互相提供情报,与中外客户进行交流,寻找买家。
 桂林有其得天独厚的山水优势,所以其山水画特别出色。他们也画各种画,牡丹、梅花、动物。笔者感觉,他们的实力和规模比河南王公庄及深圳的大芬村都要大。
 桂林只是一个例子。还有西安、济南、洛阳,都有一批这样的从业者。应该说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经济价值,书画都有巨大潜力,而不少地区正大力开掘。
  反观南漳,笔者以为,书画市场还没有形成,更没有打到外地去,甚至只在一个狭小的文人圈子里把玩,而更重要的是,书画的传统观念仍然很重,还没有进入现代书画的创作中。以笔者粗浅认识,南漳老一代的书画爱好者,一部分人仍停留在摸仿阶段,而摹仿的对象竟然还是清代的那些萧疏冷逸的东西。很多人判断书画的好坏仍一如既往的只认“笔墨”,在他们那里根本没有“形象”“意境”一说。所以他们评判画的好坏,只看笔墨,不说“形象和意境”。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的书画只剩下几根孤零零、冷清清的线条,生硬、板结、寡淡,毫无生气。可以想见,这种东西仍只适于一些雅士们自我玩赏,与普罗大众无缘,当然就不会有更大的市场了。
 笔墨其实早已应该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地位了,西画没有笔墨,可是现在发展迅猛,广受喜爱。有人可能会说,国画的本质就是笔墨,但既使离了笔墨就不算国画,那种所谓的“笔墨”也不该占据到超过形象和意境的程度。因为我们毕意画的是画,不是笔墨。而事实上,笔墨并非国画的本质特征,离了所谓的那种笔墨,国画照样是国画,国画的特征是意境,是东方人追求的那种趣味,而不在笔墨这种形式和手段。所以吴冠中先生曾说过一句也许是愤激的话:“笔墨等于零”。以吴老的高龄,这句话应该不会仅仅是愤激。而以他的游历世界的阅历和中西兼通的学识、还有崇高的地位,我更相信这句话是有感而发。笔者以多年创作经历,对此也深有同感。
所幸的是,南漳书画界对此已有认识。一批画坛勇士正开疆拓土,开辟新的天地。蔡克柱先生的“楔形文字”看来不合常法,却是别出心裁。曾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宋兴中先生,把西画的材料和光影手段运用到国画中,可以说是在国画创新上走得最远的一位。王子亭先生的行草流畅潇洒,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气概。还有胡钦先生,他本人以传统为主兼攻新法,其女儿既将进入美术殿堂学习现代理论,可以设想会有一批这样的人才为本地书画创作带来清新的风气。笔者所见近年书画展,也都有新面貌、新精神展现,可以想见更多的书画爱好者正在现代美术理论指导下,在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光照下,进行大胆探索,开掘全新的面貌,展示本地的山水人文精神。它应该是昂扬向上的,奋发进取的,更应该是雅俗共赏的,尤为广大百姓所接受的。
 这个探索其实很艰难,它比画出“笔墨”、画出“冷逸”要难不知多少倍。山水的雄奇壮阔、花鸟的炫彩瑰丽、人物的高风气度,岂是三笔两墨能够表现出来的?但这个探索是有意义的。既使有一代人几代人投身其中,也是值得的。以高山嵩为代表的老一代书画家们树起了书画的高标杆,新的一代正有所作为。
  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化产业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书画产业可以说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必将结出丰硕成果。笔者孤陋寡闻,但身为南漳一分子,愿以已浅见,抛砖引玉,谈谈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疏漏之处,还请海涵。
                 2011 5



晨星陈 发表于 2011-5-23 22:03

wzg24e
很好的帖子,力顶!!wzg19ewzg19e

晨星陈 发表于 2011-5-23 22:38

wzg31e

一兰 发表于 2011-5-24 21:35

拜读了!wzg28e

南光电器 发表于 2011-6-1 18:06

关键是环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南漳书画行业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