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
我少年时代酷爱读书,在七十年代中期,那个百废待举的年代,在穷僻的乡下是没有什么书可读的。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方设法借到书,如饥似渴的读。直到如今,我还记得当年借书的情景。我有个远房表姐家境宽裕,她的父亲在区上供销社工作,比我家条件好多了。当时,我家缺劳力,父亲在高考恢复后的那年考上大学,还在外地上学,全家只有靠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年事已高的外婆做工挣工分。在我记忆中,从那时起只到八十年代初,我们一家辗转来到鄂西北一家三线工厂为止,这期间的8年时间里,我家的生活几近贫困。在那些穷困的日子里,我拼命地读书,不和别人在物质上比好坏,只能在学习上比高低,我也没有资格在物质上去攀比。
到表姐家借书的那一年我九岁,上小学四年级。表姐很大方的从里屋取出一本很旧的书给我,还说看完了再来拿,我感到意外的惊喜,因为在这之前我也曾向别人借过书,但都遭到过婉拒。也许是因为我年纪小,也许是因为家景贫寒,怕弄坏了书无法赔,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但在当时,我少不谙事,想不到那么多的为什么。只是希望能读到课本以外的书,能见识家乡狭小天地以外的辽阔世界,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借助书本去了解,去认知了。
记得那是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怀揣着借来的那本厚厚的已经翻的有点散架的小说,一蹦一跳地跑回家,急不可耐的坐在檐下抱着书读,临近正午的阳光焦躁的射在身上,也不觉得热了,只到外婆叫吃饭,方才念念不舍放下手中的书。
古人读书读出了许多典故,比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不过那时还没有照明工具,好在我家还有盏煤油灯,但也不能彻夜亮着,煤油是要计划的,所以夜里点灯看书是要遭到大人的斥责的。
白天读书没有宽裕时间,每天天刚亮就起来上学,放学回来还要薅猪草,拣柴火,一直忙到掌灯吃饭,简单的晚饭后便要熄灯睡觉,哪有机会读闲书呢。我那时和外婆睡一屋,就央求她让我就着煤油灯看书,外婆虽心疼耗费了煤油,但经不起我再三的哀求,就给我开了绿灯。
在乡村寂寥的春夜里,一个九岁少年伴灯夜读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乡下的夜里很安静,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沉浸在梦乡里,除了吃夜草的牛发出有节奏的咀嚼声以外,就是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我手中读的这本旧书是马拉沁夫著的《茫茫的草原》,眼前的一行行跳跃的铅字,在脑海里译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场景: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养的大草原上,风驰电掣的闪过一队队骑兵,那寒光凛冽的战刀,那青森刺目的枪刺,那战马的嘶鸣,那骑士的英姿,还有那卷起的滚滚尘埃和那冷冽冽的北国草原的晨曦.....在我幼稚的脑海里深深刻下了烙印。
大战过后,草原一片沉寂,落日的余晖洒在那些不知名的野花上,草原的夜色来临了.....我沉浸在夜色中的草原上,渐渐睡去。手中的书本滑落出去,不慎碰翻了如豆的油灯。在不知不觉中我感到一股暖流漫过身体,直到这股暖流变成灼热的烈焰,才将我从美丽的梦中惊醒。卜落的油灯燃着了身上的被子,我急忙跳下床跑到灶间舀来一瓢水扑灭了火,幸好油灯没油了,才没引起火灾,但被子已被烧了个洞,有碗口那么大,我该如何交代呀?
我惶惶一夜未敢合眼,等待我的将是大人的严惩。如豆的油灯既成就了我的读书梦,也打碎了我的读书梦。
一本旧书,给了少年的我遥远的遐想,也影响了我以后成长的路程。
每个认识字的人都有一种“书”的情结。
楼主的这篇文章让人读来兴味盎然而“书”情萌动,很喜欢。 wzg11e谢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