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歌依旧 发表于 2011-8-27 17:03

小孩子学坏容易学好难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曾多么坚定地质疑着大人们说的“学坏容易学好难”这句话。于是一度对孟母三迁的故事嗤之以鼻,也对家长干涉我看什么动画片反感之极。“学坏容易学好难”这种观点难道不是大人们在小题大作吗?

而今天我已是个大人,当我发现学坏对那么丁点儿大的孩子来说真的不是什么难事而要矫正她却是多么费劲的时候,我明白了“学坏容易学好难”这句话不是小题大做。

来看看吧,小孩子学坏多么容易。

周末,妈妈照例带小艺去爷爷奶奶家玩。

这里跟小艺自己家可不一样,所以吃的喝的,都敞在桌上任田田拿,而且总有爷爷奶奶不停地劝吃劝喝,这时候可不再是妈妈说了算的,所以小艺可以放心大胆地开怀大吃。这天电视里正在播一部动画片,恰好有一段剧情是一群小动物在糖果屋里,其中一只调皮的小猫咪两手各抓着一根类似棒棒糖的东西;这时候画面里出现一只乌鸦,破着嗓子对小猫咪说:“舔舔这个,左手拿的那个也舔舔,这样就不会有人抢了。”

可能是见小艺看得正投入,大伯要逗逗小艺,于是让小艺也一左一右地拿了两块糕饼。大姑姑会意,便故意来跟小艺要她手上的糕饼吃。小艺一时没反应过来,只是摇头不给。大伯于是指着小艺手上的糕饼教道:“咬一口,咬一口。”

小艺一下子就明白了,急忙将两只手上拿的糕饼都咬了一口,还不忘舔一舔。大姑姑见状忍俊不禁,于是配合地说:“咦,吃过的我不要了。”小艺得意地笑。

妈妈虽然知道这样教他似乎不太好,却也不好加以阻拦。

没想到,小艺很快就知道学以致用了。

一中午,小艺每日例行地可以吃两颗维生素软糖。阿姨把瓶子给小艺让她自己拿,小艺却一把拿出了4颗,而且飞快地把其中两个塞到了嘴里。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童艺!一次只能吃两颗,把两颗还给阿姨!”

小艺啪地把嘴里的两颗糖往碗里一吐,拿着手上的两颗转身就走:“我要吃这两颗。”

不得了了,她一定认为这样她就可以吃掉同时4颗糖了。

“不行,你只能吃碗里这两颗,把手上的两颗放回瓶子里。”还好在阿姨这里,这样的小谋小计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看到阿姨严肃的表情,迫于压力小艺把两颗软糖放回了瓶子里。但是嘴上心里,还是不肯放弃,哭闹着,要吃瓶子里的糖。

“小艺只能吃碗里那两颗。”阿姨不让步,要让小艺知道,哭闹是不能达到任何目的的。

小艺跟在阿姨的脚边,哭嚷着大约僵持了10分钟,终于妥协了,怏怏地爬到饭桌上,拿碗里的糖吃了起来。

——看看吧,这些“歪门邪道”,小孩子学起来是多么得心应手。

看来孟母三迁还真不是空牢牢,小孩子容易受不良事物的影响果真不是个别现象呀!

这不,近段时间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因为看了奥特曼而变得暴力的抱怨也给“学坏容易学好难”这句老话再一次提供了现实的佐证。其实通过这些事情,也刚好暴露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动画片对小孩子的影响真是不可小视!(怪不得当年爸妈不但要管我跟哪些孩子一起玩还要百般干涉我看的什么动画片!)

这一点,其实美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他们甚至已经提出了专业的研究理论。有资料显示,美国科学家山姆·菲兹在早前就提出了“幼儿用来处理和理解电视传达的信息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这一观点,它也被称为“容量理论”。 山姆·菲兹将电视内容分成陈述性的内容(故事)和教育性的内容两大类,不同类别的内容在消耗幼儿的大脑认知资源上是不一样的。它们甚至通过研究发现0-6岁的孩子更容易被那些打斗和不良习惯的场面吸引,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直观的,不需要具备“分析和逻辑”能力就可识别;而宣传社会美德和良好习惯的内容以及其它教育性内容则需要更多的“分析和逻辑”能力,也需要更多的大脑资源来处理,在大脑的处理能力和容量有限的前提下,选择容易的和容量小的内容来处理就很自然了。其实又何止是0-6岁的孩子呢,就算是成年人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也必然是去吸收那些简单直观的不需要耗费多少脑细胞的事物吧,人的惰性是天生的不是吗?

看来要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不但要从娃娃抓起,更要找对方法入手啊!0-6岁的孩子接受能力受大脑容量限制,那要对他们进行好的教育看来就得想办法让这类内容成为孩子大脑处理的核心内容,决不能让其它内容来干扰!否则,失败就是必然的。看来“学坏容易学好难”这句老话至少在动画片这个领域是切实地有据可循的:纯娱乐动画片和暴力内容的动画片负面影响这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片子里传达的不良信息太容易被幼儿接受了! 我们也有必要尽量给孩子提供符合绿色标准的动画片,就像“孟母三迁”一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浩楠吧外交使节 发表于 2011-8-27 23:44

只要锄头舞的好,哪有墙角挖不倒。

樟樟览儿 发表于 2011-8-28 06:35

支持支持在支持!!好铁阿

心领域教育机构 发表于 2011-9-8 11:39

   我永远记得小时候提议让我母亲多管管弟弟,那时母亲总说:树大自然直。直到现在我自已有了孩子,这句话在我脑海里依然很清晰。
   与母亲教养我们姐弟的观念不同,陪伴孩子的成长让我认识到:0-6岁的孩子是特别需要父母、和家人关注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具有自已的思维,体现在孩子会对我们说“不”的时候,表明他已经会自已思考了,并且建立了自已的是非观。我的儿子在七个月半时会说“不”,那时不管我问什么,他都用这个字来回答我。笑话:问宝贝你以后上大学吗?不!你是人吗?不!呵呵。
   这时孩子大脑是空白的,犹如一张白纸,而父母、家人、还有他所接触的、看到的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在这张纸上留下了痕迹的。所以我说孟母是个伟大的母亲,为了孟子的成长,她选择了三迁。孩子学到了什么东西,都取决于我们教给他什么内容。
   当孩子在0-6岁的时候,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正确的是非观,大了就不需我们大事小事去管,孩子自然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并非所谓的高贵可以遗传,而是孩子的成长是完全取决于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影响。
   故而我说: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同样是我们做父母的自我修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现在面对孩子我不敢再乱说话,更不敢说粗话。因为在下一秒,孩子的嘴里就会重复一次。以前每一次回家都要对小侄子乱扔空牛奶盒而发牢骚,而当看到母亲检查小侄子的牛奶盒是否喝完后,将盒子扔到饭桌下面的那条美丽的抛物线后,我不再发牢骚了。并且在我教养我孩子的时候,一直注意自已的行为。刚回来时,儿子也随手扔垃圾到地上,我就拉起他的小手说:来,和妈妈一起将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去好不好。或者,叫他一起和妈妈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并且归位。
    孩子是否养成好的习惯,绝对是取决于父母的。
    教养孩子真的是件伟大的事业。如果大家也有这样的看法,那么,您的孩子将来一定是成功的。
    身在职场,大家都崇尚专业,并不断的使自已更专业,没有人置疑这点:只有专业才能使自已做对的事,所经手的事情会往好的结果发展。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做父母也是有专业知识的,大家都认为我们有了孩子后,就自然的具有了做父母的资格。然,不具备孩子教养专业知识的父母只是在抚养孩子,只满足了孩子生理的需要,并非是教养孩子,教养孩子不光使孩子的身体成长,也要使孩子的思想得到正向的成长。
   父母们,当我们的孩子用他们信任,依赖、期盼、纯净的眼睛看著我们的时候,请记得我们做父母的责任:不要让孩子复制我们的缺点。
   与天下父母共勉之!

Alice Che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孩子学坏容易学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