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忆我的少年时代:夏日即事(二)摸鱼儿
在我的少年时代,夏季是孩子们最爱的季节。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长到八九岁甚至十一二岁的男孩子在夏季可以光了屁股在村子里大摇大摆地走不会招来任何喝斥,只要不在学校里哪怕就在学校门口老师看见也不会批评一句。其二,村内村外的坑坑塘塘沟渠河汊里尽是水,黝黑油亮的光腚们可以随时随地跳到水里去狗刨一阵、打一通水仗。其三,摸鱼儿。
摸鱼儿在这里是个模糊词,包括钓鱼、叉鱼、刮鱼、推鱼等多种捉鱼方法。
钓鱼最简单也最清闲自在,但收获也最小。钓竿是用粗苇竿做的,钓绳也就是三两米尼龙线,浮子一般选用大蒜秸秆、细麻杆或者细苘杆,吊钩是在货郎那里买来的,二分钱一个。掘来蚯蚓做鱼饵,随便往坑沿上树阴下一蹲,将吊钩往里面一甩,眼睛瞪大,只待鱼儿咬钩。太阳晒到的时候就掐一顶大荷叶往头上一盖,每人一个大绿帽子,这个笑笑,那个笑笑,一晌过去了,钓上来也不过三条五条小鱼。钓上来的小鱼鲫鱼居多,也有鲵鮕鱼、白条儿鱼,不巧钓到了大鱼却也不是好消息,结果基本上是吊钩给鱼咬直了,钓竿给拉断了,鱼也给逃跑了。钓的鱼不够多大人以为不值当做菜,顺手丢给小猫小狗或者鹅鸭,猫狗鹅鸭得了“赏”乐颠颠的躲在一边享用美食去了。
叉鱼也是较简单,将几根废平车辐条打磨尖,设法固定在细长的竹篙上,这就做成了简易的鱼叉。拿起鱼叉到坑塘沟渠河汊沿儿上转悠两圈,看到大鱼就“唰”的掷过鱼叉去,没准儿那鱼就给叉住了。为防止鱼叉掷进水里太远收不回,就在竹竿的末端牢牢地系上一段绞丝绳,这样,轻而易举的就能将鱼叉拉回来。叉上来的鱼个头一般都不小,多是黑鱼。黑鱼通常成窝的出现,几步开外就看见水里乌乌的一片,瞅准了,一般不会空了鱼叉。不过叉鱼是有技巧的,不能直对着看到的鱼掷过叉去,那样的话是绝对没戏的。这事儿当时不明所以,后来上了初中,学了物理上的光学现象方才了然。
最费力收获也最大的是刮鱼。放了学或者星期天,随便呼个伴儿,扛了铁锨,拿两个花瓷盆,风风火火的刮鱼去。那个时候,到处都是水,水还清,还都是活水。水多鱼也多,可以说凡有流水处就能见到水里有鱼儿游。扛了铁锨来到干沟干渠上,里面的水只要没不过膝盖,就用铁锨在适宜的范围内筑起围堰来,然后撅起屁股用花瓷盆往围堰外刮水。水将要刮尽的时候,里面的鱼就慌乱的又是往泥里扎又是使劲儿的蹦,这时就不需要再刮水,过来将鱼儿一个一个捉了放进花瓷盆里,为了防止它们往外蹦,事先要在瓷盆里舀进去半盆清水。刮鱼累而且脏,刮鱼结束上得岸来从头顶到脚跟都是泥水,不小心的话还极有可能给污泥里面的废铁丝、铁钉、砖石快等扎伤划伤甚至给铁锨碰伤。但是,孩子们最最喜欢的仍然是刮鱼,因为刮鱼用时较短,收获也大,上午放学后“上班”,两袋烟功夫端着半盆欢蹦乱跳的鲜鱼“班师”了,娘要是麻利的话,中午饭就能吃上炖鲜鱼。
水草密生水也较深的水沟河汊是没法刮鱼的,真要刮鱼也不是不可,只是代价太大,动辄大半天,人少了不行,人多了又分不到很多。这种情况下一般选择推鱼。拿来小推网,站在岸上使劲的往水草密处深处推,拉回来,小推网里就会带回来多少不等的鱼。推网推上来的鱼以小鱼虾居多,还有田螺和河蚌。鱼虾捡了放进鱼篓子里,田螺河蚌拾了放进畚箕里,都带回家,鱼虾炖了吃,田螺河蚌用砖头砸开喂鹅鸭。
用虚笼逮鱼最经济实惠也最不费时不费力。虚笼用苇篾编制,结构巧妙,一头口大一头口小,口小的一头用杂草紧紧地塞住。将虚笼浸没在行人很少走到的水口里,虚笼两侧用河泥封住流水。鱼从大口里进到虚笼里面再出不来,等起出虚笼,拔下堵在小口里的杂草,困在里面的鱼儿即刻得到“解放”,但获得“解放”的鱼儿再也没机会游回老家,不久之后即变成人们口中的美食。鱼有走顶水的天性,所以放置虚笼时不要放错了方向,大口必须朝向低水位。
也有摸鱼的时候。摸鱼一般出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一,三两个孩子在一块,看到小水沟里有鱼,在什么工具都没有又担心被别人占了先的时候,就裤腿一挽下去摸鱼。二,在面积较大的坑塘里面水不是太深,鱼也都认为较多,参与人数又不可控制的时候,裤腿一挽下去摸鱼。摸鱼必须把水搅混,鱼呛得喘不过气,浮到水面呼吸,手疾眼快的一伸手就将鱼擒住在手里了。鱼也会在惊慌失措中钻脚窝、钻草棵或芦苇的根部去藏身,有经验的摸鱼者专门往那些地方伸手。
最最令人惊喜的是大暴雨之后,雨水退不及,村里村外坑满壕平。水漫上了人家的宅头,鱼虾也都浮在水面。人们挽起裤管,拿来竹筐、柳条筐甚至畚箕、笊篱站在宅头争先恐后的捞鱼虾,家里人多的话,一阵子能捞上来小半桶。
在那吃饭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年代,野生鱼虾成了人们餐桌上最常见也不稀罕的荤腥儿。 为奶奶的厚重慈爱心而肃敬,为小作者体察入微的善良心肠而赞许。 一篇有质感的文章。 短小精悍,此文情景交融,写满了忧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