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民间情事》和《风中红梅》在襄阳日报社发表
本帖最后由 风从指尖过 于 2012-2-11 17:10 编辑襄阳日报数字报 > 2012年02月07日 > 7版-古隆中 >
正文民间情事——李道立诗歌集《一直在等》的南漳情怀
2012年02月07日 肖棣
李道立是一位与南漳殊难剥离的诗人。诗歌集《一直在等》,覆盖其生活、工作状态及足迹所到之处,于南漳多元的文化语境中,创作出理性沉思和感性激情双重叠合的情致作品,精神气度与思想分量融汇交织,诗歌修辞视野直指“南漳情怀”。
李道立的南漳情怀,不仅仅只是地理界定性质的单向度书写,还有题旨的形而上的重构与表达——人文精神的抒发、文化源流的气象、生命的传承蕴含、自然与人生的融汇——“意象”的深挚。这在十余年前已经做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富有激情和个性。
创作于2000年的《一直在等》一诗,从洛阳圣诞夜大火切入,撕肝裂胆、悲天悯人,却不沉溺,“火会烧向我吗?我一直在等”,对生死这一终极命题的思考之中,彰显出批判性建构的质感,飘逸之中又达顿挫的重量感、空灵中敛藏诗歌的体积感。《寒夜》一诗最为显明的艺术特色,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强度介入和创作主体的全方位在场,细节捕捉生动扎实,二句一节的建行,犹如血脉的律动,堪称生命鲜活痛切的体验。稍后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爱要说出来》等等作品,更多的例证了作者质地坚实的生活的维系。
李道立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参与了气势磅礴的改革开放过程,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深刻变化。第三辑《通知》和第五辑《秘书之歌》,即是对这一过程与变化的记录和思考。现实题材的诗歌创作,需要破解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坚冰,可以依据现实作时代的发挥,张扬人性的主体精神诉求,则更加重要。对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尴尬和滞后,李道立并不回避也不掩饰,而是凭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敏锐地捕捉鲜活的民间现实,直面百姓生动情事。无论写人纪事,都向爱、向善、向温暖,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里,保持内在的一致性。《深圳,我接到一个电话》即是这种内在一致性的明证,饱含现实情感的图景,情义充沛,寓意高远,完美的凸现了本真的坚韧的熠熠生辉的传统农业人性的美好的品质。
李道立是南漳山水视野的守护者,也是祖国山川入“我”怀的漫步者。第六辑《凤凰之约》,第四辑《看着您笑》,犹如双调嵌套同声吟唱,山水相映的自然的诗页上,空间跨越和立体互动的气象观照,悠悠荆楚南漳因此多了些许灿烂、浪漫和神奇,笔底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因此与大地、与人生气韵生动。山水游记是诗歌写作的传统,这一传统,在于以对山水的描述,将山水内在化,强调主观分析,最终呈现出写作者的人文情怀。入目即佳景,自有天趣,静坐听水声,自见性情,入诗于山而不限于山,用意于水而不拘于水,以主观的感性表现客观的理性,表达出自然的生命力。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李道立触目皆诗,将山水之乐带给我们。
我们从李道立的“南漳情怀”里,窥见其人谦和儒雅的风度、俊朗洒脱的风格。其丰厚创作的精神向度,显现出对于历史和大地的敬重,是诗人精神品质的自然流露。
《襄阳晚报》数字报 > 2012年02月09日 > 22版-鹿门唱晚 > 正文
□秦见君
风,款款而来,带着春天的味道。一株粉红的老梅站在褐色的岩石前,虬枝轻摇,花落如雨。
我迎风而立,凝眸这株风中的红梅。
库区的防汛公路边,栽有梅花,分红、白、绿三色。红,是粉红;白,是雪白;绿呢,是自白白的花瓣渐次到花蕊处带着一丝儿极浅极淡的绿,隐隐约约,近看还无。我单喜红梅,因为它艳丽而雅致,妩媚而矜持,大气而朴实,那种不染尘世的冷艳非同类可比。
梅是花中高人。山枯草黄时,百花凋零中,梅偏笑傲山野,不惧强寒暴冷。其时,北风萧萧,大雪纷纷,梅却仰脸吐蕊,捧出馨香,如夜里的一盏明灯。那粉红的花瓣几近透明,衬着洁白的雪,散发着圣洁的光;那幽幽的香,清而洌,雅而幽,如桂嫌腻,如兰嫌浓,如荷嫌淡。世间的花没有谁能够比过梅的清香,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纵观古今,写梅的字句多到不能枚举。我最喜其中有三:一是暗香浮动影横斜;二是踏雪寻梅;三是梅妻鹤子。“暗香浮动影横斜”,短短七个字写尽梅的精神样貌,单看此句就仿佛看见虬枝横斜的花、闻到若有若无的香。“踏雪寻梅”却是大才子孟浩然在告诉我们怎样来赏梅——踏雪寻梅,这其中的意趣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什么样的文字在这四个字面前都显苍白。而“梅妻鹤子”就将梅人格化了。据史料记载,北宋诗人林逋,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他淡泊好古,不求富贵,不妻不仕,隐居孤山,结茅为室,编竹为篱,终日种梅赏梅,养鹤弄鹤,故有“梅妻鹤子”的佳话。林逋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
古往今来,爱梅者多。古人爱梅爱得自然而神圣,常常是吟诗作画或是赋歌填词;有甚者更是弃了身外之物,奔去深山老林与梅朝夕相依。今人爱梅比起古人更有过之,甚者更显狂热。常有狂爱梅者劳财费力去寻梅的故土,将梅连根挖起,运回家中,为梅建园立圃,欲亲梅泽;更有富家为梅出巨资筑建玻璃暖房,欲让梅能花开四季。然,违背自然的事,每每事与愿违。离了故土的梅、栽入暖屋的梅,正如南橘北枳,不再是梅。
眼前的这株梅,是库区所栽梅中最大的一棵。烟灰色的主干有桶粗,虬枝旁逸,姿态婆娑,花开时节,繁花似锦,远看如红云一片,覆盖地面百来平方米,引来众多人观看。一直有不凡的“爱慕者”想把它挖走栽在自家院中,无奈树太大,不好挖。梅就庆幸着站在那儿。它站在那儿有多久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来水库上班时,它就站在那儿了。如今,我已在这个半山半水的地方守了十多年。
此时此刻,在款款的春风中,梅坦然地站在褐色的岩石前,虬枝轻摇,花落如雨——梅的佳期已过,因为春天来了。
梅,只能开在冰天雪地,这是天地赋予梅的宿命。如果,梅也与众花一起争鲜夺艳,那还叫“梅”吗?一朵花,只有自然地开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才是最美的。
{:soso_e142:} {:soso_e1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