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女儿湘 发表于 2012-5-30 18:59

也说读书

本帖最后由 秦家女儿湘 于 2012-6-8 16:01 编辑

                                                      也说读书       


    说起读书,好像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现在的人们大都不谈论这个话题了。现在说的读书只是学生的事——读书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考好的学校,为了日后有个好的工作。至于非学生,那就免了吧! 凡是和书有关的产业,也象太阳暴晒过的海带一样萎缩干瘪。
    我是喜欢读书的,以前只要到襄阳,便会将自己知道的十几个书店跑个遍。可这几年,书店也象“黄鹤一去不复返”,缥缈得看不清面目了,偌大个城市,只有少数几家考试书店生意兴隆。除了繁多的应试书,有限的几本杂书也乏味可陈。某日路过北街,发现一家规模不小的旧书摊,黄白夹杂的书铺盖了一地,在烈日下散发着特有的霉香。我如获至宝,翻腾了半晌,在覆满灰尘的书卷堆挑选了许多大家的杰作,满载而归。欣喜之余,我又不禁怅然——原来书已经落魄到如此地步!我所喜欢的鲁迅、朱自清、郁达夫、梁晓声等大家都已经尘归尘土归土,被时代淘汰了吗?      
    我们常常自诩是文明古国,有着5000年的文化传承,这是我们引以骄傲的事,但我们到底传承了多少祖先的文化呢?我想起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笑话:老师问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回答,我的理想是当官。一时间,网络报纸指责声如潮而至。有必要吗?童言无忌,他只是说了真话而已。可是他的这些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然是来自他所生长的环境。社会发展了,中国强盛了,我们对物质的追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对于孩子,自然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一段时间,不是还出现了小学生以父母的官职大小担任班干部的事情吗?多么荒谬的荒谬!社会本身就是个歪斜的二五眼,怎么能指望它培育出端直的幼苗?我们自身的精神世界迷失在权、钱的欲望里,还能为下一代指出正确的方向吗?这样下去不可想象,几十年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也许出现一批胡长春文强穷奢极欲的官僚。
    记得有位作家慨叹道:我们是浮躁的一代。是的,当人的生活里只剩下功名利禄的时候,没办法不浮躁。我们用各种方式去攫取金钱来博得社会的承认。因此:麻将馆生意兴隆,毒食品危机屡禁不止,贪赃枉法前赴后继。道德沦丧,诚信缺失——不能不说这是我们现在社会的真实写照。重拾道德,再建诚信并不是一两句口号就能完成的,而是全民素质的提高。读书,读好书,是我们重建信仰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几年出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对于这一点我不大赞同。我不闭关自守。鲁迅朱自清郁达夫等等诸多中国近代文化的脊梁也都在外国留学过,回国后支撑起中国精神的天空。但是,我反对盲目地学习外国。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同样有很多优良的传统。“仁、爱、礼、智、信”不也和西方的“博爱,诚信”一样——是建设我们精神世界的基石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苏东坡“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坚持不正是我们现在缺失的文人情怀吗?不仅如此,近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宁死不吃救济粮”的朱自清,他们的民族精神不也是光照千秋吗?身残志坚的史铁生、英年早逝的路遥他们的那种对艰苦命运的坚韧和自强难道还比不上西方的“快餐文化”?当然,外国有外国的优点,假使能中外结合,象柏杨、余秋雨千年叹息的反思就更好了,怕就怕到最后回来一群土不土洋不洋的“邯郸学子”!
    哀大莫过于心死。拯救一个国家,首先要拯救它的心髓——也就是传统道德思想的发扬。我们的三国策略被日本人研究,我们的孔子学院在欧美遍地开花,我们的四书五经被世界各地读阅,而我们坐拥这些瑰宝发霉——却不好好利用。看看我们现在的文化市场,哪有几本像样的文学著作。我们不断批评“80后”、“90后”是脑残的一代,可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为他们创造了什么样的精神食粮?网络本身并无错误,错误的是被乱七八糟的玄幻、穿越、盗墓文学所覆盖。在马路上、公车上、甚至课堂上无处不看见捧着手机看小说的年轻人,内容不外乎所谓的流行文学,内容简直比“聊斋”还要聊斋!大脑里充满了这些不是聊斋的聊斋,哪有余地容纳“礼、义、廉、耻、仁、爱、信”!现在的年轻人不以不知道雷锋、焦裕禄为耻,却不能不知道流行的玄幻小说,不能不知道流行的服饰,这不光是他们的悲剧,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标志着这个民族的衰落。       

一兰 发表于 2012-5-31 20:46

很难看到读书人了,有次在希望书社看到一近50的姐姐借书借的是《小说月报》,不由多看两眼,立生敬意,还凑上去跟人家搭讪,在这个时代,书香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冷月清晖 发表于 2012-6-7 18:01

书已经没有香味了,读书的人渐行渐远渐无书。

学会 发表于 2012-6-7 19:39

挚爱书香是一种境界,人们都在追逐铜臭,越来越现实。

坚持读书,让心灵有一片净土。向天下的读书人致敬!

荆山龙 发表于 2012-6-8 07:39

这篇文章值得一读

葫芦潭写意 发表于 2012-6-11 07:18

细读了几遍,写的好{:soso_e179:}

秦家女儿湘 发表于 2012-6-12 19:42

一兰 发表于 2012-5-31 20: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难看到读书人了,有次在希望书社看到一近50的姐姐借书借的是《小说月报》,不由多看两眼,立生敬意,还凑 ...

呵呵,可以知道楼主是读书人,好!

秦家女儿湘 发表于 2012-6-12 19:43

冷月清晖 发表于 2012-6-7 18: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书已经没有香味了,读书的人渐行渐远渐无书。

喜欢枕畔有书香……

秦家女儿湘 发表于 2012-6-12 19:45

学会 发表于 2012-6-7 19: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挚爱书香是一种境界,人们都在追逐铜臭,越来越现实。

坚持读书,让心灵有一片净土。向天下的读书人致敬 ...

赞成,先读书人致敬!

秦家女儿湘 发表于 2012-6-12 19:47

荆山龙 发表于 2012-6-8 07: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篇文章值得一读

谢谢l楼主能看我的拙作……

秦家女儿湘 发表于 2012-6-12 19:48

葫芦潭写意 发表于 2012-6-11 07: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细读了几遍,写的好

呵呵,谢谢楼主关注!

自由国度 发表于 2012-6-13 10:58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风过无痕 发表于 2012-7-5 09:47

这样的帖子咋就没人给分撒!额给了,想不给都不行,哈

阿凯 发表于 2012-7-5 10:16

本帖最后由 阿凯 于 2012-7-5 11:19 编辑

反驳你一句:玄幻等题材,居然被看成是毒瘤,《西游记》,《封神演义》《太平广记》等都算是垃圾了。
读书,并不是非要读上一辈自以为是的经典,只要有启发,就是好书,不论题材。
对于哲学,还是黄易的玄幻小说《破碎虚空》启蒙的我呢!让我知道了东方哲学的奥妙与伟大

‘尽信书,不如不读书’你尽信的到底是些什么书?
读书千万别抱有选入为主的价值观去看

还有,能写出来的作者,一般都有善的基本品质
别戴有色眼镜看人   


阿凯 发表于 2012-7-5 10:21

本帖最后由 阿凯 于 2012-7-5 11:25 编辑

看看现在当代作家写得现实主义题材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现实主义大家在哪里?现当代那些出来的作家,谁不模仿西方?
王蒙?余华?贾平凹?去看看他们的自传,没有一个敢说自己不是学习西方的!
学得又怎么样?有哪个是真正将那些西方大家的精髓学到了的
这就是中国的当代文学,可悲,可叹!

网络小说异军突起就动了你们的逆鳞?
不去想想我国古老传统到底是什么,想想屈原,想想李白,想想那些浪漫主义,幻想主义,以及结合实际创造出非凡作品的先辈

抱有这种狭义思维,永远不可能进步!
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就看不惯?
年轻人读书是好事,要趁势而为,写好看的,能够启发他们的悬疑,科幻,盗墓等小说
这才是我辈应该做的

本人就是热衷于此,并奋力前行的一份子

阿凯 发表于 2012-7-5 10:25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鬼吹灯》主角和胖子的纠结,每次遇到危险都相互帮助,这难道不是‘仁义礼信’的一部分?
我强烈不赞成你对文学,以及新生玄幻悬疑盗墓等小说的观点!也请不要误导人。

阿凯 发表于 2012-7-5 10:59

本帖最后由 阿凯 于 2012-7-5 11:22 编辑

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标志着这个民族的衰落。


我到觉得本民族会崛起,因为那么多人爱看书,这就给人提供了一个可能,开发独立思考,而不是‘儒家独大’(现今就文学界应该是‘现实主义’独大的局面)的可能
开创了每个人都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可能
百花齐放,每个人都能通过纷杂的图书去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的可能
这就是本时代图书市场最NB的一面
我向来都是很积极地去看时代变化的,很窃喜被那些学习西方,只学习了个皮毛
‘现实主义’作家们搞乱的读书氛围被新生代又捡了起来

我再举个例子,《红楼梦》当年就是下三滥的东西,是当时的主流不肖一顾的
但在民间疯传,以致后来成为经典
不信?去研究下红学的历史

加油吧!在伟大时代里伟大的80后,90后,未来是你们的!
打破旧的枷锁,承接古老中华的优秀传统,去创造一个新时代,新气象,新人类的新世界吧!

敲边鼓 发表于 2012-7-5 13:01


支持紧扣文本的讨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也说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