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乐
发表于 2012-7-29 19:48
张林涛 发表于 2012-7-29 17: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这个我也会,十七八岁的时候爷爷搞纸厂,我小爹给我当师傅,教我抄纸,一天下来,好累,不过我也继 ...
能不能把照片上来看看
常乐
发表于 2012-7-29 19:53
http://www.cl0710.com/viewthread.php?tid=100850&pid=646030&page=1&extra=page%3D1#pid646030
小湖惊涛
发表于 2012-7-29 23:45
以前我们村也有一个,现在早没有做了!希望不要失传了!
常乐
发表于 2012-7-30 09:46
小湖惊涛 发表于 2012-7-29 23: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以前我们村也有一个,现在早没有做了!希望不要失传了!
是什么村,还有艺人么,能不能写一个大概的介绍,谢谢!
常乐
发表于 2012-7-30 10:30
没信号,真幸福——漳纸工坊
岘山翁
泡杯咖啡,将回忆在品味里搅匀,将那笑声、闪光、影像、制作、摆拍、对酒、土鸡、熏肉、酣畅、攀越、汗滴、疼痛、赞誉、超越、速度、岛湖等等统统化为方糖,一块一块的在杯中融化,不为苦甜,只为释放相遇相知相悦的芬芳,旅行很多,如此愉悦的旅行又有几许?
敬仰拾穗者的义工之举很久了,每每有他们的活动我都尽可能的参与,静静的远远地欣赏也算是一种支持吧,不曾想这次陈家老屋之行,行者和释溢都先后打来几次电话,确定行程路线,人员安排,甚至将早餐都安排的风味独到,人之初,便相悦,注定是一次愉快之旅。
今年去陈家老屋已经是第二次了,因为背包的缘故,这次直接将车兢兢战战的开至山脚下,省了很多力气看风景,春上的时候沿途好多好多鹅黄的黄皮果树,犹如漫步在春色的童话里,今此最惊喜的是那满树的蝴蝶,花蝶相映成趣,耳边旋既荡起了《蝴蝶泉边》的歌声,不得不美。
上山容易,下山难,此话一点儿不假。背负几十斤的背包,一步一步艰难的下移,“小倩”正说上次差点儿摔了一跤,“扑通”一下就滑倒了,幸无大事,只是手臂支撑的有些挫伤,我也正庆幸自己的老练,跐溜一下也滑倒在地,顺势坐在泥地里,权当一次休息,老驴新错。最艰难的或许也是最难忘的,就在我们感叹“蜀道难”之时,许多风景一一在我们眼前闪现,比如这竹节虫,你若不知细看,还真以为是“竹子”呢,还有那“四脚蛇”,不时从你的脚下串过,躲在那枯叶青岩之间,伪装的难分彼此,适者生存是自然进化的明证。
毛竹叠翠,群山逶迤,祥云绵绵,溪水潺潺,山、水、石,奇树异葩、小桥人家,这里的每一草一木无不散放着安静祥和的灵气,真是佩服。
陈氏家族先辈们的独到眼光,依山傍水,依水建坊,靠山造纸,兴业旺族。而今工业革命早已取代了手工纸坊,然传承中华文明的民间工艺却不能丢,幸有一帮像拾穗者这样全国各地的民间大家,自发的保护民间工艺,尤其是襄阳地区的民间工艺保护和发掘,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记得和王记者交谈的时候,他突然问我:你们群的特点 是什么?当时有些木然,应付的说:游山玩水,健康快乐,以文会友,襄阳人家。其实与义工群、拾穗者做的实实在在的事相比我们自觉惭愧了,不敢“雄关漫道真如铁”,起码也要做到 ” 而今迈步从头越“。健康、快乐、绿色、人文是不变的群旨。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都静坐在漳河之畔,沁沐峡谷薄雾输送来的阵阵凉风,抬头看依稀可见的星辰,随手触摸久违的萤火虫,伸一双赤脚在沟渠里浸泡,三五成群聊着天南海北的趣话,有人可能想某人了,忽地说了一声:没信号。另一个声音说:没信号,真幸福。片刻大家都会心的哈哈大笑。是啊,信号是一张网,而今我们脱网在外,自由天地,自由人家,来与自然,还与自然。
行程艰苦,记忆深刻,一路欢歌,品味悠远,陈家老屋,我们共同的家,不日,再来。
张林涛
发表于 2012-7-30 12:43
常乐 发表于 2012-7-30 09: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什么村,还有艺人么,能不能写一个大概的介绍,谢谢!
大庙村会这艺术的人还蛮多的,打对的,抄纸的,踩槽的,超纸的也不少啊
常乐
发表于 2012-7-31 08:32
张林涛 发表于 2012-7-30 12: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庙村会这艺术的人还蛮多的,打对的,抄纸的,踩槽的,超纸的也不少啊
有会制作皮纸的师傅么
常乐
发表于 2012-8-1 11:18
漳河源动植物资源 将军驴/摄
常乐
发表于 2012-8-1 11:18
漳河源动植物资源 将军驴/摄
常乐
发表于 2012-8-1 11:19
漳河源动植物资源 将军驴/摄
常乐
发表于 2012-8-1 11:19
漳河源动植物资源 将军驴/摄
常乐
发表于 2012-8-1 14:21
《楚天快报》> 2012年07月31日 > A5版-文教 > 正文
保护古法造纸
2012年07月31日 姜辉 邓粮 本报
近日,襄阳、荆州两地民间文化志愿者走进南漳县薛坪镇龙王冲村漳河源,对古法造纸工艺展开联合考察并设置公益铭牌。漳河源古法造纸是湖北仅存的民间造纸手工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通讯员姜辉 邓粮摄
竹坪邻
发表于 2012-8-1 15:35
不错~~~~~~~~~~~
聪明的野牛
发表于 2012-8-1 15:36
污染
常乐
发表于 2012-8-1 16:56
聪明的野牛 发表于 2012-8-1 15: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污染
不是现代造纸工业,仅仅是为了保护乡土手工艺。可以探讨,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syg888
发表于 2012-8-1 21:59
乡佬 发表于 2012-7-25 11: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支持。
老陈啊,造纸可是有污染的啊!
秋兰
发表于 2012-8-1 22:12
{:7_484:}
常乐
发表于 2012-8-1 23:03
syg888 发表于 2012-8-1 21: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陈啊,造纸可是有污染的啊!
这个项目中说的造纸是手工劳动,不是工业化生产,大家可以去实地考察啊
常乐
发表于 2012-8-1 23:03
本帖最后由 常乐 于 2012-8-1 23:16 编辑
建议生产空间打包申报国保,非遗升级。漳河源项目的意义我认为是为后人留下一个样本,弥足珍贵。
笑天下
发表于 2012-8-3 16:49
{:soso_e179:}
975638198
发表于 2012-8-3 17:34
{:soso_e179:}
常乐
发表于 2012-8-5 20:54
本帖最后由 常乐 于 2012-8-5 20:56 编辑
2012漳纸工坊手工纸研习营第二季火热招募中,时间大约为8月11-17日,亦可分段参加,到达漳纸工坊方式和费用自理。
详情请关注近期论坛通知和漳纸工坊新浪博客。
特别欢迎手工达人、社区公益工作者、书画家、爱心人士参与。
常乐
发表于 2012-8-8 11:24
支持此次研习营活动。
建议南漳本地朋友多关心乡土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
常乐
发表于 2012-8-9 09:29
月影
发表于 2012-8-9 09:43
热烈地顶{:soso_e179:}
常乐
发表于 2012-8-10 10:41
月影 发表于 2012-8-9 09: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热烈地顶
感谢你的支持!
常乐
发表于 2012-8-23 12:25
2012第二期漳纸工坊手工纸研习营
——体验与参与:强调参与者实际操作并与纸民互动、造纸体验
——交流与沟通:了解纸民生活,共同探讨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政府部门、专家、媒体、草根NGO和纸民就可持续发展与生产性保护的多课题探讨
——观光小径环线探查、文化遗产调查、陈列室布置
A 日程表
8月11日
7:00襄城出发
8:00南漳早餐,因租用车辆故障,换车。
11:30 南漳县薛坪镇龙王冲村五组,徒步至漳纸工坊
13:00—13:40 午餐
13:40-15:00 午休
15:00—18:00 探访下场造纸作坊、大鱼泉洞寨
19:30—21:00 重庆《中华手工》、武汉《长江商报》、《襄阳晚报》记者采访、晚餐
21:00—23:00 头脑风暴
8月12日
7:30早餐
8:00 造纸体验活动、志愿者在古民居内装订警示牌、演示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12:00午餐
13:30 部分营员返回
8月13—15日 留守人员,继续开展拍摄记录,小径探查,义务劳动,造纸体验
特别感谢薛坪镇政府、中华手工杂志、长江商报、襄阳晚报的支持!
感谢李勋福先生的帮助!
常乐
发表于 2012-8-23 12:26
《襄阳晚报》数字报 > ffice:smarttags" />2012年08月21日 > 26版-风物 >
漳河源古法造纸
□本报通讯员邓粮 杨家香 记者刘德祥文/摄
在襄阳市南漳县薛坪镇龙王冲村,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手工造纸作坊。作坊主人姓陈,世世代代以造火纸为生。
面对具有活化石意义的古法造纸,民间文保志愿者组织“拾穗者”对其进行了长达8年的记录和关注。看着古法造纸日渐消亡,拾穗者改变了只记录不干预的初衷,2011年,“拾穗者”成立“漳纸工坊”,希望通过自己的干预,留住这一古老的造纸工艺。
8月11日,“漳纸工坊”第二届研习营活动启动,记者跟随拾穗者一同前往漳河源纸民家中,了解古法造纸的流程和现状。
世外桃源里的造纸作坊
市区到南漳薛坪约有两小时车程,从镇政府到龙王冲村陈三爷家,先要走一段10余公里的崎岖山路,底盘低的车辆很难通行,为了节省体力,我们乘坐的轿车强行前进,途中底盘不时碰到路中硬石。到达龙王冲村一户人家后,接下来的路只能步行到陈三爷家。
陈三爷家坐落在峡谷的低端,仅下山就要一个半小时。连接陈家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一人多宽的山间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听得见峡谷中咆哮的溪水声,却看不见底,我们走在路上心里不免发毛。
车辆半途抛锚,我们比预计时间整整晚了两个小时,峡谷里手机信号全无,陈三爷就这样在门口翘首等待了两个小时。虽然与世隔绝,但陈三爷还是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菜肴,全部是自己种养的蔬菜和家禽。
建于民国元年的陈家木楼高三层,倚山面水,黑瓦白墙。高墙封闭,墙线错落有致,色泽典雅大方。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中为厅堂,前厅两侧为厢房,后堂两侧为卧室,院落中间是天井,采光通风。天井的石材切割工整精细,铺设严丝合缝。整栋建筑极具美感,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年过八旬的陈三爷一直陶醉在这个世外桃源,一生只3次到过山外。
在木楼下游50余米处就是陈氏造纸作坊。长满苔藓的古老水车在溪流的推动下缓缓旋转,进而带动水碓工作。水碓有节奏地击打竹麻,一声一声,回荡在悠长如岁月般的峡谷……
土法造纸的活化石
陈三爷现年81岁,祖籍江西,清朝初年,祖上因躲避战乱,沿着江西、湖北咸宁、南漳冷水河及漳河源地区这条路线迁徙。夕阳余辉下,陈三爷向记者介绍了从祖辈那里流传下来的家族故事和悠久的造纸技艺。
清明节前后砍下幼竹,截成1米长短,用水碓打破,扎捆,放入石灰池中浸泡到腐烂。清洗后置于作坊的水碓下,水碓在水车带动下如同鸡啄小米一般将沤烂的毛竹击打成竹末。黄澄澄的竹末倒入水槽,纸民赤脚踩踏,使得纸浆尽可能均匀,然后铲到抄纸池子里,兑入山上采集的木本植物的树汁来增加纸浆的黏度。用置有抄纸帘的帘床在纸浆槽中用力一舀,然后有节奏地左右轻摇,沥干水后取出抄纸帘,倒扣在垛板上,小心翼翼地揭开帘子,一张湿润的黄色纸膜便留在垛板上,积累到约一米高1000张时成为一案。控干水分的案纸需要搓开,直到所有的纸张都松开不再粘连,再背到老宅前的场子上和河边山崖下晒干。晒干后的火纸8张一贴,40贴一捆包扎成可售商品,完成从毛竹到火纸的蝶变。
陈三爷介绍,土法造纸工序十分复杂,总计有72道,主要生产过程有砍竹、斩竹、浸竹、干打、湿打、抄纸、松纸、晒纸。其中浸竹最耗时,大约需要100天,抄纸最具技术含量。从原材料到成品,全部手工作业。
土法造纸效率低,但相当环保。沤泡毛竹用的是石灰水,而不是浓硫酸或盐酸,对环境污染小。利用水车可将河水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节省不少人力。从原材料到最后制作成“捆纸”则用竹篾,都是就地取材,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
濒临消亡的老手艺
陈三爷介绍,陈氏古法造纸到他这一代已经传承了九代。漳河源漫山毛竹,水资源充沛,市场稳定,让陈家作坊异常繁忙,积累下不菲的财富,于是建房,买地,办私塾。“一天能做5尺高的纸,一尺能卖十几块银元,最好的时候能日进150块银元。”说起当年的兴盛,陈三爷笑得合不拢嘴。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法造纸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陈三爷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土法造纸每一捆成本价是15元,但市场上只卖10元一捆。手工纸造得越多,越亏本,因此只能停工。
除此之外,土法造纸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陈三爷有两个女儿,为了保住这门技艺,陈三爷招了上门女婿秦明炎。目前,秦明炎也已经是50岁了,他的两个女儿也都嫁到了山外。
2011年11月,拾穗者在南开大学校友资助下,开展了“漳河源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成立“漳纸工坊”。为纸民修桥,帮助漳河源土纸纸样进入日文版《中国古纸谱》;在保留古法造纸工艺流程基础上,改进手工纸,进行新纸试制。“漳纸工坊”是一个由民间创意并资助建设、原住民参与管理的乡土公共文化遗产博物馆,承担展示、研究、保护和发展当地传统古法造纸。在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安排下,纸民秦明炎赴安徽、浙江参加手工纸工艺交流活动。他们试图通过造纸技术创新,改变纸民生存状态,保留这一具有较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古老技艺。
常乐
发表于 2012-8-23 12:27
襄阳晚报
常乐
发表于 2012-8-23 12:28
8月18日至19日,因纽特/向上少年.未来赢之漳河问纸探源亲子营300瓦特/摄
常乐
发表于 2012-8-23 12:29
因纽特/向上少年.未来赢之漳河问纸探源亲子营300瓦特/摄
常乐
发表于 2012-8-23 12:29
因纽特/向上少年.未来赢之漳河问纸探源亲子营300瓦特/摄
常乐
发表于 2012-8-23 12:29
因纽特/向上少年.未来赢之漳河问纸探源亲子营300瓦特/摄
涟漪
发表于 2012-8-23 21:17
{:soso_e179:}
常乐
发表于 2012-8-29 08:52
中华手工9月号
常乐
发表于 2012-8-29 17:30
8月26日晚,襄阳电视台“今日播报—深度接触”报道
http://v.xyrtv.com/article/videopart_pkId_6515_aid_10032.html“拾穗”山坳“守护”火纸,从34:20起
常乐
发表于 2012-8-30 11:38
夏游漳河源
玉溪山人
http://bbs.hj.cn/forum.php?extra=page%3D1&mod=viewthread&page=1&tid=117479
来自隆中对
原始生态,峡谷风光,老屋古宅,世外桃园。是漳河源带给人们最初也是永久的美好印象。
2012年7月8日,周末。多云阴凉,应是夏日难得一有的出行日子。早上9点半,从县城出发,走县道南(南漳县城)石(石板河)线,一路往西南方向驱车,过薛坪经三景至远景后,停车问路,只见有两辆豪华大巴停在那儿,周围到处是旅客。在这样一处偏僻之地,从满口的普通话中,我知道,这是外地游客前来探访漳河源了。心想,这些个老少爷们可真不简单,竟然能够集体包车长途奔袭而来,而且目的地还是这样一处渺无人烟的深山峡谷,而内心里除了油然而生尊敬之外,旋即想到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俗话来,便对同行者说:“看来,景美不怨路途远呵。”
漳河源已不远,就在龙王冲那儿。继续驱车前行,只是路面变成了泥土兼沙石的,而且越走越窄,勉强一车身宽,车子一直蜿蜒穿行于树丛簇拥的小道上,至一处360度转弯并要上陡坡时,不得不下车察看,这里全是天然大小石块附着的路面,此时已是进退两难!我想,自己恐怕是误解了当地人指路的意思,早已走过应停车的地点了。没办法,只能硬上!还好,在拐坡处三次倒车后,终得成功!继续上行50米许,到达一农户屋前,再也无路可走,这里已是山巅了。伴随一阵凶猛的狗吠,一位清瘦的老人迎了出来,向我伸出大拇指:“小伙子,不简单啦,能把汽车开到这儿的,你是第一人!”我就纳闷了:“那路上的车轮胎印呢?”“那是我们这儿的农用‘麻木’走的呵。”看来,有时我们真不能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再者,“第一”或许往往就是这样稀里糊涂搞到手的吧。老人家名叫魏祖华,他抬手一指:“从这儿下去,就是‘陈家老屋’了。”
时近中午,也许是这儿海拔升高的原因,阴云已经躲闪了身影,天空一遍蔚蓝,大朵白云悠闲游走,别有一番景致。而阳光就这样活脱脱地直射了下来,洒落到身上,竟有一种刺痛感。放眼四野,来时穿越过的大小山峦一览无余,尽收于眼底,周围漫山丛绿在阳光照耀下,金黄闪亮,山风轻拂,阴凉爽身,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清远之境。
山梁上有连块种植的小面积苞谷地,从田边右侧下山,就是去漳河源的方位了。山道崎岖,依山形随行就势,时而石头为基,时而石子当道,时而又砂土做路,间或以人工垒砌的大小石级,九曲回肠,沿崖依壁而下。约一刻钟后,我们明显感觉到有清风袭来,凉气至身,似有游泳之感。随即耳边隐约响起了“哗—哗—”的水声,这声音自下而上,穿透密林而来,莫非是在向远道而来的我等问好致意吗?但闻其声,未见其影,倒是给了我们更多的遐想与莫名的期待。
继续下行,时见悬崖峭壁直面而立,或展现以青石素面,或示以褚色土砂,而愈向下走,山道愈陡,断壁愈多,硕大截面上草木不生,看上去好像是上天赐予高大悬镜,永久地拍摄着这方秀丽山川。一路上,树木参天,绿丛连绵,野花盛开,山鹊鸣空,蝴蝶飞舞,一派勃勃生机。仰不见天,偶尔有几缕阳光投射下来,让我们知道此时还是白天!若是没有这条人工开掘的山间小道,恐怕世人难以涉足于这片原始森林之中,更不消说还能深入峡谷,去领略源头风光了。
正是中午时分,气温高达34℃,由于不断地冒汗,我原本就露穿的背心已是湿渌渌的,早已由灰色变成了藏青色。12时许,终于行至山脚下。面前横亘一条河流,宽约五丈,清澈泛绿,野鸭戏水,流水潺潺,凉气成雾,萦绕山涧。人置其中,恍入仙境,顿觉神清气爽,惬意无限。透过绿树丛草,我们依稀看见三、两处土墙黑瓦房屋,毫无疑问,这儿就是声名远扬的陈家老屋了。
连接老屋的是一座微型吊桥,耸立于两棵古柳之间,宽度可容一人,做工相当精致。走在上面,沐水临屋,摇摇晃晃的感觉,让人很自然地走进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之中。一阵小狗叫声过后,主人从屋里迎出来,见我们满头大汗的,他赶忙搬出了椅子,让我们在河堤上先休息一下。我说:“饿得不行了,帮忙弄点吃的!”刚一落座下来,那只小狗就亲昵了过来,在身边蹭来蹭去的,一个小精灵!它是宠物狗,主人家说是襄阳的一位朋友送给他家的,叫“小黄”!小憩之后,见同伴已是有气无力的,我便起身独自朝上游走去。
沿屋场边人工修筑的渠道逆行,左边是漳河,右边是水渠,水流两边则是大山胁持,正常视野所及之处不过百米,映入眼帘的非河即流,要么就是满眼的丛林绿色,四周哗哗的流水声,可是我平素最喜爱且最自然的纯音乐了,然而,此时身在这个峡谷里,它的清脆悦耳,却令我滋生了几许惶恐,甚至被一种无言的孤独笼罩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达的应是类似情境的吧。突然感觉身后有异响,扭头看去,原来是那只名为“小黄”的狗儿,正对我紧追不舍着。对它的不请自来,我很欢喜,难道它真明白我此刻的感受么?“狗通人性”之说,应该不假!峡谷右边是一扇巨大峭壁,就悬在我的右肩头,气势压人!隔着一米多宽的水渠,似乎伸手可触。其色很是特别,底色黝黑的石壁上,凸起处大片泛白,凹陷处斑白点点,渠道上野藤横生,错落有致,其间渠水清澈,环绕长流,宛如一幅精美绝伦的水墨画!
行约两里处,河面豁然开阔,视力清晰可及对面圆润山头青草,然而,上游河源却就此悄然隐于对岸山体的拐角深处,再也无路可走了。远处有几只野鸭,正闲荡于水面,悠然自得其乐,平添了几分生动。这时,叫吃饭了,遂与“小黄”狗原路返回。
进了老屋大门,才知道这里还住有四、五个河南的游客,他们已经在这儿住了一宿。饭桌上,一汤四菜都是陈家自种的,未及去吃,香味已是扑鼻而来。听说我从县城来,要见屋子的老主人,这位老者早已静候在这儿。只见他光着上身,裤腿卷起到膝盖之上,颈上挂着观音吊坠,虽头发花白而面色红润,从思路清晰的谈吐中,看得出他的身体还很硬朗。此人就是外界盛传的“陈老爷”、“陈三爷”了,其实他叫陈廷彬,今年已是81岁高龄,而其妻子也健在。他告诉我,其祖上在南漳的长坪,清朝末年,从一户方姓人家那儿买来宅基地,逐步建起了这栋老屋,它已有一百多岁了,住了八代人。
老屋是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落成的,历时六、七年之久。整体“四合院”制式,共三层。土木结构,外面四转墙为土料,色泽与普通农舍无异;里部列架为木料,全涂紫红油漆。整体上外显简朴而内呈精致,老屋主人的低调作风,由此可见一斑!这里共有22间房屋,一楼8间,主要为饮食、会客、自住与储物之用;二楼6间,主要为自住及它用;三楼8间,主要为客室。各层房间大小不等,小者3到9平米,大者15到20平米。老屋内含一方小院。院落全由一米多长的纯色青石条铺就,而里屋门前廊道上竟连铺了三层青石,内院四角高高地耸立着四根木圆柱,同为紫红色,直达屋顶,它是此屋的主体支撑架构,由此延展出了二、三楼层。靠里边的两根圆柱上,贴了两幅长长的红对联,很是引人注目:涛书记掌乾坤震气浩然充宇宙兴改革大开放总统中外齐奔小康;胡主席坐天下不叫农民拿(纳)公粮省形(刑)法搏(薄)税敛以德稳定世界和平。这是陈老爷创意并亲自写就的,书法正楷,繁简体混杂,甚至有别字,也不对仗,但从中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大山深处的农民对新社会的朴素情感,还有老屋主人对身置当今时代的自豪。也许,老人们心里觉得满意地生活着,才是对当代社会与执政者最大的褒奖了。
笔者注意到,柱子挺立在由青石雕凿的底座上,底座制作精美,连体雕凿。由三层构成,下为大四方形,削去了四边的尖角;中为八棱形,面积较下层略小并内敛;上为圆鼓形,直径与下层相当。笔者特别留意到,圆鼓底座上下边缘都雕刻有细腻线条,而中层八棱柱的棱线直抵圆鼓四周底面,并在之间外沿部位有意无意地留下暗槽,让人感觉这两层似乎是相互分离的。这样,与紫红色圆柱相连,看上去就像一尊永不熄火的香炉,这应是老屋主人的良苦用心,意味深远。而整个石底座所呈现的“外圆内方”的格局,或许更暗含了他对立世为人理念的通俗表征与委婉点化。笔者不禁感叹于屋主人建房时的精巧构思,还有其虽身居深山峡谷却能境达高远的智慧。小院左角,静躺着一座石制火盆,因年代久远,出现了一条小裂缝,好像正默默诉说着,这栋老屋曾经的过去与辉煌……
参观过老屋,笔者提出要与陈大爷合影。并排而立时,他作出了一个令我意想不到的举动:他将手伸过来,抓住我的手,握得紧紧的。当时,我既意外且感动,就在这一瞬间,我感受到一位年过八旬老人顽强生存的伟大力量,更体会到他传递给我这样一个远方游子行走偏远峡谷的人间温暖!
之后,我们朝下游观光。陈老特意叫来女婿秦明炎当向导,并反复叮咛要注意安全。走不多远,见在一较开阔的河边平地上,立有四间小屋,非常简易,全部用石块与木料搭起,上盖黑瓦,周围分布有三、五处大小坑垱。秦介绍说,这是陈家的造纸作坊。原来,老屋门前的老水渠,就是自上而下引水,用来带动水车并引入大、小水槽,以便在作坊造纸的。面前出现一轮水车,其上那墨黑的色调,记录了它生存的古老年轮,水流其上,飞花溅珠,让人仿佛回到了远古时期。秦告诉我,从采毛竹到造成纸,要经历从烧石灰、打麻、下垱到洗料、打兑、牵纸等等,共有72道工序,其间辛苦,可想而知。这种造纸术已在山区农村逐步失传,这儿应该是不可多得的传统造纸工艺“活化石”了,凸显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独特。眼前浮现了刚在老屋门楣上所见到的四个大字:“漳纸工坊”,笔者心想,若干年之后,或许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土品牌”,不仅会让后代子孙产生无比遐想,而且还会更加地名声大噪吧!
沿河谷继续下行,河道时宽时窄,水流时急时缓,两岸青山峭壁,举目一线之天,巨石交错横卧,河水迂回曲折,鸟鸣难淹水响,山风携汽飘荡,行者物我两忘,尽显峡谷风尚。有几处河道无路可走,只能涉水而过,赤脚走在人工垫铺的石头上,冰凉入骨,痛快淋漓,只可惜未敢下水游淌,来时备好的泳衣也就这么荒废了。而那只可爱的“小黄”竟也再次跟来,尾随至河中央时,再也无法逾越,它只得滞留于那块小绿洲里,急得团团转儿……
行至下游一里多,眼前凸现一座暗灰泛白的古代建筑,秦介绍说,这是陈家同一个老祖宗的后裔宅第,建于清朝中后期,比陈老爷子现住老屋还要早上好几十年,距今应有两百年的历史了。笔者观察,它坐西向东,青砖黑瓦,雕龙镂凤,格调优雅,气魄不凡。只是房前荆棘丛生,双门洞开,窗户空置,屋顶长草,青苔上墙,处处都彰显着一种被人遗忘的无奈与落寞。这栋砖混结构的老屋,地基完全是由五层厚实的青石条垒砌而成,三级构造,依次为正屋、横屋(厢房)和厅屋,规格之高,布局之优,非当时一般老百姓所能承受。据说,原有一大两小三扇大门,因年久无人居住,逐渐腐蚀坍塌,现仅存有两门。上五级台阶进门,步入老宅,眼前一遍颓废景象:栋梁脱落,瓦板着地,草木丛生,徒存四壁,尽是荒凉,令人感慨万千。昔日屋主人的富足风光不在,只有屋角落的那些残砖破瓦,还记录着曾经的兴衰与存亡……
向导讲,下游不远处有个大鱼泉洞。在他带领下,继续沿河谷下行,虽只半里多路,然几乎无路可走,只能沿河边石壁爬行。因为水汽很重,脚踏之处圆润光滑,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入水。行进步态就如目前盛行的“溯溪”,只是此“溯溪”非向上游而是走下游罢了。有几处石壁很陡峭,向导就背着我趟河而过。途中,笔者看到一棵柳树在河水的环绕中,屹立于大水中央,郁郁葱葱,英姿飒爽之概,使我联想到一直在这个峡谷里生存的陈氏家族,这不就是他们世代子孙坚毅奋争至今的真实写照吗?
拐过一道山脚,面前出现一遍芦苇荡。水声突然间轰鸣起来,并带有一股从未听见过的沉闷之声,随向导手指方向,我欣喜地发现了另一道水流,秦告诉我:“瞧,那儿就是大鱼泉,它的出水量是三景庄老龙洞的两倍多!”只见在这座山体的巨大悬崖下,在周围茂密森林的覆盖深处,有一汪泉水喷勃而出,轰鸣绕耳,咆哮阵阵,摄人心魄,水色橙黄,翻滚而去。洞高约20米,洞口砌有一砖墙,向导说原是一逃难者隐居时建造,分水、陆、空三层,可容千人。可惜当时水流太过湍急,只能远观,不可近前。站在芦苇荡里,望着这股山泉与上游之水合二为一,向下奔腾,水雾缭绕中,笔者切身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秦还说,这里原来出产很多四、五斤重的野鱼,他们叫阳鱼或泉鱼,味美可口。它们的出现很有规律,每年立秋进洞、立春出洞,因此这儿故名“大鱼泉”!后来,由于一些人用农药下毒猎鱼,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鱼儿可捞了。往回返时,意外地碰见了“小黄”狗,它立在河边一块大石尖上,估计是实在无路可走了,才耐心地等候在那儿,我不禁对这位“小勇士”更加地另眼相看了,它确实拥有敢于不断挑战自我的意志和能力!
5时15分,返回老屋。渠边小憩,用水洗脸时,同伴发现我的背心形状已深印在肉身之上了!当天正是农历小暑节气的次日,想必是因太阳曝晒的缘故吧。天快黑了,起身告别。陈老盛情挽留:“就在这儿住上一晚吧,明天去上下游的闫家场和秦家场看看,风景也很好。”因第二天要上班,我婉言谢绝了。离开他家,走进对岸山中密林,仍能看见那只小黄狗向我摇头摆尾,还有他老人家向大家挥手致意的朴素身影。
险道,丛林,悬崖,峡谷,峭壁,怪石,河源,幽洞,老屋,作坊……是此行漳河源给笔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或许,我们所见到的风景,不过是此地四十公里峡谷风光的微小一段,但却是笔者旅游经历中最重要的一程……
常乐
发表于 2012-8-31 12:18
探寻漳河源陈家老屋游记
网友aaa
隆中对
http://bbs.hj.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6858&reltid=117479&pre_pos=1&ext=CB
襄阳市南漳县肖堰镇龙王冲村的陈家老屋是个令人神往地方,媒体、网络、杂志上都说它是在深山密林、幽谷深沟、急流缓水、草绿花香之中的“世外桃源”。我曾多次想寻古探幽,去看个究竟,好几次准备好了行装,都因各方面的原因,而没有成行,只留有深深地遗憾。
近来,这种想往越来越强烈。在一次驴友聚会上,我又把要去陈家老屋的心扉向大家敞开,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心毅就在襄阳驴友记发了招集帖,我积极报名参加了。
7月7日清晨,我背着装备赶到了集合地点,寻古探幽的一群驴友就这样上路了。行程中,心毅介绍了路途情况和注意事项。为了调节车内的气氛,我带头为大家唱了一首歌,没想到我的抛砖引玉,得到了小驴们的积极响应,小驴们都很积极的踊跃参加。稚嫩的童声给满车带来了欢声笑语,大家都开心极了。车过南漳县城就进入了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司机师傅强调让大家安静,要注意安全。山区的公路坡陡弯急很难走,车在山腰盘旋,满眼的翠绿,山峦的野花、山谷里、山梁上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路途中,我给陈家老屋打了电话,陈三爷的女儿说:她丈夫老秦早就去村委会接我们去了,大家笑着说,山里真纯朴,把我们当远方的客人,很早就出来迎候了。
南漳是一个很奇特的地方,随便找个地方,就能成为户外人的天堂。在前行的路上,山川的景色十分诱人,一步一景,引人入胜,无需选择角度,也不必考虑背景,随意拍照就是一幅完美的风光作品。在一棵古银杏树下,大家下车休整,我们几个熟知的人,抓紧时机照了几张合影。
车到远景后,向左拐进了龙王冲村的水泥路,道路逼窄而是从涯边通过,对面如来一辆车就很难相会过去,我们很幸运,这样的情况极少见。我们很顺利的到达了龙王冲村委会,在那里打听到了前来接我们的陈三爷的女婿老秦。相互说明情况,背起行装开始了徒步。
这是暑假期间,我们的队伍参差不齐,有背装备的,也有小学生,还有一岁多的儿童,群友们就这样向嵩山峻岭的目的地开跋了。走过一条山冲,翻过两座山梁。山川的景色分外迷人,仰望蓝蓝天、看看绿油油的庄稼,好一派田园风光。很快到了进出陈家老屋的峡谷路段,一边是万仞悬崖,一边是修竹茂密的灌木丛林,我们走在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并没有网上说的可怕,有些地方极陡且滑,因大家都穿上了登山鞋,我图方便只穿了晴雨两用的沙滩鞋,在行走的过程中,有部分人都摔了跤,我可能是小心谨慎而安然无恙。
深山峡谷中,群山连绵起伏,河水婉约流淌,走到半山腰时,就听到訇然的流水声。快到了,这里山路也更陡了,小心谨慎的前行,我觉得路是那样的漫长。快到山谷底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我们向往已久的陈家老屋到了。加快脚步下到谷底,刚下过雨,混浊的河水漫过了石磴,当我担心怎么过河去时,抬头向前望,河面上拉起了吊索桥。当我们过桥到门前时,先期到达的南阳来的驴友都把帐篷扎起来了,我也忘记了疲劳,找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把营扎起来。
这时,一位耋耄老人,走到了吊桥处,把小孩一个一个地扶过吊桥。这不就是我们日思夜想常常牵挂的陈三爷吗。他虽然八十多岁了,但是站在我们面前的却是精神矍烁,慈眉善目、鹤发童颜的老者。突然,谁不小心把门前沟渠弄开了一小口,渠水流进了我们扎帐篷的场地,陈三爷拿来蛇皮袋,用土把沟渠的开口堵好,他是那样的从容,那样的敏捷有慈祥。一个人不管地位的高尊与卑微,做人处事,为别人想的多,他就会的到别的尊重与爱戴。
我把我们机关单位编的《襄樊山水》一书送给了陈三爷,并解释说里面有介绍陈家老屋的篇章,他很高兴地手下了,我也随陈三爷走进了雄伟壮观的陈家老屋。老屋仿佛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展示着它那悠长的历史。看着老屋的建筑格局,让我十分震惊,老屋体量巨大,楼高三层,中间为天井,院内的天井用石条砌成,严丝合缝,有完善的下水系统。天井统高近十米,二、三楼的格扇做工讲究且实用,一、二楼各有房屋8间,三层作储藏之用。有三部木板楼梯分别通往楼上,我同双虎上楼逐间参观了一下,由用楼房窗户开的很小,人在其中有一种幽暗迷离的感觉。一楼左厢房通向厨房,右厢房是火塘,我们来的是夏天,火塘放了麻将桌,看看天井院内石条上的绿青苔,摸摸光滑澄亮的麻将桌,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让这斋喧的城里人、在这深山峡谷里也能找到更多的乐趣。
我同陈三爷交谈,我去过长坪镇冷水河的陈家老屋,他说:那是他们陈氏家族的一支系,听说那里的房子都拆了,人都搬到山外面去了。他说这话时,流露出不胜惋惜的留念和无可奈何的叹息。时代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念的碰撞,让陈三爷这位坚守者有难以表达的酸楚。
吃过自带的午饭,我、大笨蛋、阿董、蝴蝶等几位随南阳驴友去了下场的陈家老屋。由于河水很大、强壮的男士先过去,拉了条长绳护着过河。在离中场一里多路的下场,我们见到了比中场更为精致的老祖屋,一栋典型的徽派民居特征的建筑兀自伫立漳河南岸,背靠大山,朝阳面水,房屋用青砖布瓦造就,檐头“卧龙出山”及雕刻装饰依稀可辨。整栋建筑的黛青的鸳瓦、飞挑的檐角、高昂的增脊斗拱,绵延着一幅家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如今已人去楼空。残败的景象令人惋惜,从空气中散发出潮湿和木头糟朽的味道,更显悲凉萧条。只有无名的藤蔓的攀附在房的周围,才显得有点生机。
在下场约有半里的地方有一激流从山洞涌出,当地叫黑龙洞,每遇打雷天、都有无鳞大鲤鱼从洞内涌出,有叫鱼泉洞。它是一条暗河,洞内有四米高的寨墙,内有大石条与河水隔开,形成了洞内寨,这是陈家的一个隐秘工事,是保卫陈氏家族安全的,是和陈家祖屋、作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因为涨大水,我们没能深入到下场洞寨,这只能留给下次了。
从下场回来,我沿着门前水渠到滚水坝处,准备涉水到上场去看看,南阳的几个驴友探路,水太深、我们只好返回。人们常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为驴友什么都快乐,大家都到大门前石磴上玩起了水上芭蕾舞。青稞、偶然在水里乐凯了,他们的美姿造形也构成了我们愉快旅途的美好回忆。
第二天清晨,起伏逶迤的群山在茫茫晨雾中醒来,远处的峻岭仍藏在云岫中,初夏的翠绿掩不住万仞峭壁多姿而险峻的本色,而我们置身万仞峭壁环抱的峡谷之中,呼吸着清新自然的空气,行走于这诗情的山水之间,更有万分的惬意。我向着西边的工房走去,因不是造纸生产的时节,水车停摆、夯锤无声,仅储满满池的纸浆原料。我不因为没看见造纸的工序过程而后悔,我拍下了很多工作间的生产工具照。
纪录片《漳河纸事》在日本得奖,凭着的是“一枝毛竹给过七十二道工序成为一张黄色的土纸,化成灰烬,人们用以寄托对亡人的哀思,宿命得就像一个生命的轮回。陈家老屋的纸农用他们繁复的劳动制成的冥品,实在是对亡灵的至高尊重。因为这中间浸透的纸农的劳动,太多太多。”
由于广西等地的火纸已进入当地市场,价格比陈家老屋便宜,陈家老屋的处境可想而知。在市场日渐萎缩、价格一路走低的情况下,他们的经济来源受到冲击。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是值得深思的,也是留给每位到此一游的旅行者牵挂。
陈家老屋经历百年沧桑,走过了鼎盛、衰落、到繁荣螺旋式的历史进程。我们相信陈家老屋的未来一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希望和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常乐
发表于 2012-8-31 12:18
纸坊之程
陈丽华
接到一个致力于公益事业朋友的短信,邀请一同到南漳漳河源头的陈家老屋,了解那里的手工纸坊。
一个短信,促成了我和好友的纸坊之程。好友除了起居用品的背包,还背上了沉重的专业相机。一行人坐的面包车到了龙王冲,再也无路可驶。下车,收拾物品,背着沉沉的背包,开始向山林深处进发。
走过山口的几户人家,穿过长满玉米的田地,就到了进山口。进山,实际上是从山顶下到山谷。所谓道路,就是依山势而建的一条狭窄简陋的小径,多为山石,也有为数不长的路段是黄泥土,跨度高低不一,以至于行走确有难度。好在平素喜欢爬山,算是比较轻松地走到了山谷。眼前一条清澈的小溪,对岸一片开阔的空地,立着一栋当地不多见的充满徽派民居气息的高大房屋。这就是位居山谷中场的陈家老屋。
陈家老屋,已经有百年悠久的历史。主人淳朴好客。陈三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知书达理,谈吐不俗,很是儒雅。三爷的老伴,是一位清瘦勤劳的妇人,虽然年岁已高,摘菜、做饭却忙碌个不停,待到吃饭时,却坚持旧时的习俗,不肯上桌就餐,让我感到很不好意思。三爷的女儿女婿,女婿老秦是纸坊的传承者,女儿操持家务,小两口留在山谷侍奉老人尽子女之孝。一家四口人,坚守在这里,淡定从容,与静静的山谷为伴,与潺潺的小溪为伴。
住宅的不远处,就是传统的漳纸工坊。顺着房屋前的引水渠,走不多远就看到几方露天的池子,这就是沤制毛竹的发酵池。每年四五月,山民上山砍下当年生长的毛竹,然后扔进加了石灰的水池沤制,然后捞出,晾晒,再沤制再捞出晾晒,历经好几个月的几番来回后,细细长长的毛竹就变成了造纸的木质短纤维。
池子的后面是工坊,几间依山而建仅有屋顶四壁空空的木屋。一个巨大的木水车静静地伫立工坊旁,带动着工坊内类似于捶打纤维的木质机械长臂——水锥。老秦用一根竹竿推动机械,水车便欢快地转动着,水花在晨光中欢快地跳跃,映着水车后黑亮的石壁,宛如一幅生动的风景画。工坊内的水锥伴着水车的转动,有节奏地捶打毛竹短纤维,直至去掉杂质成为碎片。
竹碎片再经过若干工序后化为纸浆,混融到一个盛满清水的池子里。此时便可以用类似篦子的造纸用具捞出,压制成纸胚。一次一次捞出,一次一次压制,动作简单却又枯燥,耗时费力。这是手工制作的特色,却也因为此被现代社会弃之。不得不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
一行人在观摩了老秦的操作程序后,兴致勃勃地体验纸浆如何变身纸模。看似简单的动作,操作起来上手也快,制出的纸胚却千差万别。堪称学艺最精的属于同行的晚报记者,一次成功造出平整完好的纸张。至于本人,抄纸工具上残留的大片大片斑斑驳驳的纸浆,足以说明本人的悟性和手艺是怎么的糟糕。
夜,薄薄的水雾氤氲,弥漫着山谷。三爷一家已经在天井中摆了两桌,一行人把酒言欢。山民自制的苞谷酒,喝下两三口,那叫一个辣,却有种说不出的畅快。自种的青菜,自腌的竹笋,清脆爽口,让人欲罢不能丢筷。晚餐后,致力于发掘、宣传、保护以及传承传统手工制造的拾穗者的文人志士,和三爷一家,与特邀来的嘉宾,媒体记者一同,围绕着纸坊的发展和出路,又尽兴谈开去。
民居,纸坊,四口人家。小溪,山涧,鸟飞虫鸣。菜园,山林,葱茏盎然。置身在这样一个宛如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忘却了一山之外的红尘俗世,心都是静的。短暂的时光,静谧美好;愉悦的行程,丰富充实,让人如此的回想怀念。
常乐
发表于 2012-9-4 08:38
漳河源小动物的故事
叔孙仲通整理(主要依据陈三爷、老秦的讲述)
狗
这只狗叫小黄,看到人会作揖。如果有外来的客人来,客人还在高处,它就会去迎接。但附近村里来了人,不迎接,还要咬(叫)。它听到高头响,就知道来的是什么人,赶紧到河对岸。它在石墩子上作揖,让人不能走。走一会又作揖。8月12日大部队走的时候把它关起来了,它不断地敲门,象打鼓一样。客人来了给果子吃它就喜欢,有时吃多了都吃吐了。说到这里,三爷说想给它两耳刮子,这么好吃,丢人。
小黄和三爷很亲,三爷棍子一拄,它就跟着,走到哪里跟到哪里,过河都跟着,到下场也跟着。去年行者一行和三爷一家合影,小黄也转到镜头里来,俨然自居为陈家的一员。
小黄是河南的游客带来的。先在山顶陈忠乾先生家里养了几个月。秦师傅自己养的大狗死了,忠乾先生就叫秦师傅把小黄喂着。原来是只大狗,好厉害,拴起来养的。
有游客想把小黄带走,三爷不干。他舍不得小黄。
鸭子
来过陈家老屋的人大多注意过他们家的鸭子,长相比较奇特。原来是上场幺爹喂的,给了三爷家几只小鸭子。三爷说这种鸭子原来是海南岛的,秦师傅说去年自己到安徽参观造纸厂,在那边也见过这种鸭子。
三爷的女儿说。这是一种野鸭子,吃得多,一顿一小碗,一天要吃几顿。不给它吃,赶它下河,赶也赶不下去,一会又从河里上来。鸭子不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生蛋,如果你在这个地方找到它生的蛋,下次它就换个地方生。说到这里,行者开玩笑讲,以后我们安排给娱乐项目,做找蛋游戏。
三爷不是很喜欢这鸭子。原来还有一只公鸭子,特能吃粮食,还会啄人,一啄就是一个紫疙瘩。后来就把它变成一道菜了。
三爷的女儿说,有一次在河里发现五只小鸭子,她捉回来放在纸箱子里,但是天气冷两晚上就死了四只。剩下一只养的时间比较长些,天气暖和后让它出去,但喂了一次食,以后就不见了。
羊
从中场到上场的路上能看到一群山羊,一共七只。三爷说,我去撵它们,我老了,它们知道我跑不动,跑一会就转头盯着我,气死个人。年轻的追它它就一直跑。说到这里大家哈哈大笑。
秦师傅说,山羊吃草,有时也吃菜,可能它们嘴里有毒,吃了以后菜就再也不长了,或者长得慢。咬了竹笋,只咬一点尖尖,竹笋以后就烂坏了。这些羊是放养的,下雨就在山洞下边躲一躲。秦师傅在河边有一片几亩地的竹林,做了栏杆,不让它们进来吃。
猪
三爷家养了两头猪,一大一小。猪圈在老屋的左侧。大的那一头猪不知怎么回事跑到房子右侧去了,那边是以前的猪圈。
这头猪是家猪和野猪杂交的,嘴巴比较长些。是四百块钱在武安镇买的,养到现在。13号的晚上八点多钟,我们几个人正在屋里聊天,老秦他们出去了,突然听到一阵凄厉的猪叫声。奇怪是怎么回事,于是出去看。原来是几个人在“牵猪”。它老用嘴巴拱泥巴,怕把房子的基础拱坏了,要把它弄回猪圈去。一共四个人在“牵猪”,老秦在前面牵着,后边三个人往前推,猪力气很大,半天走不动一部。奇怪,根本没有虐待它,它叫得如此凄惨。过坎子的时候更难办,它怎么也不过去。我们又加入了两个人,五个人一起推着它走。最后终于把它送进了猪圈。
看来牵猪是个麻烦事。忠乾先生说,能不能把它饿几天,再用食物引诱它。老秦说不行。要拽着它才肯走。走了百十步,它可能就自己走了。他早就想把猪牵过去了,这天刚好三爷的堂弟和两个侄子在。
第二天早上,我又去猪圈看了看。那只猪在睡觉,屁是屁鼾是鼾,好像昨晚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猴子
去年中场附近来了只猴子。秦师傅说,如果人没发现它,它就用小石子打人。大家叫它猴三。如果唤猴三,给你吃的,它就从树上下来吃。给它苹果、橘子吃,它看人过来就走了。人走了又来了。烂的还不要。
三爷说,猴子又聪明又老实。如果吃饱了,多的就不吃了,不浪费。不积食。搬苞谷,搬一个甩一个,一块地的苞谷给你甩完。农民背苞谷,掰一个甩一个在背篓上,猴子也跟人一样。
三爷回忆,自己六七岁的时候,有十几个猴子在崖子上。飞到很粗的青檀树上吃果子。猴子怕红的东西,见到红的东西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