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老城区改造---山水古城历史传承与空间塑造(营养性文章。请勿灌水)
本帖最后由 zxg732 于 2013-1-15 17:39 编辑1 历史传承和城市空间塑造视角下中西部城镇规划设计的技术路线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既有动感十足的现代商务办公区体现城市发展的蒸蒸日上,又有古朴雅致的商业休闲街供人回味记忆时光,还有摩登混搭的时尚休闲街区让人穿梭于古今,这些都与世界其他发达地区相差无几甚至可以比肩。然而,曾经创造中国灿烂文化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客观因素所限,除了少数重点发展的大城市,大多数地区城镇建设脚步缓慢,城镇面貌相对落后,给人以陈旧破败之感。此类城镇自然山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却多表现出传统元素逐渐消失、文化真实性不断递减的态势,既不能较好地发挥商业中心服务功能,也难以承担区域旅游集散服务功能。为解决这一问题,针对此类城镇从历史传承和城市空间塑造的视角加以更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于此类城镇的更新建设应该循以下技术路线:首先,设计应从现状解析着手,重点归纳总结目标城镇的问题和矛盾;同时深入挖掘各类特色资源要素,主要从自然环境资源或历史文化资源角度入手。之后,可以结合现状解析的成果,明确规划设计愿景,以此作为设计目标,并由此形成具体的设计策略。而规划设计策略应该涵盖功能布局、交通体系、视觉景观体系、高度控制、开放空间体系、建筑保护与更新等层面,为项目的最终完成提出明确的思路方法。本文以湖北省南漳县为例,通过对南漳县城南老城区A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过程的展示将上述技术路线加以进一步说明,希望能够为类似的规划设计编制提供有益的参照与借鉴。
2 技术路线的应用——以湖北省南漳县为例
南漳县地处鄂西北山区秦巴山系的余脉,素有“金南漳”之称,全县有各类景点110多处,其中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多个,还有多处自然风景名胜。境内还遍布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群)、古山寨、石刻及其他类别的传统文化印记。此外,南漳民俗风情古朴,文化底蕴厚重,南漳人民在荆山内外创造了精湛的艺术杰作和动人的传奇故事,(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等历史故事中外闻名。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城南老城区受到一定的冲击,现状发展矛盾重重,如传统商业衰落、交通状况恶化、市政设施陈旧、服务设施匮乏、景观环境欠佳等,亟待摆脱困境。
2.1 现状问题解析
笔者经过调研与分析,将问题和矛盾归纳为以下三点。
(1)商业服务业态低端、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目前县城商业以百货超市、低档商业街、供销商场以及大市场为主,空间分布杂乱无序,仍处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既缺乏商品种类齐全、具有一定档次的购物休闲娱乐的现代商业综合中心,也无富有特色的商业购物及餐饮休闲街区,与日益提高的市民生活水平有相当大的落差。
(2)旅游服务设施匮乏、难以承担集散服务功能
2008年版南漳总规将城市定位为“以三国文化旅游为龙头,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观光、度假、商务、会议、康体、科考等旅游形式于一体的,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和鄂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并提出“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和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并受到空间狭小和地价高昂的制约,在商业发展的同时,游憩设施和服务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和改造,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使其对本地居民和外地旅游者逐渐失去吸引力①。
(3)城市空间特色缺失、历史文化传统难以承继
除县城内部及毗邻的少数几个景点外(水镜庄、徐庶庙、三道河),行走于南漳县城的街头巷尾,人们很难感觉到城市空间与其他县城有何差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处捕捉,废弃的老城墙或与机关单位院墙融于一体,或淹没于破旧的砖墙瓦砾中,历史记载的老城格局更是不见踪影,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2.2 现状特色资源要素分析
南漳特色资源数目众多、种类丰富,可分为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两大类。
(1)自然环境资源
①周边自然环境资源。
周边自然环境资源包括南部水镜庄风景区、蛮河及其北岸绿地。依据总体规划,前者是国家级古隆中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文化旅游的主要景区,包含玉溪山等低山及丘陵地带的部分山体,是未来县城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蛮河为山溪性河流,因地势西高东低呈西北往东南流向,其北部将建设成公园性质的滨水绿带,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②规划区内自然环境资源。城南老城区城市建设历史悠久,具有建成区风貌特征,几乎没有任何生态绿地。区内共有3条河道,基地东端还有一小水面。南部毗邻的老堰沟(西部区段名为亨水堰)为蛮河分流而成,向西又分为两大引水渠——老堰沟(又名长乐堰,始建于明万历七年)、幺堰(又名咸宁堰,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两者东流最终合并后一起汇入便河防洪渠。目前上述上条河道主要功能为防洪排污、生活景观,但水体连续性不强,水面狭窄、淤积污染现象严重。③现状自然环境资源评价。生态条件一般,内部绿地偏少,各类自然环境资源被城市建设分离阻断,不成体系。(2)历史文化资源南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氛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①周边历史文化资源。楚文化:南漳楚文化的发祥地。楚人熊绎建都于荆山之下,史称“熊绎丹阳”,在今南漳县城一带,楚人在此生息发展,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同时,南漳也是和氏璧的故乡,曾孕育出和氏璧的千秋史话。这里既有最古典的宫廷文化遗产、古楚国宫廷艺术珍品——“端公舞”,又有最古香的祭祀文化遗产——古楚国“苞茅缩酒”这种古老的、原始的祭祀艺术。
三国文化:南漳是三国故事的源头。东汉末年,“古文经学派”名士司马徽为避北方战乱南迁至今南漳白马洞,在此聚众讲学,高徒中就有诸葛孔明。因司马徽号“水镜先生”,白马洞便得“水镜庄”之名。当年刘备襄阳遇险,马跃檀溪来到南漳,拜见水镜先生,司马徽荐曰:“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于是刘备三顾茅庐,历史才有了千秋“隆中对”,有了“三分天下”、“三国归晋”的宏篇巨制。汉末军事家、大孝子、因“走马荐诸葛”、“人在曹营心在汉”、“终身不设一谋”等历史故事而流传千古的徐庶故居,也在南漳。
孝文化: 南漳也是孝文化的发源地,被列入中国封建社会二十四孝子之一的汉代丁兰的故乡就在今南漳县九集镇泉水堰村。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牵钩之戏、皮影戏、蛮河秧田歌等地方风俗、民间礼仪与演艺活动。
土特产:主要有水镜庄芝麻油、黑木耳、天露葛粉等农林畜产品与制品。其他:包括金江根艺、土纸在内的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以及南部玉溪山的明清文笔峰塔(图1)。
②规划区内历史文化资源。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宋代老县城遗址,明清老县衙、江西会馆等(图2)。县城自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迁至此地后,宋元为土城,明代改砖砌,清代及民国时期作过17次整修扩建,大部分城墙毁于抗日战火,部分城墙拆于建国后,今存护城河、古城墙片断等文化遗址。县衙建于明洪武年间,相传清代至民国年间多次修整,是中原地区保存较
为完好的古县衙,四周里外两道由24根圆木柱挺立支撑,古色古香,檐角外露,凌空欲跃,衙基为岩石铺陈,形成约1m高的方形基座,目前主体建筑保存完好,虽饱经风雨煎熬、世间变幻和人间沧桑,仍以荛荛者的雄姿卓然于世,鹤立于现代建筑群落之中。但因其位于南漳宾馆院内,处于“待字闺中人未识”的状态。老城区还遗留江西会馆一处历史建筑。
③现状历史文化资源评价。历史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维度都有数量大和多样化的特征,但没有较好地开发利用,游客知晓度较差,且互相孤立,不成体系。
2.3 规划愿景
城市的韵味由时间雕刻而成,而时间和历史留给城市的印记更需要细心的维护。历史文化不能再仅仅隐匿于史料书籍、民间传说之中,而应显现于城市空间的各个角落,并切实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特色不可或缺的部分,妇孺皆知且世代相传。在延续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激发现代商业活力,提升传统地段的物质及人文品质,使其与现代生活匹配,使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已成为必然和必须。规划借鉴了新陈代谢的设计理念,从时间跨度的横向来考虑共时性,从时间跨度的纵向性来考虑通时性。强调不同时代建筑的共生(通时性),即依据现状建筑质量和历史文化价值,分别给予保护、保留、整治、改造措施,形成新旧建筑共存的和谐风貌;同时通过用地布局的调整和传统风貌街区的重新打造,再现老县城传统的空间格局,延续城市文脉。此外,鉴于三国文化、孝文化在南漳县其他区域已有充分体现,规划本着立足整体、互为补充的原则,着重体现楚文化、民俗文化,以强调不同文化的共生(共时性)(图3~4)。由此,我们提出下述规划愿景:
1)安居乐业、文明古城依托现有公共设施, 利用“ 城市针灸” 手法, 在保持老城风貌特色的前提下,进行局部更新改造,完善老城综合商贸中心功能。
2)古韵新风、相得益彰利用规划区域位于中心城与风景区以及旅游度假区的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引入多元化的商业运作模式,并植入历史文化因素,以旅游服务产业经济为原动力,推动老城更新,打造南漳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中心。
(3)山环水绕、魅力南漳区域内多条河道潺潺流过,南部毗邻玉溪山,翠绿景致扑面而来,与水镜庄、文笔峰塔隔河相望,山环水绕的资源不可多得,因此设计力求将区域融入城市整体景观框架,彰显山水城市的空间特色。
2.4 规划设计策略
(1)功能布局
在“城市针灸”思路下,为再现历史记载的古县城格局、体现古朴典雅的风范和豁达宽阔的气度,规划对区域内几个特殊地段进行重点整治,使其成为老城区的亮点和精华,其余地段则采用一般手法进行普通的功能整合。几个特殊地段则为:
①原南漳宾馆及老县衙地块:拆除宾馆内老县衙周边建筑,美化环境,形成历史建筑主题广场,使其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将现状宾馆西侧的绿地补偿给宾馆进行置换。(这个可以无视了。老县衙还在不?我真的没看见过)
②庵巷:整治庵巷,并向南延伸至河边,形成人文历史轴。其北侧以庵巷巷道为轴,南侧以绿化广场为轴,是展现县城历史文化的主要纵向轴线,也是重要的游览线路。它以老县衙历史广场为起点,沿庵巷东侧建设绿化带,向南延伸,文庙路以南以步行绿轴串联传统住区、小型文化商业设施,至顺河街文化广场结束。
③南部滨水地区:文庙路以南、卞和南路以西的区域,景观资源良好,邻近水镜庄风景区,改造为滨水传统风貌区,融入现代经营模式的商业、居住为主,具体包括美食街、商业步行街、家庭式旅馆、度假设施、小型文化馆、文化广场等。西
关街以南改造为滨水绿地,点缀传统风格的游憩设施和小品(图5)。基于上述思路: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一带四区”的总体功能布局,即老城传统商业文化中心、庵巷人文历史轴、南部滨水绿化带以及综合商贸区、传统风貌商业居住混合街区和两个居住功能区,重现“县衙占据县城的黄金码头和风水宝地,大门朝南开,迎面即为古代学宫,原门口即立五龙壁(惜已于“文革”中毁废),古城墙悠然可见,两大引水灌溉渠系老堰沟(又名长乐堰,始建于明万历七年)、幺堰(又名咸宁堰,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似玉带联袂翩跹,对面就是南漳县四大河流之首的古蛮河”②的历史风采(图6~7)。
(2)交通体系
规划旨在建立与城市中心区用地功能布局相吻合的交通组织方式,合理增设支路,加大核心区路网密度,加强各区块、地块的可达性,并组织好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行交通系统。.完善静态交通设施,合理配置停车场,预留公交站点、出租车停靠站等设施场地。值得一提的是慢行系统的强化设计,规划尽量做到人车分流,重点在传统风貌商业居住混合街区、庵巷人文历史轴线建立连续、完整、步移景异的步行系统,连接主要景点与滨河空间, 满足观光、停留、休憩需要。
(3)视觉景观体系
为再现老县城独特的空间景观格局,空间景观总体上依山傍水,体现低密度特征,竖向轮廓形成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丰富的层次感,使更多区域直面玉溪山与蛮河构成山水景观,整体分为传统景观风貌区、现代城市中心景观风貌区以及一般景观风貌区。文庙路以南、卞和南路以西的部分以低层建筑为主,呈现传统风貌。其他区域以多层建筑为主,辅以小高层建筑,老城综合商贸中心附近点缀高层建筑,建筑风貌以现代建筑为主,融合具有地域性的传统元素,形成人、绿、水、城和谐共生,舒适宜人的融休闲、游览、居住于一体的城市片区。规划以庵巷人文历史景观轴、玉凤路及卞和南路道路景观带、滨水景观带为骨架,形成一个景观中心,多个历史、绿化景观节点共存的视觉景观体系,并通过视觉走廊控制将滨水景观引入地块内部;其中文庙路和卞和南路交汇处的高层以及南部滨水广场的塔构成整个地区的新建地标,与现状历史建构筑物共同形成老城区的标志点(图8)。
(4)高度控制
以保护南漳整体山水景观空间特征为出发点,规划通过对景观结构各要素的分析,划定建设高度控制分区。具体为传统景观风貌分区除局部保留建筑外,新建建筑不超过12m。现代城市中心景观风貌分区原则上不超过35m,局部标志性建筑不超过60m。一般景观风貌分区文庙路以南部分不超过24m,文庙路以北部分不超过35m。
(5)开放空间体系
规划从维持生态景观、提供公共服务和展现人文历史内涵三个层面形成融功能、生态、历史于一体的多层次的开放空间体系,具体分为面、廊、线、点四种形式。
①面:结合现状旅游资源的系统化改造和展现设立城市级开放空间,主要为广场和特色街区,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空间和大型集会空间,同时可以接纳一些文化活动,提升城市知名度,对发展旅游十分有利。基于社区服务的开放空间,鉴于老城区用地资源不够充裕的先决条件,结合现状资源和未来基层社区中心,见缝插针地设置街头绿地,使居民在家附近就能享受城市绿意。
②廊:分生态蓝廊与绿廊。生态蓝廊基于老堰沟、幺堰、亨水堰设置,以保护现状河流水系资源不被无序建设所占用和打断;生态绿廊主要基于绿化条件较好的道路断面及重要的景观轴线设置,有条件的道路应沿路控制一定宽度的绿化用地。
③线:串联各个开放空间的主要步行线,串连南漳新八景,形成文化体验的网络体系,发挥1+1>2 的群体效应。
④点:古有南漳八景(荆山叠翠、彝水晴波、灵溪晚渡、石梁朝霞、晓市绿烟、春城红雨、渠岸清风、仙桥夜月),此次在老城区规划8个空间节点作为新八景,以怀古风、颂今朝(图9)。
(6)建筑保护与更新
依据建筑质量和功能调整,规划对现状建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更新。保护建筑:指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规划认为应该按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法进行保护的建(构)筑物,对老县衙和江西会馆在保护基础上进行功能置换,作为县城历史文化展示场所;保留建筑:指质量较好、与周围环境比较协调的建筑物,规划予以保留;整治建筑:指配套设施不全、外观陈旧、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规划采用整饬立面、美化环境等手段进行出新改造;改造建筑:对建筑质量较差、违章搭建、危房简棚、严重影响环境景观、违反城市规划的建筑,予以拆除,或是对根据规划设计意图需要拆除的建筑予以拆除,重新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此外,通过重建手法,再现历史,主要在用地东南侧新建文庙,作为当地戏曲、民俗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场所;依照地方传统建筑布局,新建滨水旅游服务区,增强老城吸引力,美化滨水景观。对于区域内两处老城墙和城门的历史遗存, 其中城墙相对较为完整, 尊重现状,对城墙进行保护处理,并依据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以保持原汁原味,特别是位于商业休闲街区的城墙,沿其走向建设一定宽度的环状绿地,以此保护、突出、优化古城墙,使人在步行体验中获得对历史的认知,激起怀旧情怀;用灯光或雕塑等形式再现古城门,唤醒历史记忆,作为观赏性景观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休闲、公共活动的场所(图10)。
结 语
在城市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了经济而有效地进行各项建设活动,我们需要科学规划的指导。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 从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方面塑造老城的空间场所感, 使其真正成为城市 “名片”,并植入以旅游经济带动的商业、休闲活动,有效传承了老城的历史文化,也为老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老城复兴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人辛辛苦苦编辑的文章,请勿灌水。多多留言。想要原文件请站内短信。定送呈! 难得!终于有人想到并能规划出南漳古县城的出路。可以预言:南漳未来的出息,将是古县城的再现。祝愿这个梦想能早日实现! 高手,为南漳的规划建设献言献策,希望你的愿景早日实现。
{:soso_e179:}顶一下! 谁这么有才,把南漳规划的这么好,希望能早日实现 辛苦了,规划的不错,但能否跳出思维惯性圈,比如工业和居住区,商业区,能否突破群聚模式,人类思维很怪的,规划的目的是节约成本,方便快捷,但又要发展,发展的根基在于流动性。如果办事就在门口办,何来流动性,发展的俗话就是折腾,所以不能以点来概括,应该以面来调控。 {:soso_e179:}
{:soso_e120:}
{:soso_e100:}
{:soso_e160:} 本帖最后由 行摄无忌 于 2013-1-18 12:53 编辑
想法很好实现很难。大量拆迁和赔偿。
听说政府已经开始研究了,我的房子是不是要加一层了? {:soso_e179:} 就是些所谓的专家勾画的美好蓝图,是要人工造城吗?全部假的。投资这么多钱从哪来?什么时间回收本钱? {:7_484:}想法好,但这一带是是南漳最老的一条街,目前居住的都是几辈人,拆迁与赔付,那叫几难,不说费用庞大,且耗时耗力,另外工程没有几年怕是拿不下,如果真有那么有钱的主加之那么有赌博精神的书记,我想,可能还会试试,否则,这样的想法我敢说曾不少想过,只是没有去做过。
感谢还能见到这样的热血青年。{:7_484:} 非常不错!但是几乎不可能实现!
拆迁、赔偿....... http://bbs.nzkd.com/data/attachment/album/201105/02/192522ayd46zlnbyanr530.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