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无语的青山
云贵高原。出了昆明,火车就在群山上蜿蜒。山势的起伏倒是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喧嚣。感觉到火车在斜向下前进时,抬头望了一眼窗外,群山是寂静着的,薄薄的一层植被还不时露出几块突兀的石头,像是沧桑的老人披着的破了的衣服,露出的黑色的身体。寥寥的几棵树,像是被谁丢下的盆景,瘦弱而单薄。远远的山脊上,黑色的铁轨隐隐约约,一直延伸到脚下来了,才相信,那山巅上没有我的足迹,而我确实已经走过。一路向下。在这群山和群山上的铁轨面前,我都一样的无语。都有让我叹服的力量。
想起独自旅行的好处就是,过了这么多年了,我们并不完美的生命因为一次独自旅行又回到了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的纯洁状态。在这小小的空间里,藏起二十年的岁月,谁都是一纸空白。一切仿佛又可以重新开始,全然陌生的世界,每一张面孔都不知道,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或不在。所以可以像婴儿一样无所顾忌,无需掩饰。没有谁会在意你的大笑,因此无需掩饰;没有谁会注意到你的沉默,也同样可以无声。生命是完全的不相关,并在这短暂的旅途中,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度。
近黄昏的时候,火车到达了六盘水。一个奇特的名字,引起我去思考她的来历,在这群山深处,一个叫六盘水的地方,必是寄予了人们关于水的极大渴望。有了水也就有了生命,那么这里想必也充满了寄予希望的生命。于是,因着这美丽的名字,当车窗外的一切由远及近的飞驰而来,我震动了。就在距铁路不远的山脚下,稀稀落落的人家,一户隔着一户,排成寂静的村庄。黑色的屋顶黑色的墙壁,黑色的门洞里,叫喊着的孩子们跑进跑出。有炊烟升起,却没有灯火。孩子们张大了嘴的兴奋的呐喊无缘分享,那灿烂的表情,忘情的嬉戏,倒是让我俨然回到了童年。老人则默坐如钟,双手放在膝上,凝视着远方一动不动。没有从地里归来的等待,因为这里没有地的痕迹。那北部辽阔的一马平川,永远都只在北方辽阔的天空下。而在这里,每一个石头交接着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土地。那凹下去的坑洼积了些浮土,可以挽留住种子的地方,都种下了他们的希望。玉米羸弱的茎秆上,挂着的小小的玉米就要成熟了吧,在晚风中轻轻地招摇。还有那向日葵,那曾经追逐阿波罗的女神,真的为了爱而走遍太阳照耀的每一个地方,以至于在这荒岭中也不退却?
这小小的车窗为我展示了另外一个世界,尽管一样的陌生,于我无关,我却止不住的思想。让我震动的不是这里的贫瘠,而是这里的生命安于贫瘠的态度。谁都是这生命状态的享受者,谁都是这生命状态的制造者,它是如此简单的延续着。也许他们曾思考过生活的方式,然而我更愿意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很长时间以后,看到一本介绍火焰山的游记,翻开那真实的画面,看到那里的人们怎样地简陋的生活着,一不小心就触到了这遥远的回应。纯真的生活离我们这些人太远了。每天穿行在物质的横流中,负重不堪。物质的丰裕却从来都只教会人们贪婪。那看似充裕的物质优越渐渐隔断我们关于纯真的生活的思考,我们总是不断产生欲望,不断满足欲望,不断地攫取,不断地成为欲望的奴隶,忘记了生活纯真的意义。而纯真的生活,就在这些看似贫瘠的地方,在老人平静的眼神中,在孩子欢欣的呐喊里,在暮色袅袅的炊烟中,望着我们阳光下如尘埃般狂舞的生命,暗自发笑。
我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在颤抖,在如此强烈的震动下,开始思考我忙碌的生命。这时候,我看到了那一片青山。我想也只有到了贵州,看到了这一片青山,才能隐隐感觉到被牵扯进生与死之间的种种联系。青山已无力生出沃土和原野,能给予人们的就只有他们活着的土地和死后的归宿,让他们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然后死去。千万不要仅看到黑色的房子,有生有死,你就不能忽视了青山中长眠的那一部分。想象一下吧:行走在梯田一样层叠的青山中,随便靠近一块石头,蹲下去,拂去那上面的浮土,细细地看,就会发现石头上隐约的字迹,平静地讲述着每一块石头的身世。无需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经超越了平凡的界限,在激烈的交谈,在无声的对视。当生命完成了活着的使命时,那身边的青山就是死后的归宿。安眠于青山中,直到最终化为青山,继续着青山和生命的流传。静静地看,就看到了向前的数百年千年和向后的数百年千年。真正是来自尘土,归于尘土,不管尘世的喧嚣怎样席卷过这青山与生命,在她回归的那一刻,尘归尘,土归土,何处来,何处去。
夕阳落山的时候,天边成了一片血红,在墨黛的青山之上。暮色苍山远!这夜色让我无法安眠。真想为这生命的纯真恣情欢呼一声,张开嘴,却发现自己是失语的。如同车窗外那呐喊的孩子,只有脸上激动的表情,没有了语言的力量。
我们这些来自山外面的生命过于张扬,过于浮躁了,因为我们的生命在生活的别处。没有享受过生活真正的洗礼,也就无法懂得生活。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就注定无缘这片青山和土地,那山脚下的活着,那山石中的死去,如此简单的轮回,如此执着的继续。而我的灵魂已经飘离了这纯真生命栖居的地方太远太远,二十年的时间,我已经忘了生活的纯真方式。 找回遗失在记忆中的纯真! 贴子太过冗长,不便阅读!偶尔定晴看一眼,也还有那么一两句触动心灵!善哉善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