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女儿湘 发表于 2014-3-5 15:11

喜获张顺信老师著作《南漳民俗》

本帖最后由 秦家女儿湘 于 2014-3-5 15:16 编辑

喜获张顺信老师著作《南漳民俗》

   
    3月4日的一个上午我都充盈着欣喜的感觉,为什么呢?
    因为收到南漳县委党校张顺信老师的著作《南漳民俗》。
    这之前经常收到熟人出的书。因为经常,也因为不少收到的书太那个,故对收到的书不是很那个,收到书后常常是随手一放,不了了之,很少拿回家看。如今出书的人太多,稍能整篇把文章的人都出书,红红绿绿,大大小小,散文的、诗歌的、小说的,长长短短、短短长长,模样繁盛,名目庞杂,让人看不胜看、看不堪看。最开始收到赠书心里是欣喜的,因为喜欢看书,常常买了来看,有人送书,且是送者所著,除了感激赠书之谊和欣喜得书能看,还佩服、敬慕著书人的才能。后来,欣喜的感觉越来越淡,再后来,不但无一丝一毫的欣喜之感,还不知不觉地生了“那个”的感觉,且这种那个之感大有生发之势。
    A4纸开面,看着很大气,古铜色布有麻纹的铜版纸封皮,绘着白描的南漳民俗场景——仅看《南漳民俗》外观就有浓浓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是我所喜欢的。收到张老师的《南漳民俗》的刹那间,欣喜之感涌上心头,让我刹那间感觉阴呼呼的天空亮了许多——嗬,久违的美好感觉!我双手接过张老师亲自送到我办公室、亲自递到我手上的书,一叠声地,说:“谢谢,谢谢——!”
    张顺信老师1956年生,自幼家贫,依靠自学而知识渊博而成才建树。躬耕教育事业42个春秋,其中24个冬夏从事党校干部教育工作,现系南漳县委党校、南漳行政学校高级讲师、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会员。2013年秋,我参加县委党校中青班培训时,听过张老师的课,他为人敦厚,气质儒雅,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授课幽默风趣,对学员的请教耐心而认真而精辟睿智,很受大家欢迎。42年间,张老师还一直研究荆楚文化,为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和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理事,成果丰硕。他生在南漳,长在南漳,喝蛮河水,食梅园米,惯享南漳泥土芬芳和民俗文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本土文化的钟情,让他早有记录、书写南漳——这个饱含着古荆楚文化的大地之民风民俗。于是,自2006始,直至2012年5月止,历时6年,张老师利用教书育人之余,深入800里金南漳,访人,访物,访事,访情,访景,收大量资料,作大量笔记,于2012年6月动手著书,又历时16个月,《南漳民俗》方成。
    该书25字,10个篇章,彩色实物、情景图片121幅,著述53项足以代表南漳本土的人情风俗。张老师用其朴实而流畅的文字著录了大到本地的乡里社会、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集市贸易、崇尚信仰、岁时节令、民间艺术、禁忌习俗、传统器具等,小到生活用品、儿童游戏、妇女饰品等等,过去的小孩滚着玩的铁环、老人用的顶针、妇女坐月子时的饮食……让人兴趣盎然的同时,感受南漳历史风物的魅力,让不熟悉南漳风土人情者知晓本地习俗传统,让初到南漳者迅速了解南漳本土之风物习俗,对传承南漳本土文化和推介南漳本土文化有大可为之功劳。正如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长、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理事陈心忠老先生在《南漳民俗》的《序》中赞该书的出版是“……利在当代,功存后世……可喜可贺!”
   刚得此书,由于才调科室要熟悉手头工作,中午只是泛泛的速看了一下主要章节,未细读,现记的只是得该书之欣喜心情,待细读后再作赏析。
   国学大师李叔同说:应以人传书,不能书传人。意思是说作文先做人,人品高于文品。品德恶劣者再才文并茂,其文仍难传世。张顺信老师为教为师,德艺双馨,《南漳民俗》为张老师厚积薄发之结晶。故,我得该书欣喜,故,我作此记录。



                                             匆匆录于2014年3月四日中午




乐万佳服务中心 发表于 2014-3-5 17:19

{:7_48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喜获张顺信老师著作《南漳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