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txgt 发表于 2014-9-24 08:49

古人学围棋之精妙

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围棋能够让我们培养修身养性的特性。上海围棋课程让围棋变得更加的通俗,同时也深入的剖析了围棋的文化和历史。

北宋时期的儒者大多不想前人那么严肃,对待围棋就温和了许多,比如那个一本正经的拗相公王安石,“每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觉其势将败,便敛之,谓人曰: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这就是将围棋当作一种适情游戏罢了,他也经常下棋,但是估计棋艺不怎么样,眼看快要输了,就葫芦了,自己还振振有词,玩嘛,别那么费神。实际上这里所表达的态度就是,只要不为其所惑,玩玩无所谓。

苏轼也是个臭棋篓子,“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就是他说的。然而苏轼晚年这一句,也许正是围棋的奥妙所在。围棋,从文化角度而言,不是让人去争胜负的,而是去取势,去求常,去悟道。当然,苏轼是一位集儒释道三家大成的高人,他的言论很难说就代表某一家,这里却正是反映了宋代儒释道三家的合流,各种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时候。一些儒者不但能接受围棋,而且喜爱围棋。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儒者对围棋的看法已经从雕虫小技到大道之理的表现了呢?不能。

很多人都会说什么要围棋培训,但是其实围棋是一个需要系统化学习的文化,因为在学习围棋的过程,也是自己修养展现的过程。围棋运用的是思维,而我们的修养是需要我们的思维去支撑的。

    杜甫、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黄庭坚、陆九渊、陆游、戴名世等文人儒者对围棋也是喜爱有加,在他们的诗作中,常常能看到对围棋称颂的辞章。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老范有诗“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范仲淹的围棋素养是很深的,他还说要著棋史。一个把围棋当作无可无不可的人,是不可能说这样话的。但是,这依然不能说儒家对围棋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欧阳修所谓“六一居士”中,谈到的有棋一局,也是在讲闲适之时的琴棋书画诗酒花,根本就不是儒家所谓经世致用的言词。范仲淹也终究没有去写棋史。这只能说明到了宋明以降,三教合流是很明显的,很多儒者本身受到佛道的影响。

博锐慧通 发表于 2014-11-19 11:31

{:soso_e10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学围棋之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