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老人
本帖最后由 眼镜 于 2015-1-3 07:32 编辑阳光老人
2014.11.18
眼镜
如果翻开励志书籍进行查找,或者打开电脑古往今来海量地进行搜索,象人生奋斗经历这样的感人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历史上的人物不去说,因为他(她)们发生的年代离我们太遥远;星光灿烂般的名人偶像也不去说,因为他(她)们让我们觉得高不可攀。这里只说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寻常人和寻常事,其实它同样也能做一个前进的路标,让我们在崎岖的道路上,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古人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徒步三道河健身,是从今年春天才开始的。由于我的工作时间是白班,加上清晨空气相对较好,车少人静,所以进行身体锻练自然而然地就选择在每天的清晨。其实,我的性情既喜宁静,亦爱好户外运动。只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烦心事渐多,懒惰性情随之而滋生。每当清晨睡意正浓,自己躺在温暧被窝里时,总是默默地在心底里许愿:等到明天一定去锻练吧。这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有时甚至倒希望每天早晨起来的天气不是刮风天就是下雨天,以此好在心里找来理由,以求自我安慰,心安理得地逃避早起锻练。就这样,参加锻练次数也就随之慢慢地减少了。刚开始时还是断断续续的,直到后来便彻底停止了锻练。
徒步三道河锻练,说起来还是妻子给"逼"出来的。起因始于我近些年来的工作和生活,上班下班,几乎每天都是前一天的重复,过着两点一线、"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平静生活,很少去参加户外活动和锻练,渐渐地身体开始发起“福”来,腹部渐生赘肉,体重增长,渐渐地感到精神和身体有些萎靡不振。对医学知识略知一二的我,隐隐地预感到小疾小病开始要找上门了。可能觉得这个期间还应当属于亚健康状态,此时我仍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身体显露的苗头让妻子看在眼里,亦忧亦急在心上,便开始盘算怎么把我给逼“出来”。刚开始时,妻子只是要我在调休或晚餐后的时候,便非拉着要让我陪着她出去走走路。我们也就只是在家居附近转转,或沿着蛮河大堤逛逛马路散散步,好在走的时间也不长,便耐性子陪她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被运动”,我慢慢地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种徒步运动,妻子看到这个变化,便开始“得寸进尺”地改为每天早晨五点左右起床出发,从三道河往返十公里远距离的徒步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发现自己的身体悄悄发生了变化,那就是渐渐地变得精神和有活力起来了。我也从不情愿地“被运动”,变成了现在每天自觉参加的运动锻练。说起这种心理路程的转变,既有妻子“鼎力相助”的督促作用,同时也有从一位虽身患重疾后遗症,却依然与病痛顽强抗争的老人那里,坚定了我加强锻练的恒心和决心。与此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她那乐观豁达、直面病魔厄难的精气神。
这位古稀之年的乐观老人,原籍河南南阳。她是当年随军转丈夫落户到的南漳,现居住在三道河溢洪道闸门处的三岔路口处。此处共居住了两户人家,房屋座南朝北并排相邻而居。房屋背靠的是那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面向的是那水镜湖泊波光粼粼山水一色。站立在她家的门口,环望四周,尽管此时已是寒冬时节,但映入满目的依然是青山绿水、一派春意盎然,让人仿佛仍置身于春天气息般的人间胜景之中。 两户人家同时都在开着时兴的农家鱼(饭)庄。老人在没有生病之前,曾长期在离家约一公里的水库大坝公路旁,经营了一个小小的鱼摊,经我多次观察,过去她每天早晨的鱼摊生意还真不错,鲜鱼刚一摆出来马上就被人选购一空,有时甚至来不及从鱼网上取下鱼,就由买鱼者自己直接从鱼网上去摘取下来过秤。大家都认为她所出售的是从水库里捕捞的野生鲜鱼,这种鱼比起鱼塘用有机鱼饲料喂养的鱼,做出来的味道却大不一样。买回的鲜鱼经过巧妇们变着花样的一番精心烹调,无论是干煎、油炸、还是清焖等制作,它都是一道肉质劲道、细腻滑嫩、香留唇齿的美味佳肴。且不说喝鱼汤啖鱼肉,就是闻着烹调时缕缕飘香的鲜美鱼香气 ,也会常常能让人馋涎欲滴,勾起人们的强烈食欲。前来买鱼的大部分都是到三道河来晨练的人,时间一长,大家有意或无意间充当了义务宣传员。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免费给她做了一个无形的“绿色”广告,“迎”来了众多慕名而来的买鱼人。
老人是一年前患因中风症,经过及时在医院的抢救治疗才转危为安的。待病情稳定好转后,便出院带药回家作进一步地调养治疗。虽然捡回来了一条命,但却因此落下了中风后遗症。刚回来时,只要是在风和日丽温暧的日子里,总能见到她躺在自家院子的沙发床上晒太阳,静心地养病。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心调养和药物配合治疗,老人慢慢地便能下地做一些适宜的活动了。当每次走到她家那儿时,我们看到她有时是面朝大路坐在院内门口,静静地注目着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有时却拿着一把铁锹或者扫帚在房屋门前颤颤巍巍地清理铲除杂草和垃圾,可能她是刚开始下地身体还不太利索的原因。让人看到她那几乎站立不稳的双腿,仿佛她若一不小心,既便是一根草也会被拌倒的样子,着实替她捏了一把汗。然而在这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但她依然在与顽症抗争着、坚持着。记得有一天的早晨,我和妻子刚好走到三岔路口她家房屋旁,妻子小声地对我说,这几天未见老人出来了,是不是已经不在了?那知妻子的话音刚还没落下,就听见在她家的二楼的窗口处,有人在说话:“我在这儿哩”。我们循着说话的声音吃惊地抬头一看,只见她此时正站在二楼的窗口笑着向我们招手说话哩。后来我逢休息到三道河徒步游玩时,或趁在她家门口歇息的机会,或者在路上碰到正杵拐行走锻炼的她,都要和她答话攀谈。这样一来二去,通过多次交流,我才得知她的一些大致情况的。这位老人随夫来到南漳几十年了,养儿育女,如今已是“乡音无改鬓毛催”。她的性情率真,乐意与人交流,话语中时不时的透露出几分幽默,面无愠色,没有自怨自艾,怨天忧人,让人看到在她的那双眼里,流露出来的是发自心底里的向善乐观和温暧的阳光。目前老人除语言表达些许缓慢不清、走路略微有些跛以外,身体其它方面恢复的都还不错,面色红润,说话思路清淅明白,没有象有些长期患重病之人所常伴有的哀怨绝望及精神萎靡不振之神色。若不是略有后遗症的话,还真让局外人看不出,她曾经经历过人生大劫大难、患过大病的人。从与老人话语闲谈的交道中,给人以感觉,她是一位具有典型中原人所特有的豪爽豁达性格的乐观老人,当然这样的评价并不仅仅限于是她的声音宏亮,热情真挚好客的等诸多的外在因素。老人也很健谈,于言谈举止当中,给人以乐观、阳光、积极向善的人生态度。
我们虽然与老人接触不是很多,也就是数面之交。如果搁在平常,也许我们仅仅只是在人生时空当中,象偶然相遇一面的路人、匆匆过客,谁也不知道谁,谁也不认识谁。然而这一切,却缘于这位老人在一场罹患重疾之后,才让我们能有机会接触到她,认识她,了解她。我们知道,患上这种病,除长期坚持服药治疗、家人悉心照顾服伺外,重要的是患者不能有丝毫丧失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心。更让我感慨她那种契而不舍、不屈不挠地奋起向命运抗争的精神和意志,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这些众多的、所谓的健康人在漫长而曲折的人生道路上,该如何坦然面对艰难困苦、敢于战胜自我的人生启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出门以车代步,环境污染,饮食高脂肪富营养,贪图安逸缺少锻练,饮食无节,起居无常等等。在安享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人的身体被各种富贵病所困扰和侵噬,象高血压、糖尿病、癌病等诸多疾病与之形影相伴,从过去的贫穷病向着富贵病转化,疑难杂症正在悄声无息地改变和缩小着人类的性别和年龄差别,不少人长期忍受着疾病的折磨,痛苦地挣扎着残生。说实话,从我所知道的诸多患者中有很多与这位老人患相同轻重的中风疾病相比,这些人对待疾病却是另一种消极的态度,就是被动治疗,似乎只能听天由命。面对这种高死亡、高致残率,造成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严重疾病,这些患者虽然有强烈求生向愈的愿望,但却无强烈战胜病魔的坚强之信念,总是寄希望于人世间的医术能够华佗再世,妙手回春。又有多少人能象这位坚强的老人用坚定的信念,实际的行动,配合医药综合康复治疗,与病魔作顽强的搏弈?所以说,一个人会不会主动去锻炼,想不想去锻炼,防重于治,就看他对自己的身体是不是真的重视。这些人就好比象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里所指出的那样: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这段话的大意就是:当(他的身体)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灾大祸临头的时候,才感到震惊发抖,无奈之下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没有办法了,就只好自己认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其实一个人他再聪明再能干,到最后决定他事业大小的还是他的身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