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指尖过 发表于 2015-2-2 20:01

第六届湖北文学奖获奖作品颁奖词

姜燕鸣的长篇小说《汉口之春》
一个女人支撑起一个家的历史,两个女人踩踏出一条街的历史,三个女人编织成一座城的历史。虽说写的是芸芸众生,透现出的却是大千世界、历史沧桑。这是另一部“茶馆”的故事,也是另一部“家”的故事,所不同的是作者以细腻的写实笔触刻画了柔弱女子的悲欢离合,从公馆和茶馆的一隅书写了天地翻覆的大时代。随遇而安的柔性和社会变革的刚性相碰撞、相纠结,构成了小说的内在冲突,也是作品的强大张力所在。

       曹军庆的中篇小说《滴血一剑》
  从残酷青春到残酷人生,小说触及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严峻问题。写罪案又写悬疑,这一切集中在几个中学生身上,你非但无法回避它,还必须逼视它;你明知是个阴冷的结局,还必须承受它。这是作品的艺术和逻辑的力量。滴血一剑不是游戏,是对暴戾的解剖,对社会的勘探,也是对人性的拷问。因此小说所触及的就远不止于家庭或学校的教育问题了。

       李榕的中篇小说《群》
  很质朴地写出地道的应试体制下的家校生活方式和同样地道的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方式。小饭桌、补习班、分班、择校和手机、网络、短信、QQ、网购等,其拉杂和琐屑一如人们每天置身于其中的现实环境,又正是这环境生发出瞬息万变的大小事件让人疲于奔波、焦头烂额地去应对。围绕着孩子教育,素不相识的各色人等依靠网络组成了群,但网络也将不同的动机深藏在信息背后。“群”是在离散中还是在聚集中?这是当下人面对的哈姆雷特式的悖论。

      刘继明的中篇小说《启蒙》  
  讲述一个在极左年代落难的知识分子到了新时期如何腾达且堕落的故事。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演变轨迹给启蒙打下了双重问号:何谓启蒙和对启蒙者如何启蒙。“政治人”变成“欲望人”是小说的深刻之处,它表明,无论是政治时代的落难者还是经济时代的腾达者,倘若不能运用理性对时代、社会和自我实行批判的话,启蒙就是遥不可及的事。

       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开屏》
  小说的标题和内容恰成反讽,一篇几乎不见亮色的“黑色小说”。从表面看婆媳间之、夫妻之间、上下级之间无不在相互算计、伤害对方;深入一层看,城乡二元结构、编制设岗差异和官场潜规在撕裂着社会、蹂躏着人伦底线。“黑色”正展现出社会溃败风景,现实警示意味颇为浓郁。作家以敏感的心灵、沉痛的笔触,记录了种种世道人心,表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韩永明的短篇小说《爸爸》
  这是一个假戏真做的故事。尽管是篇幅不大却也写得一波三折,不仅是故事的,也是人心的。丁广青、鲁翠花、英子,甚至小唐老师在心理上都有突转,这种突转使他们真正完成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故事带动人心的突转,是作者情节编织的技巧所在;因为写足了人心的突转,尽管小说的结局不无悲凉色彩,但也增添了些许温馨。这正是小说打动人的地方。

      赵丽的短篇小说《乳香》
  小说写得很动情,是苦和爱的协奏。婆婆丧夫之苦,媳妇分居之苦、婴儿恋乳之苦,小说聚焦集中,由带孩子、奶孩子引出婆媳矛盾和打工农民的两难困境;但小说以爱填充和稀释了匮乏之苦,尤其以婆婆的抉择和承担使作品流溢出浓郁的诗意。如此,《乳香》从谨严的现实写照中透显出一丝温馨人情的温暖,使小说篇名也具有了某种象征意味。

       刘益善的短篇小说《东天一朵云》
  人穷志不短,为了维护“风气正得很”的好名声,一个误会害了一条青春性命。害命的未必是大恶,也许是道德名声,也许是良善之心,也许是生命本身的脆弱,小说留给人许多遐思。编织一个误会往往会削弱或掩盖了深刻和必然的东西,但正如误会本身那样,它将偶然性暴露出来,让读者久久叹惋那东天一朵洁白的云,伤悼那个脆弱而美丽的生命。

  张执浩的诗集《宽阔》
  在写诗的人们越来越多的时代,写出个性鲜明的作品也越来越不容易。近年来,张执浩倡导“目击成诗、脱口而出”的理念,并努力在当今都市生活的多重景观、当代人的丰富体验中捕捉稍纵即逝的新灵感,感悟其中耐人寻味的玄机,诗歌因此在贴近日常生活、呈现当代感觉方面,散发出锐意求新的无限活力。诗与当代生活的水乳交融、诗人与当代感觉的同步共振,因此显得宽阔而多彩。

       曹树莹的诗集《隐逸的火焰》
  关于“人心不古”的议论由来已久。对于“人文精神”的呼唤也日益急迫。诗人痛感于“我们中间肯定有人丢失了火种”,才将满腔的忧患意识化作了“隐逸的火焰”。而整部长诗又分为“金色琵琶”、“银燕”、“铜斧”、“铁流”四个乐章,更透出气贯长虹的金属品格,那是对阳刚之气的热情讴歌,也闪烁着诗人的崇高使命感。而且,那些都是多么闪亮的意象啊!将诗写出幽深又明丽、亲切亦壮阔的气象,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实力。

       张永久的散文集《摩登已成往事》
  在当代生活飞速向前的年代里,”怀旧热“也悄然回归。往事并不如烟,历史耐人寻味。而在这部怀想”摩登往事“的书中,那份浓浓的文人趣味,那股隽永的“小资情调”,显然具有丰富的文学意味:那些文人对自己趣味的追求与固守何尝不是个性的证明!那种对于“花前月下,鸳鸯蝴蝶”的痴迷心态又何尝不是传统文人趣味与大众趣味在乱世中超越惶惑情绪、喧哗声浪的证明!一切才刚刚开始。进一步的重新发现值得期待。

      徐世立的长篇纪实文学《一个孩子的战争》
  电脑在迅速改变着当代人的生活,也催生出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当一位作家遭遇到与电脑争夺儿子的战争时,他的全部纠结、痛苦与投入,都具有了深刻的典型意义:一个父亲坚不可摧的责任感,一个男人与绝望殊死搏斗的顽强毅力,最终可以赢得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拯救儿子的灵魂。因此,这也是一曲人文精神的赞歌。无论对于家长、孩子、教育工作者还是文学爱好者,这都是一部富有启示意味的书。

       李遇春的文学评论集《西部作家精神档案》
  厚重、雄奇的西部文学一直是当代文学的重镇。这本《西部作家精神档案》时而通过与作家的对话,时而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西部几位著名作家的文学风格与心灵特质进行了颇有新意的分析。将文本阐释、历史思考与心理分析融会贯通,既还原了作家精神世界的丰厚与复杂,也揭示了西部文学厚重、雄奇的文化底蕴。

       徐鲁的儿童文学作品集《小鹿吃过的萩花》
  亲近自然,爱惜生命,守望童年,这是儿童文学的永恒要旨。《小鹿吃过的萩花》保持了徐鲁儿童散文的诗意品格,优雅而清新,纯真而童趣;既有全球视野,又有民族特色;将深沉的人文情怀蕴涵于诗意的河流之中。给予孩子们爱的洗礼,美的陶冶,童心的清澈与光辉。

       周古平的儿童文学作品《九头鸟》   
  一部充满瑰丽想象的奇幻之作,一套规模宏大的儿童文学丛书。作者借用十分有限的历史资料展开想象,糅合了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再造了一只独特的神鸟,把湖北神奇的山川地貌与奇幻的故事融为一体,修辞夸张,风格浪漫,结构混搭,不拘一格,既是对楚文化精神的一种诠释,又启儿童心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六届湖北文学奖获奖作品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