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作家谷春华作品之四:故乡的柳树
在我的家乡,生长着很多柳树。不管在山涧,在河滩,还是在路边、沟边和田埂,随处都可见到它的身影。它的品种很多,又极易生长。不管是山坡,还是洼地,也不管是贫瘠还是肥沃,它都能长得很好。而且它的树龄很长,能达千年之久。有两棵百年柳树,给我的印象最深。
一棵在公路边,离我家不远,五人才可合抱。夏天,赶路的人走累了,就坐在树荫下歇一会儿,就着旁边的水井喝一气水,又凉快又解渴。冬天。过往的人,找不到歇的地方,就在树洞里过夜,借以躲避风寒。
一棵离我家较远,大概有十多里。最出名的就是这棵树了。它的名字就叫大柳树。而且当地的地名也叫大柳树。就是因这棵树而取的。
小时候打柴经常打那里过,我很奇怪,那棵叫大柳树的树并不粗,也就两人合抱。人们怎么叫它大柳树呢?它远没有公路边的那棵粗啊?它长在河边,树干伸向河里。当你走近它,才发现它所以叫大柳树,是因为它有一个很大的“根”横卧在水里,而它真正的根却长在岸上。听说它的根已长到一里开外。那“根”其实是它的树干。而现在的树只是它伸出地面的一个树枝。足见大柳树当年的辉煌和年轮的久远。那悠久的岁月在它的“根”上形成了一个平台,上面足可放一个方桌。到了夏天,人们在上面打牌,在上面乘凉,孩子们在上面做作业,玩耍。消磨儿时时光……
现在大柳树依然长得十分强劲。每当春天的时候,它就会结满一串串的果实,密密麻麻。象一只只飞蛾。果实成熟以后,有的随风飘走,有的落在河里,落在河里的种子,随水漂出好远,就在整条河的两岸繁衍,长成天然的防护林,保护着两岸的农田和村民。而落在地上的种子,就落地生根,成了成片成片的绿洲,美化着故乡的土地。
当地的人们有个习惯,一般不大砍柳树,因为它的含水量太高,不易燃。但只要它干了,又是上好的柴禾。而它的叶子可以杀虫。夏天蚊蝇多了,人们会刷一篓子柳树叶子,放进厕所里,那些跟头虫,蛆就没有了。因为有柳树的地方,蚊蝇一般比较少。有时,农户的菜地发病了,蔬菜怎么也长不好,人们也会刷几担柳树叶子,洒在田里,既当肥,又当杀虫剂。第二季准能有个好收成。
还有它的木质很好,细的可以做檩条,粗的可以解木板。柳木板子是上好的板子,现在的百年老宅,里面大都铺有楼板,而材料大都是柳木的。柳木又分红柳和白柳。红柳木质好,细腻光滑,不大起嵌。用来做家具是上好的面料。白柳木质粗,容易起嵌,但很绵缠,人们大都用来建房子做檩条。
柳树,在我的家乡,遍地都是——普通。默默无闻——平凡。然而它又是极不普通,极不平凡的。人们修堤筑坝,往往会在它的基部栽上几排,用它防沙固堤,非常坚固。——因它的根系很发达。又生长很快,是上好的选择。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地不分贫瘠,山不分高低,它都能旺盛的生长。而且树冠高大,迎风玉立,非常壮观。它默默无闻,只知奉献,不知索取。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们队的一位老人。她姓谭,参加过抗美援朝。回家后在生产队担任保管员,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错过帐丢过东西。并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性。谁家有了矛盾:如夫妻吵架,婆媳不和,父子反目,都会找他调解。队里有难以决断的问题,也会找他拿主意。后来,生产队解体了,人们单干了,他也回到家里。除了干农活,依然担任义务调解员。哪家有事依然找他,他从不推辞,依然如故。后来,他老了,病重卧床了,全队的人都去看他。他走的时候,全队的人都去为他送葬。去的人都跪在他的坟前,表示深深地敬意。有的人甚至哭昏了过去。
还有我们现在的村SJ,已经六十多岁了,依然在默默地工作。他把一个负债一百多万的村,发展成现在产值过亿,固定资产过数千万的村,人们享受着村级发展的成果,传颂着他的事迹。可是,他却拒绝上级领导发给他的各种荣誉。而村里的荣誉室里却摆满了从国家到省里市里县里镇里表彰的各种奖牌。
可是,他们却从未上过电视,上过报纸。人们传颂着他们的事迹,学着他们的榜样。形成了一种默默无闻,乐于奉献,脚踏实地的风气。现在有的地方,打牌赌博成风,打架犯罪不断,而在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打牌赌博。人们大都在外面打工挣钱,上学读书,很多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从解放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人犯罪、坐牢。甚至从来没有一个人离婚。大家都努力地工作,平静地生活,默默地耕耘。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风气更能养一方人。
无私自风流。无欲品自高。一个记者在我们村考察后,写下了这样两句对我们村的评价。其实这也是我的故乡的人们,从柳树的风格中悟出的一个道理。
[ 本帖最后由 迎河子 于 3-7 10:47 编辑 ] 一方风气更能养一方人
转自于《水镜论坛》http://bbs.nzkd.com/viewthread.php?tid=83701&fromuid=3908
wzg56 wzg5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