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踏三地”的武安镇三股泉村
山高林密的三股泉村位于襄阳市西南,荆山楚水在这里交汇,幻化成一道巍峨的屏风,隆起在荆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之间。因地处南漳县、宜城市和荆门市三地交界,素有“一脚踏三地”的美誉。250省道穿境而过,028县道在这里与省道联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宜昌远安、南漳东巩的煤碳矿石等物资,源源不断经三股泉运往宜城、襄阳,流通全国。
二广高速到宜城南出口下,走远安方向车过刘猴镇,不知不觉间,两侧的山势突然陡峭起来,断崖与悬石交替,藤蔓与古树比高,让人感到压抑,甚至不敢仰视。顺着省道,仿佛在群山的夹缝中游弋,人也似乎一下子渺小了许多。一路欣赏,一路惊叹,拐过几道沟谷之后,三股泉村就到了。 三股泉的水。三个泉眼就在山脚,分立在道路的两边,彼此呼应,而且都有好听的名字,分别叫做蝴蝶泉、不老泉、结义泉。 三股泉村的泉水源头出水量并不大,但经年不断,流出来的水不知滋养了多少人。
泉水中,一群不知名的小鱼时不时撒着欢儿,有些竟然逆流而上,在汩汩翻涌的蝴蝶泉里兜着圈。
三股泉村的由来,因这三股泉水而得名。雪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三股泉水奔流到了哪里?
三股泉水七弯八拐,汇聚下游大小山涧水,在宜城的刘猴镇停下了脚步,形成了高峡平湖般的小南河水库。 小南河水库位于刘猴镇陈湾村境内,离镇上6公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供水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也是刘猴全镇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地。三股泉撩开了小南河水库的面纱,知晓了清凉透底的小南河的源头来自三股泉,蓦然回首,发现了三股泉的魅力所在。 三股泉村地界的省道崎岖蜿蜒,来往的车辆稀稀落落,山上岭下,左拐右弯。
三股泉村曾是湖北省省级重点贫困村之一,山多地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全村278户,1039人,贫困户占了74户,206人。
荆南寨,是三股泉村境内与荆门交界处海拔530米荆南山上的古山寨, 250省道从北坡山脚一划而过,也是三股泉村十多个古寨其中一个。 荆南山看似近在咫尺,山顶的荆南寨也遥遥在望,虽然垂直高度只有近三百米,但坡度大多45度,实难攀登。
上山的路被灌木草丛遮盖,走着,走着,路变得渐渐模糊起来,坡度也时缓时急,有时需要手脚并用。还不到半山腰,任性生长的林木隐天蔽日,乱石在树底横亘,荆棘在石缝丛生,肆无忌惮的枝条藤蔓交织掩映,仅有的羊肠小道完全消失了,恍如进入了原始森林。 时而弯腰踩过荆棘丛,时而侧身穿过山石缝,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半山腰。在这原生态的环境中,一群不知疲倦的人像放归的群鹤,享受着闲散的野趣,发出的欢笑真的惊起了一阵阵的鸟飞。只缘身在此山中,让人辨不清东南西北,但对比周围的层峦耸翠,还是感到了荆南山的巍峨壮丽。看远处连绵的山峰,再有半小时就到荆南寨! 不知不觉就到山顶了,果然,密林深处,山寨的外墙出现在眼前。当地的村民介绍,元朝就有了荆南寨,满清时期,当地的荆门人和南漳人为了防匪避难,又联合起来出资重建。解放后,寨子还完好,山上时常有人活动,近几十年,上山来的人日渐少了,自然也就废弃了。 纷纷穿过寨门,挤进了山寨,这才发现,荆南寨依据山形而建,略呈椭圆形,设南北二门,北门保存较好,厚达2米以上,过桥拱券尚存。整个古寨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达100米。寨墙就地取材,用岩块堆叠,高度一般3至4米,最高处达7米,宽度均在1.5米以上。女儿墙厚近一米,保存较好,多处雉堞尚存,墙顶内侧有近一米宽的通道,供观察、作战等通行。内墙四周分设6处石台阶,便于上下寨墙。寨内有11间石房。中心石房内有清朝光绪二十六年立记事碑一块,碑高1.2米,“荆南砦”三个大字赫然在列,碑文清晰可辩。 砦和寨同音,砦:营垒,指建在山上的防御工事;寨:多指四面环围的驻军处。砦属生僻字,当地人习惯性把“荆南砦”叫为“荆南寨”,同时也印证向导的“荆门人和南漳人为了防匪避难”的说法。 青山绿水,野鹤闲云。看着曾经发挥巨大防御作用的荆南寨,如今茂林遍布,凄凉萧瑟,满腹的历史沧桑感不觉笼罩心头,唏嘘沧海桑田,感慨历史巨变。而当我们从枝叶的缝隙中远眺江汉平原,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心情豁然开朗,所有的疲惫顿时消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