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和道德、爱心当然是有关联的,公益人士一般都有爱心,有较高的道德水准。长期以来,官方媒体有树典型的习惯做法,主要是将公益人士、先进人物立为道德典型。近三年就相关问题我已经写了十几篇文章阐述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树立道德典型固然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激浊扬清、弘扬社会正气的作用,但官方媒体树典型背后往往有政治动机,宣传的视角存在重大偏差,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道德压力,不利于公益事业发展,也为一些贪官污吏利用来转移视线,愚弄百姓。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不需要很多道德典型的,所谓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正是因为道德堪为模范的人少了才会搬一些典型出来大力宣传。树道德典型的结果总体上并不会令社会风气好转,反而可能令社会心理走向虚伪,因为高标准的道德要一般人去师法、达标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只好说一套做一套。
在我看来,树典型没有问题,问题是树什么典型,怎么样树典型。不能给当事人造成道德压力,不能夸大其辞。就公益人士而言,这个群体很复杂,长处、作为各有特点,简而言之有立德型、立功型、立言型,其长处分别在于德、能、识。有些人是三者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宣传立德最易给当事人造成压力,而宣传立言一般压力较小。我曾撰文提过宣传道德模范需要看当事人作为的适用范围,利他型人物的道德宣传适可而止,捐钱、免费看病等适用范围最大,宣传特别需要留心;而私我领域的事迹,如发愤图强、勤勉上进、照拂本人子女等,一般可以考虑宣传。
对媒体来讲,泛政治化的宣传早已令公众厌恶,道德典型树立太多,也早已没有新意和卖点。树典型的思路可以换一换,多树立功和立言的典型,少树个人典型,多树集体典型。公益事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于思想和人才,尤其是领袖人才,换句话说关键在于能有立言者和能立功者。公益界道德好的人很多,如格桑花西部助学协会能做大做强,成为最大的草根助学组织之一,关键原因恐怕不在道德,不是格桑花人的道德水平全国第一,而在格桑花的理念先进,带头人和义工能力突出。就公益组织来讲,与其大力宣传带头人和义工的个人道德,不如宣传他们的理念、做法和成功经验。思想理念传播开去可以影响人,做法、经验是实在的、具体的,可以复制推广。而高标准的道德是抽象的是难以推广的。
这几年我从事公益活动主要在汉江流域,认识了很多鄂陕两省的志愿者、义工朋友,有些朋友是很出色的。令人欣慰的是,有些记者对他们的宣传角度选得是不错的,在弘扬道德的同时提升了公众对公益事业的深度认知,对推动地方公益活动后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陕西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的张俊杰老先生本是著名教育学者,退休后回到原籍从事公益活动成绩斐然,对他的宣传强调了他先进的公益理念和学术素养,且突出他所在的组织即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前武汉长江商报记者黄蓓蕾采访十堰助学人士陈志忠先生,将其形象还原成一个可亲、可敬、有正常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既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宣传了助学,又没有给他带来道德压力,相反冲淡了此前的媒体报道带给他的压力。丹江口土台乡王朝印老人,有些记者称其为农民学者而不是爱心老人。爱心老人到处都有,可谓见怪不怪,但农民学者并不多见,更是亮点,宣传的新闻价值更大。宣传王老是农民学者,既更符合实际,也不会给他很大的道德压力。王老的公益活动之所以成功,除了各地志愿者、媒体朋友、本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显然主要是因为他有学问,有见识,办事干练,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这些都不是道德范畴。
树个人典型流弊很多,树集体典型相对可行,而打包树典型我看可以大力推广。可以将参与公益活动的各方及其做法和经验都作为典型打包一并宣传。我曾经写过一篇《从三篇报道谈王朝印老人和土台乡的宣传视角》,湖北丹江口记者陈华平先生发表在《农民日报》的《一个农民创办读书社引发爱心效应》可以说就是个打包树典型的成功范例,写法值得推广。这篇报道宣传了王老的道德,也宣传了他的过人见识、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还宣传了支持土台乡公益活动、到访土台乡的数以百计的十堰、丹江口、武汉及外省各地乃至海外的网友、志愿者,宣传了山区农村和城市、和网络时代对接开展公益活动的成功经验,宣传了土台乡和丹江口市政府对民间公益活动的关注和支持,宣传了文化积淀深厚的丹江口、鄂西北地区民众的良好精神风貌,提升了土台乡的知名度和传媒形象。在这种打包宣传的视角下道德压力分解了,参与公益活动的各方的贡献在报道中都得到了体现,有复制推广价值的做法和经验也可得到传播。东西连手,城乡互助,官民合作,思想下乡,土台乡的经验为山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成功范例。宣传这些,比宣传某个个人的道德、树道德典型显然大得太多,也更有新闻特色。此后土台乡的公益活动继续蓬勃开展并走向深入,无疑也得益于这样饱含智慧、各方共赢的传媒宣传视角。
媒体报道总体说来公益界的朋友很多都不满意。如上所述,有的报道和记者是很不错的,其余有的媒体和记者的宣传角度出现偏差,有政治原因,商业原因,也有习惯和思维定势问题。有些人的初衷是好的,本来是想为民间公益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这些人和我们有沟通的空间。我们可以主动交流,和他们做朋友,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加深理解,也可以主动提出各方有利的宣传视角给媒体参考。我们要把公益事业做大做强,要提升大众公益意识,促进公益社会环境的改善,自主的网络宣传和媒体的宣传都不可少。同心同层,互融互通,公益人士、公益组织和媒体和官方携手合作共谋发展,公益事业的明天会更好。
2008,12,13
[ 本帖最后由 叔孙仲通 于 12-19 12:2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