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45|回复: 10

陈超速写二十八位文学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4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超日前在《中华读书报》发表文章,速写王蒙、张洁、阿城、 张承志、王小波、铁凝、贾平凹、牛汉、韩少功、刘震云、王朔、西川、于坚、林白、李劼、 余秋雨、高行健、陈染、苏童、池莉、周国平、欧阳江河、王安忆、莫言、马原、格非、余华等二十八位文学家。

    王蒙
    稀有的智者,善感而不多愁。能策驭五花八门的语型,能收编彼此纠葛的理念。他最好的小说像是经验与语言开了锅,有一种生命活力,有一种闹哄,有一种饱满四溢。但他的锅里能被“允许”盛什么,他心里有数。他是那一代作家中惟一的能胜任“快乐写作”的人。

    张洁
    神话到反神话作家。“新时期”开始后的三、四年,文学热闹了一阵。现在看,除张洁外,那时名头颇大的作品大部分缺乏起码的文学性。这是个天生与文学这回事有关的人,对语言的肌质感觉的确不凡。但当时其经验深度也就“一般一般,全班第三”,那些爱情小说中的女人,从精神上都是单方面无条件奉献的,那些男人完全是跨辈儿的完美的雕像(男性读者读了不羞愧么?)。她制造了神话,其主题是关于“精英知识分子的妇德”,只求奉献不求回报。张洁骨子里是浪漫主义者,“要么一切,要么全无”。后来当她发现女性爱情神话的虚妄与屈辱时,没有一个过渡,立马走到反神话一边,成为混含着怨愤的反讽揭底儿作家。在她身上,完整地浓缩着中国女作家情爱观的变化。她的神话与反神话之间的巨大的差异性,统一于她对心灵彻底的忠实。在她那一代作家中,她是至今仍当得起著名作家之名的第一人。

    阿城
    高傲至极以致不屑于“先锋”。他的“平常心”与“诙谐”是风度化的、设计好的。透过其小说的表层文本,会读出其对人生持一种浓厚的悲观看法。为避明白人此一“通识”,阿城将这看法隐匿了。其小说意识亦建立在显与隐的奇妙张力中。阿城是中国作家中惟一能把明白话说得你放心不下的人。新时期小说对汉语血色素的挽留,阿城当立头功。

    张承志
    苦吟作家,语言石匠。在理念和话语的镌刻苦工中,成就了罕有其匹的碑铭式写作。“大地”是其梦萦魂牵并深有了悟的,但他的愿望却是描绘与之对称的升华的“天空”。这样一来,人们不得不以“天空”的维度来衡估其小说,发现了乌托邦的独断倾向。其实,不管作家想写什么,他只写了他写好的东西。张承志的碑铭是横卧而块垒峥嵘的,当它立起来时,就显得摇晃了。

    王小波
    独立作家。与其称王小波为“文坛外高手”,不如说他也是“精英外高手”。他是从意识到手法都绝对独立于任何“精英”的精英。简单说就是,哪怕前者的想法再好,王小波也不乐意简单认同之,而是揭示其“严肃”下面的做作。他独力完成了知青文学“黄金时代”的另类叙述,独力给出了“革命时代的爱情”的滑稽本质,他的独立性加速飞驰,预先给出了对“未来”骇怖的“白银时代”叙述。太独立了,以致不屑于再跟你们费话了,于是王小波先走了。对“白银时代”而言,王小波的独立性需要人们10年后再认识。这个大顽童也是个报警的孩子。他的离世对中国文学的巨大损失,人们还未曾真正意识到……

       史铁生
    赤子作家。虽身患残症,但其心态的健康程度超过许多“正常人”。对中西人文知识有足够了解,但在写作中将之如盐溶水,化为无痕。他是极为罕见的能将理性认知转化或吸收为“新感性”的作家,这使其处理日常经验的作品带有“寓言”特征。有人发现史铁生对“命运”的叩问,我却认为他早与命运讲和了,心净了。

    铁凝
    充满活力的快乐写作者。她的题材浩杂,技艺精纯。即使在处理沉重、晦暗的材料时,也保持了轻快的语流,形成个人化的反讽效果。对时髦的“先锋”手艺心知肚明,但从不屑于认派归宗。铁凝是小说家里最具综合才能的人。她不属于任何流派,她属于真正的“好小说”。无论是短篇、中篇还是长篇小说,铁凝均深得其结构特性三昧,极少从技艺上有闪失。

    贾平凹
    过程主义作家。老贾生性阴柔,留恋光景,有女性般纯真的狡黠。其作品的劲道在于对世俗生活细节过程的描述。因此,当我们读后要为之提炼一个“主题”时,往往找不到称职的穴口,大呼浅陋。老贾的作品要你欣赏的是细密柔韧的肌质,而不是构架。他几乎是倾尽心力描述好一个过程,像一条成色均称的金丝绒。非要问它用来拴什么,是愚蠢的。此外,老贾写“性”,比较幼稚,大都是古书中抄来的套路。因此,他在另外意义上说对“性”是迟钝的,有种纸上谈兵的、秀才气的“本本主义”气质。

    牛汉
    悲情诗人。在那一代诗人里,牛汉是保持内心最完整的一个。从青年到老年,他的诗像从一个根系长成的大树,有惊人的贯通,和在悲风中挥浩流转的茎叶。牛汉诗中的“我”,本真、顽健。他可能是诗人中惟一只去咏颂苦难而高尚的事物,而不让人感到虚伪的人。这么说会有另一层意思,牛汉是不可摹仿的。他的生平与写作是合一的。这使那些摹仿者沦为道德表演。

    韩少功
    智力超群者。在普遍凭感受写作的中国作家中,韩少功是极个别的智能型作家。其智力称得上是出众的。无论是“寻根”,还是“马桥”,其主题和话语方式都带有高智能的方案设计特点。韩少功阅历丰富,但在写作中这些阅历是被智力所调动所安排的。因此,尽管他所写的闭塞乡土题材的小说,也是货真价实的“知识分子小说”。在中国作家中,韩少功是读书量极大的少数人,但他是个成功的“采气”者,从不将那些“知识”炫耀式地直接搬进自己的小说,而是化为个人的血肉。他的每部作品都值得“经验读者”深入细读。

    刘震云
    骨子里的先锋派。刘震云对自己的文学谱系一直讳莫如深,他乐于被盲视的批评家拉入“现实主义”,以在主流文坛不被“老人们”侧目。文坛上先锋派热闹得紧,但至少有一半以上是表面修辞效果上的仿写者,剥去这层皮,露出的是颓废的浪漫主义刊授学员。刘震云在表面技艺上显得木讷,但其灵魂却最得先锋派真髓。表现在心灵的疲倦,转喻中隐藏的个人隐语世界,互否性的内省,“主体移心”的意识,语境在透明中呈现的晦暗。还有谁能像刘震云那样写出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的荒诞?刘后期的小说试图综合展示其书写技艺,但用力过猛,吓得自己倒退三步,反倒显得生涩。

    王朔
    严肃作家。这说法可能让人蹙额。但王朔在我心中一直是严肃的。他是安徒生笔下喊出“皇帝什么衣服也没穿”的大孩子。为了证明这个,他索性也扒下了自己的衣裳。这一严肃举动在习惯于以异常为“正常”的历史情境中,显得像恶作剧。此外,王朔本质上是羞怯的,他小说中的“脏话”只是日常习语。在写到“性”时,王朔甚至患有洁癖。在这点上,他是稀有的相信“爱情永恒”的老派青年。

    西川
    微笑的怀疑论者。一个拥有个人化想象力的诗歌从业者,一个在超验和世俗中游走的观察家,一个制造金属和海市蜃楼的专家,一个通过格言取消格言的文士,一个收尽万象又吐出万象的反讽的智者。在他的诗中,众神与五行八作的家伙是平等的、对话的。他是怀疑论者同时也是那疑团。

    于坚
    矛盾的诗歌“酋长”。左手麻利地摆弄云南某部落的风水盘,右手挥舞“后现代”的解构柳叶刀。他是诗歌界仅见的能奇诡地将语言哲学和自然主义,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与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文研会的“为人生”和巴尔特的“零度写作”,金斯堡的癫狂“嚎叫”与奥修的“静心”唠嗑……无任何心理负担地杂烩于一体的人物。他成功地反对了思想意识乌托邦,但又要建立“原在乌托邦”。他的诗歌常常充满活力,富于实验精神,但对大多数读者都有可感性。于坚近年的理论文本矛盾纠结、“蛮横无理”,像粗糙羊毛团的激流,但时有个人的睿见,羊毛长在羊身上。这位棕色酋长想告诉我们的是:虽然“诗关别材”,但到“拒绝隐隅”为止。

    林白
    “公开写作”者。林白被批评界定性为“隐私写作”的代表性作家。但更准确的说法应是“公开写作”者。她的秘密就是敢于自我解密,她的个人化就是把个人交出去,她的隐私就是直陈隐私。她可被视为中国文学界真正开无所忌讳“自白”书写先河的人物。在“女性主义”作家群落中,林白是极少数能将抒情与叙事,口语和隐喻,感情和知性,自卑和桀骜,扭结一体的人物。

    李劼
    多功能文士。李劼的文化身份越来越暧昧。在中国文学批评家中,他是惟一真正实现了快乐(或叫“快活”)写作的家伙。学术、批评、小说、散文、剧本乃至政论无所不写。篇篇都有新见,篇篇都捅娄子。他的文字是激情文字,他的漏洞也正好透出闪光。他有时还满怀激情地起草生意合同文书(但常常被人骗)。这是一位尚未被广泛认识的大作家,一位肥胖的唐吉诃德。我多次看到李劼调息“打坐”,但那劲头却更像是在等待“狂飙为我从天落”。

    余秋雨
    “正确”先生。学识广博,脑瓜灵透,文笔娴熟。他装着一肚子古今中外的“正确”知识,“正确”写作方法。他对历史遗迹、社会历史、人情世故的反映都是“正确”的。他“正确”地搔到了喜欢一切“正确”的中国读者的痒筋,他们也终于“正确”地找到了他们的明星。虽然文学中太“正确”了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但余秋雨的意义仍是很大的。散文在他那里成了正经事,而不再是文坛中的边角料。他至少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阅读趣味,因此,他比那些以“不正确”为口实来攻击他的人更有价值些。

    高行健
    “祛魅”者。高行健的某些戏剧像是法国荒诞剧的“社会主义”版(“前途是……,道路是……)。高行健的小说像是先锋小说的“古典版”(最极端的实验不过是第二人称的涉入)。高行健的绘画像是业余画家的“专业版”(章法无忌,墨线沉稳)。一个多年深入西方艺术之堂奥的人,骨子里留恋的还是悠悠汉风,殊属难能。

    陈染
    “境遇剧”作家。陈染与林白常被批评界划为一类乃至一体,像是“女性主义”私人写作的连体儿。其实,陈染更像一个剧作家,而没有林白小说的“本事”性质。“境遇剧”是萨特的发明,指作家有意识地为人物设置一个特定的荒诞或压抑的生存境遇,叙述乃至分析人与它的矛盾、尴尬、自闭、恐惧、反抗等。她的作品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但其人物只是自我意识所观照的“准客体”。这是典型的现代知识分子写作,理性地表达非理性,自明地描述潜意识。因此,她的作品既吸引了“民间”愤青,也吸引了学院派的“体面”人物。

    苏童
    旺盛而鲜润的作家。苏童的小说有大量读者,但它们并不含有媚俗因素。说其旺盛而鲜润,是指其作品饱含鲜丽的想象,其纹理有一种内在而沉静的肌肉感。它们不是表演者绷出的涂了橄榄油的肌块,而是放松的、自在的。人们不难发现苏童小说中柔韧的情致,但从根本上说,苏童的小说是强悍而自然的。在小说中表演肌肉像是令人费解的性别玩笑。

    池莉
    “小资产阶级”作家。池莉被归为“新写实主义”掌门人之一,当然言说有据。但深入细辨,我们会发现她与另几位同道的差异。人生在世,其日常状态就是“烦恼”、“筹划”、“操持”。成年人对此见惯不惊,但池莉对此难以平和。在其作品中表达了深长的叹息和多余的“发现”。我想,斯人文心善良,为芸芸百姓的生活与生命状态震动。因此,池莉是人道主义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心灵敏感,相信人本来应过另一种“幸福的生活”。

    周国平
    “分裂型作家”。尼采哲学最充分的译介者,但从不“学以致用”。90年代热衷散文创作,是乌泱乌泱散文大军中有名堂的少数翘楚。情感细腻,灵魂敏识,但完全不像深浸尼采的学人,倒似杜威传人。周国平为中国散文注入了复杂经验的聚合。将形而上与形而下扭结一体的游走,令人宽怀。

    欧阳江河
    杂语诗人。其诗作语型纷杂,异质混成。他永远警惕着文本与现实的距离,以异乡人的视角看本土,以本土人的视角看异乡。因而其作品给人以适意的“陌生感”。在此,叙事就是将诗变得不可叙事,抒情就是将诗变得不再抒情。其上下文是可以互相涂擦的,巴尔特与奥威尔是可以彼此抵消的。剩下了什么呢?阅读本身的快感。

    王安忆
    自觉的作家。她能从批评的角度进行创作,其作品沉稳、坚实,对人性与母语的秘密均有所揭示,有大家的气韵。但自觉的作家有时活力不够,叙述烦琐,一切都太有“道理”。作家预先不必比作品知道得更多。

    莫言
    生命强力型诗人。莫言对有关生殖、冲撞、“不洁”的事物有奇怪的偏爱。他的小说泥沙俱下,充满宣泄的快感。但从根本上说,他搞的是“观念艺术”,一切作品都指向一个本原:“生命强力”。这似乎是一种变格化了的“本体论”立场。从这点看来,莫言不是个享受了写作自由欣快的作家,更像是个将生命体验玄学化的诗人。

    马原
    纯正的小说家。其兴趣牢牢限定在文本内部。他是极少数对“写作”这件事有透彻了解的人。马原对世界采取了避让的谦恭态度,他笔下的带有流浪汉气质的人物,骨子里是体面的中产阶级度假者。可以想象,马原小说打动的都是有教养的读者,这些人从小可能都没摸过弹弓。

    格非
    学者型作家。格非写作的原动力可能主要来自阅读和想象。他那些神秘的小说都是言说有据的,他笔下的“中国经验”其实与现代、后现代经典文本在意识上有更显豁的“互文”关系。格非的“学者”倾向并不表现在百科全书式的炫惑,而是总体语境、句群、词语与词素的“有根”感。此一“根茎”,来自理论头脑,能动的阅读,理性的提炼。他或许是以“准学术”的态度,梳理过20世纪小说理论的学术积累的少数人物之一。

    余华
    温情主义者。余华以所谓“恐怖”题材登上文坛,但实际上(正如后来暴露的那样)他是个温情主义者。真正的“恐怖”是不动声色,谈笑间灰飞烟灭,一如海明威的“杀人者”。但余华显然被自己写出的残酷场面吓坏了,那种肢体抽搐的渲染,显出作家自虐般的快感。只有温情主义者才会有自我剥夺的情感实验。因此,余华的小说让我们忆起古老的道德承诺时代,他的“恐怖”让我们测出了温情无奈地消逝的速度。

     【信息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超】

[ 本帖最后由 bpmfdtnl 于 2009-3-15 12:15 编辑 ]
发表于 2009-3-1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跟过再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9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跟过再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9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见地绝对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9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赞成文中对张洁和顾城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3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跟过再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3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3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忆
戴厚英的都有“气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3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秦家女儿湘 于 2009-3-19 19:53 发表
我很赞成文中对张洁和顾城的评价。

阿城并非顾城

阿城的短句析珍魅力,“三王”让他早年出名,他对中文的运用发掘是常人不能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析珍----极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7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蒙文字最洒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漳热线 ( 鄂ICP备2021000082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62402000199号 )

GMT+8, 2024-11-18 13: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