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从某报上看到有一农民历经二十年写出八十万字科幻小说的报道,说该农民从四十多个职业入手,全方位展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成果,近日将成书与大家见面云云。看完了,我不禁佩服该仁兄的勇气,二十年,八十万字,真的很不简单!
其实,这样的报道也不鲜见,媒体经常有某某平民写出几十万字大部头作品的消息,说实话,我都看烦了。这些人动不动就扬言要出书,要与大家见面等等,谁稀罕与他见面呀!恐怕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目前在我国出书大约有两种渠道,一是书稿经过出版社审稿,通过后一切由出版社操作,作者从出版社领取版税的百分之八作为稿酬。二是书稿经出版社审阅后,作者向出版社交纳一定数额费用,出版社给作者一个刊号,作者可以找有出书印刷资质的印刷厂印书,发行方面由作者负全责。第一种情况,出版社审阅的主要是作品的质量,确切地说是作品的市场卖点,出版社也要食人间烟火,他不会白白掏钱为作者印一大堆废纸来取乐。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产物,对繁荣高质量的出版市场有一定促进作用。第二种情况,只要作者肯掏腰包,作品内容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一般都会让作者满足出书的愿望。这种情况下,只要作者肯写,就有出书的可能。
出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还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时人们刚从精神领域的荒漠中挣扎出来,急切需要补充各种文化知识,书籍是读者的首选。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和网络电子出版物的抢滩,书籍逐渐退出老大地位。那种作者自费出版的书籍更是销路狭窄,一如宋丹丹的《月子》,只能派上糊墙和当手纸的用场。其实,现在条件好了,墙壁都上了仿瓷,上厕所也用上了卫生纸,这点用处也没有了的。
当领导的出点书,那是故显文雅,有单位和下属为他买单,从不读书的下属好歹也要买一本或几本凑凑热闹,即使卖不完,连卖带送分发给各机关和亲戚朋友们分享一下也没有问题,对他本人也损失不了什么。作为平民,是经不起这般折腾的,他们大多抱着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的愿望来写书,到头来,出了书销不出去,背上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精神负担,得不偿失。文学这东西,可以没有国家界限,没有种族界限,没有年龄界限,没有性别界限,也可以没有学历界限,我不反对无师自通,有些人可以靠天赋和悟性做得很好。但是它作为一门科学,有一套前人研究出来的经验和模式,是非科班出身的人学习不到的。文学是汪洋大海,不要见到了一点水,就认为看到了海洋,那是十分可笑的。
每个人做好份内的事情也很不容易。如果鼓励农民不种地去写书,工人不搞制造去研究航母,那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有很多东西,国家已经掌握了非常成熟的技术,不需要我们从零开始再去研究,平民写书也是如此,因为知识面的局限,写出惊世之作的难有其人,只能写写小文自娱自乐,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