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山山势奇特,有大小天然溶洞百余处之多。最大的一个叫“抱腹岩”。其山势如两手抱腹,形成一个高约60米、长约180米、深约50余米的巨形岩洞。抱云峰寺200余间殿宇馆舍及万余名游人于“腹”内,容2000余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且亘古以来淋不着雨雪。夜晚身临其境,头顶苍穹一片如盖,洞外繁星满天可摘;钟馨之声、松声、水声不绝于耳。400多年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书法家傅山曾写长联盛赞道:“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此外,楞严会、李姑岩、蜂房泉、天桥长洞、一斗泉、朱家凹、介公祠、银空洞、石桐寺、铁佛寺等巨型岩洞,分别都形态各异,幽深奇特。说法台,因形似香炉又称香炉山,是绵山的“山中之山”。该山苍翠如黛,耸立如屏,环绕于涧水之中,夏秋季节山间常有彩虹升起,景色如诗如画。明代国子监司业朱之俊曾写诗赞道:“台尝说法少人通,介立青螺两壁中;霹雳一声聊当喝,蓦然惊起涧中虹。”
绵山有许多古栈道,仅中层就有天桥、兔桥、鹿桥、通天云衢、舍身岩等。天桥悬于“天桥”与“一斗泉”两大景区之间,全长300余米;上离山顶80余米,下距沟底300余米。多云天气漫步宽不到1米的栈道,人从桥上过,云在脚下涌,真是平步青云,飘飘欲仙!舍身岩长100余米,宽不足1米。踏上这段险径,头顶峭壁高耸入云,脚下沟壑深不见底,上下岩壁寸草不生,加之岩下涧水轰鸣,不禁给人的精神以巨大震慑,故叫“慑神岩”。绵山之险,更险在从岩沟直插岩上摩斯塔的险道。其中500余米的攀岩道几乎都是75度的陡峭绝壁,由100余米云梯与70余米铁索沟通。据《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左侧唐代诗人贺知章题记,他当年就是在僧人帮助下攀云梯、铁索,由岩沟直上峰顶的。为此,这条路被称做“云梯铁锁”,也叫“贺知章小道”。
绵山植被繁茂,有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等500余种,四季松柏常青,郁郁葱葱。山上一株柏树,犹如曲屈盘绕的神龙,咬定于悬崖峭壁,千年来不长不衰,游人至此常摇头摆尾,人称“柏龙”。此外,还有虎柏、象柏、凤柏、鹿柏,以及大片的天然柏林,组成了一个仙境般的“柏树王国”。游人评价说:黄山以松称奇,绵山以柏叫绝。
幽甲天下的栖贤谷九曲一线天,置身其中,仰望一线晴空,聆听幽谷涛声,人在吊桥行,瀑布脚下飞,令人尘虑顿消,如临仙境。古藤谷集古藤、悬瀑、奇树、野果、名贵中草药于一谷。谷中藤王直径大于碗口粗,穿树梢、攀峭壁,纵横缠绕,为北国奇观。谷中上千种中草药中有名贵的绵黄芪、绵党参、血见愁饮誉中外。
绵山水景,首推水涛沟。1700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说:“绵水出介休县之绵山,北流经石桐寺。”拥有近1个流量的绵山石桐水千回百转,奔湍北流。在布满奇树、怪石的8公里沟内,形成了上百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群体。有的如双龙戏水,有的如珠帘叠翠,有的如银河倒悬。其中五龙飞瀑落差80米,接近地面时又突然左折形成一道宽约10余米、高约8米的瀑流幕墙。游人不时穿梭于“幕”后,拍照留影,掬水嬉戏,情趣盎然。沟尽头的水帘洞更富有神奇色彩。一道宽阔的水帘从洞顶飞流直下,洞中可容四五十人。游人紧扣岩壁攀进洞内看外面的世界,有如雾里看花,给人以扑朔迷离的美感。
人们一直印象为北方名山普遍缺水,而绵山却不仅有上层李姑岩、银空洞、铁瓦寺、茶坊沿及中层马跑泉、池源泉等十余处终年长流不息的泉水外,而且还有母奶泉(蜂房泉)、东水泉、西水泉、静林泉、一斗泉、龙池、一锅泉等大小水泉30余处,汇成终年奔腾不息的石桐水。绵山之泉,最奇莫过母奶泉(蜂房泉)。在高约200米、宽约300米的凹崖中间,悬垂着大小数十个长满苔藓的石乳,清凉的泉水终年从乳峰滴落,注入下方的石池时发出叮咚悦耳的乐声。明代钱塘(今杭州)才子赵瑞曾有诗赞曰:“峭壁临丹壑,悬泉百窍塞;几疑河汉漏,翻觉洞天宽。”游人至此都要携壶接饮,据千余年来传该泉水可治疗各种痼疾。明末清初大学者、书法家傅山曾把此泉水比作佛家最正法、乳酪最上品,说“一勺醍醐足,那伽不许贪”。
春游绵山,朝山拜佛赶庙会,采山珍木耳野蕨菜;夏游绵山,听幽谷涛声,浴森林氧吧,避暑休闲;秋游绵山,看漫山红叶,苍茫云海,彩虹霞光;冬游绵山,感受龙脊岭暖冬,草荣花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