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
在很多人眼里,公益似乎是一个很奢侈很遥远的概念:"我既没钱也没权更没时间,因此公益与我没有关系","连我自己的生活都随时可能会成为问题,哪有心思做公益啊?"……有一些认识我的朋友还会经常问我:"你们做的那些事情,我可以做什么呢?"
也许在一些刚刚接触公益这一概念的朋友看来,公益有点遥不可及、无从下手的感觉。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公益?对于公益,我们这些普通人究竟能够做些什么?我查阅过一些工具书,书上对"公益"的解释中心意思大都是扶助贫穷帮助弱势,我总觉得不够全面。固然,扶贫助弱肯定是公益的行为。但是公益的行为也肯定不仅仅包括扶贫助弱。
自身具备相应的经济能力,定期或者不定期拿出一些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或者捐出更多的钱在贫困地区盖学校、建图书馆等等,这些毫无疑问是公益和慈善的行为。那么是不是我们没有钱就不能做公益呢?答案是否定的。没钱也许我会有时间,所以我可以利用我的时间去做一些事情:比如收集整理家庭经济困难孩子的资料,然后寻找一些渠道将相关信息提供给我们身边有可能会有钱资助孩子的人,为贫困孩子和热心人搭建一个桥梁;参加一些诸如募捐图书、衣物,进入福利院养老院看望鳏寡孤独老人等类的活动;在公交车上扶一把老人,给老人、小孩、孕妇让个座……其实都是公益的行为。
公益在很多时候更应该是一种正义和人人有责的心态。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行为是能够体现社会关爱的就可以称为公益。中央电视台有一个非常好的公益广告片叫《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份恒久的感动。
我们可以看到,片子里面其实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给别人一个微笑,伸手将摔倒的人拉起来,帮送货工人推一下三轮车……这些其实都在我们身边,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只是被我们忽视了而已。
直到现在,我还在为昨天晚上回家进入小区时和保安的对话而后悔:
保安再一次问我:请问您是哪一幢楼的?
我很不满地说:你怎么每次都问啊?
保安很满脸歉意而且局促不安地说:每天进出小区的人那么多……
我瞬间已觉不安,但是出口却是:那我再告诉你一次,我住在*幢*单元***室!
想着保安无可奈何的神态,我一直在自责,为什么就不好好说话呢?他难堪了我也没能够好受,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自己却是如此不耐烦。记得在以前单位上班的时候,我们公司的员工每天进出写字楼都会和保安打招呼,后来听保安和别人说"**公司的人特别好的"。也许是受惯了别人的白眼,也或者说从来就没被人重视过,所以也许一个问候就让他会觉得我们"特别好"。
很多时候我想,其实公益就是与人方便,让别人轻松开心一点。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也许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
我们经常会听到"助人自助"这个词,是说帮助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帮助自己。我们都能够感觉到,每个人某些时间在某些方面——比如金钱、健康、心理、年龄等等都有可能暂时处于弱势。因此,对"弱者"的关怀和公共环境的改善,就是在改善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社会处境。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心情愉悦,开心快乐。《圣经》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应该怎样待别人。说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也许我们受"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传统道德观念影响比较深,所以总是认为帮助他人和关爱自己是矛盾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当我们给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帮助的时候,就意味着在社会上累积了对弱者关怀的精神;当我们参与一项公益事业的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发展了改善公共环境的能力。而且即使是我们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先照顾好自己,让自己生活的好一点,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照顾好自己就等于减少了社会的负担,不需要他人在我们身上花费精力。因此公益的本质并不在于一定要牺牲自我,而在于唤起每个公民的个体责任和道德良知。
还是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是弱者;同样,也意味每个人在某些方面是强者。这样来看,每个人都有可以贡献给社会或者他人的东西,人人都可以参与公益事业。公益并不在于我们是否拥有,而在于我们是否意识到对社会的关怀。更多的时候公益精神体现的就是一颗平常心。换句话来说,公益不是一种姿态和地位,更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荣誉,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体现的是一种人人帮助人人的精神,是一种自发互助的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