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各地志愿者也经常开展敬老活动。有的去老人家里帮着做家务,有的逢年过年对老人进行慰问。有的到福利院为老人扫地、洗头、洗衣服,有的关爱空巢老人。这里有一个粗浅的设想,能不能针对特定群体敬老,将敬老活动和口述史结合起来?
一个草根公益社团人力物力资源是有限的。本地老人为数众多,孤寡老人也不少,要关照到所有老人是不可能的,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不妨是特定群体。象抗战老兵、老红军、三线建设功臣、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工商业者、手工艺人等,他们都有很多故事。许多老人当年为国家建设和文化传承等做出过贡献。和老人们交谈,做口述记录,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写下来,让社会上了解老前辈们当年艰苦奋斗的经历,学习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加强传统教育、转变社会风气是有意义的。
也可以考虑根据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选择敬老对象。樊城、重庆等当年的码头城市,寻找当年的老船工、纤夫、码头工人、老字号经营者等。本地有特色手工艺,采访在世的老艺人。这对居民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加强乡土教育,丰富地方文化内涵乃至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为学术研究提供一手参考资料,应也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公益社团来说,结合口述史比单纯的扫地、洗头等活动可能更有特色,志愿者精神、学识上收获更多。对媒体来说,报道时也更容易捕捉亮点。对老人们来说,他们的贡献、经历、心得为人所知,自己所在的群体历史不被埋没,价值被肯定,精神上应也会更为充实。这也是一种精神关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