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9-13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菽庄花园
比较负盛名的老牌园林,有点类似苏州园林的样子,但这个花园我比较喜欢。菽庄花园原本是台湾富绅林尔嘉的私人花园,仿照台北板桥故园,参照江南园林修建,取林尔嘉的字号“叔臧”的谐音命园“菽庄”。印象中而是春游、秋游,老师带我们来玩提过,门牌上的“菽庄”是由当时“大总统”徐世昌题写。
林氏死后,其亲人将花园献给国家,经过政府多年的修缮,建“听涛轩”“蛇岑”“知音广场”等。
但菽庄花园真正的看点其园林设计的精妙,儿时不懂,长大了,看历史资料才明白。花园“臧海”“巧借”“动静结合”的三大景观特色,可谓园林的典范。
“臧海”----人走在路上见不到海,到了花园门口进了门仍然看不到海,一堵黄墙挡住了视线,转出月洞门,绕过竹林,突然就海阔天空了。
”巧借“------借用临海的坡面及礁石,围地砌阶,造桥建亭,借四周自然美景,变成视野宽广的海上花园。
大门
整体景观,比苏州园林大
十二洞天
观海园
观海园并不是先天的园林,而是人为圈围而成,是一座生态多样的大园林。
既然叫观海,一定是可以看到无敌大海景,有独享的海滩、泳池、沙滩,还有许多天然的砾石,园林同沙滩相连。
观海园最值得看的是,基本上到岛上的所有树种都集中在这里。品种繁多、玉兰树、古榕、印度橡树、白桦树、莲雾树、人生果树、杉树、夜来香等等,树木更错滕攀、鸟语花香。
另外人文景观也不错,早期这一带是鼓浪屿最繁荣的地段,公馆、民居、学校等林立,现有20多栋别墅式楼房,有6栋进入鼓浪屿申报世界遗产名单。都是具备18世纪欧式建筑艺术风格、后面建筑篇章在细说。
观海园的夕照
琴园同日光岩遥遥相望,以声音为主题的公园,内设百鸟园,音像馆,旋律广场、听涛崖等;说不上琴园有什么特色,主要看可以带小朋友看看百鸟园内的100多种鸟类,科普学习吧
琴园
感觉论坛里看的人很多,但愿意给予威望鼓励的太少了。。。
对于人文地理分享的大家好像很不削的样子。。。。
上论坛看到有鼓励,心情特别愉快,继续更新,继续景点部分的”引种园“
“引种园"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印尼归国华侨周才喜向厦门侨联倡议,创办一个引种试验场,引进海外植物良种,用于解决新中国国家农歉收问题。原来选址在鼓浪屿博爱路口,现在改为在鹿礁路。
在较短的数年间,引进粮、油、果、药、香、蔬、花等280多种,”食品香料之王“香子兰、从中南亚引进的咖啡、芒果、人心果、文丁果、非洲玫瑰茄等都是通过这个引种场进入中国。因此有时间还是要去参观下这个地方。目前引种园里堪称世界之最的百年紫檀和2棵鼓浪屿树木制高点的加勒比合欢树之植物爱好者来鼓浪屿必须朝拜的。
引种园。事先申明,图片有部分来自百度图库,无意侵权。
番仔球埔
在我们国体育史上,这个球埔的来头很大,据考证,这里是全国最早的现代足球场,早年鼓浪屿人成为“番仔球埔”一直为洋人所用,除了受邀比赛的中国学生外,华人不能入内。直到1940年才开放。
如今“番仔球埔”叫“人民体育场",听闻鼓浪屿有将他更名为”马约翰体育场“的想法,以纪念中国体育教育家鼓浪屿人--马约翰教授。
1940年对华人开放
钢琴码头
应该说鼓浪屿没有钢琴码头这个景点,但它是所有来鼓浪屿游玩的拍照点之一,一下码头,很多人都会选择”鼓浪屿"那三个字为背景拍照。
钢琴码头的设计者是厦门设计院的一位工程师,印象中设计稿还在厦门日报上进行说明,以蓝白为主色调,使码头融入大自然海天景色。厦门人说它“是一架张开的三角钢琴”。
自从三邱天码头启用后,大家都必须走到榕树后,才能看到这个钢琴码头了。
日光岩
来鼓浪屿必去的景点之一,因为“鹭江第一峰”的地位,可以登顶览鹭江美景。
日光岩从下到上,有三个主要景点,巨石之下是日光寺,厦门四大名庵之一。
日光岩上的郑成功屯兵遗址附近有“郑成功纪念馆”,展出各种有关郑成功的文物及资料。
日光岩之巅是鼓浪屿的最佳观景点,登顶遥望厦门本岛,现代化城区和脚下鼓浪屿相映成趣。
另外日光岩的石刻很多,包括“天风海涛”“鼓浪洞天”“鹭江第一”三大崖刻,以及蔡元培等名人的诗刻。
继续今天的景点,"皓月园”
很多人到鼓浪屿都会看到郑成功的雕像,高高的耸立在鼓浪屿,皓月园就是围绕着这座雕像建起的郑成功纪念馆。
皓月园位于鼓浪屿的东部,郑成功石像据说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精雕而成。园内还有青铜的大型群像浮雕”藤牌驱虏“再现郑成功时代的挥师东渡。
皓月园内景色迷人,围绕雕像建造了明代建筑特色的建筑群,还掩藏了一座郑成功微雕展览馆。南部临海崖顶后来又建了10栋欧式小别墅,作为休闲度假俱乐部
郑成功
皓月园
毓园
毓园是一座开放式园林,园中有一座汉白玉雕像,也就是俗称的鼓浪屿的女儿---林巧稚的雕像,因为这座雕像,这处原来叫”梨子园“的地方被重新命名为“毓园”
毓园的“毓”就是培育养育的意思,林巧稚医生一生培育和造就了大批医学人才,并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因此“毓”字精炼的描述了她的一生。
林巧稚
毓园
街心公园
街心公园原本是鼓浪屿的地标区域,处于菜市场、龙头路商业街、老居民区的交汇口,对鼓浪屿原住民来说,那是他们下棋、聊天、打扑克、听收音机的地方。
不过现在都变了,成了旅游团、摆POSE、烧烤、地摊、以及各个各样的小吃店、小资店所占领。曾经的菜市场的旧址,商铺、戏院、茶楼、鼓浪屿食品厂(目前在安海路35号)已经看不见了。
现在的鼓浪屿人及厦门人基本不会去龙头路商业街了,那里的特产不是本地人消费的,那里的小吃不是本地人吃得(我还吃龙头路183号鱼丸店,就这家是老牌了),另外在弱弱的告诉大家,那里的租金据闻已经是一平方3000元了每月,卖啥可以赚钱?高单价的低档货可以吧。
马上开始我们的建筑篇
在介绍建筑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下鼓浪屿的本土地理。
1、井(名井)
2、地名(解名)
3、菜市场
4、龙头
5、山
6、最高峰
7、鼓浪石
8、礁石
9、洞天
井(名井)
早起的厦门,地下水资源较多,因此很多的地方都会挖口井,用于生活实用,考虑到来厦门的朋友基本都会到鼓浪屿,因此我就着重介绍鼓浪屿的名井。
据记载,鼓浪屿有大小水井三四百口,密度很高。大部分都有上百年历史,最长的有400多年。每个井也都有自己的名字,早起大家相约见面,都是直接说在XXX井碰面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鼓浪屿找找这些井的身影。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井,在晃岩路和安海路上
鼓浪屿的地名很多,就连井、洞、礁石等都有自己专属的名称。有的名字根据地形,有的根据历史依据,有的则天马行空。另外很多路都是按福建省的市县来命名,这种做法国内只有上海和鼓浪屿有,据说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同时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根据历史依据如:“三角永”,特指龙头路134号以前一家老字号“标准照相馆”“鹭江出版色”特指安海路35号。
市县命名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印象啦,如“安海路”“泉州路””福州路“等等
虎巷:特指交叉于中华路、永春路、海坛路的一条小巷,记录1916年有一老虎从南太武入岛,匿于此巷而被枪杀。
老鼠橱:中华路2号,曾经是海关验货员的住宅。
还有很多,大家可以一起交流。
鼓浪屿最老牌的菜市场是1934年竣工的,周边除了各类商铺,还有戏院、茶馆、鼓浪屿食品厂等等。
今天的鼓浪屿有2个菜市场;内厝澳一个、龙头路一个。不过内厝澳是自发性的流动市场。而原来的老菜市场里,众多的老字号也都不见了,戏院、茶馆都随着1959年的一场超强台风,搬迁了,仅剩老字号鼓浪屿食品厂被政府搬迁至安海路。
龙头山
根据翻阅的1839年”厦门志“上的记载,”日光岩,亦曰晃岩,上有龙头石,俗名龙头山。很多人会以为日光岩就是龙头山,其实是个错误概念,龙头山应该是如今的升旗山,而日光岩早期的名字是“岩仔山"
1878年英国人赫伯特出版的”鼓浪屿简史”提到“鼓浪屿被比喻成一条龙,但龙头的位置没有给出明示,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站在日光岩上,好好研究考据下。
我说描述的历史,大家可以在厦门的文体中心厦门图书馆内的历史资料找到。有幸福的可以去看看,那里面连1949年的报纸都有保留
早年来厦门旅游曾有一句话”一块石头一座庙,一个坟墓一门炮“的说法,一块石头指的就是日光岩,也是最为人知的”鹭岛第一峰“
科普下知识,很多厦门人都不知道日光岩的高度,海拔92.7米,为鼓浪屿最高峰。不是厦门最高峰啊。
鼓浪石 洞天
有记载,早期的鼓浪屿,原名“圆沙洲”,之所以改名为鼓浪屿,得益于古老的说法:古时岛上人烟稀少,岛的西南海滩上,也就是现在的鼓浪屿别墅码头那,屹立着一块巨石,中间有一个岩洞,当潮涨潮落时,海浪拍打这个岩洞,会发出如同敲鼓的生硬,所以称为“鼓浪石”。
礁石
我就不特被介绍了,鹿礁路的得名来自路口的一块叫“鹿礁”的礁石。分六块礁石,名字据说均与郑成功有关。
明天开始写建筑部分,下班咯下班咯~
建筑篇
厦门有许多的老建,并且很多建筑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古老有文化的老街大同路、升平路、中山路,以及美丽的鼓浪屿岛上万国建筑。这里我就给大家介绍具有特色性且为挂黑牌的国家级重点保护建筑。
首先是具有标志性建筑位于鼓新路的八卦楼
八卦楼
八卦楼可谓岛上最“八卦”的一栋楼。
其主人林鹤寿在设计这栋楼时别出心裁,立意高妙,与四周山水和谐统一,与日光岩并峙争高,因工程量浩大,此楼历时十三载不能竣工,连屋顶也未能建成。后来日本人将其草草整修,在此开办了“旭瀛书院”。新中国成立后方使对楼进行全面维修,直到上世80年代成为厦门博物馆馆舍,才稳定下来。如今,他最新的身份是“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
楼成后,有人因其八面开窗,台基呈八边形,以为是蕴含了八卦玄机,逐称之为“八卦楼”;有人认为与美国白宫建筑相似,称之为“小白宫”。其实,当时的设计并无这些考虑,不过是借鉴融合了古希腊、古罗马、伊斯兰和中国最古老建筑的多元素于一楼,如圆顶模仿世界最古老的伊斯兰清真寺巴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四周的82根大圆柱是参照公元5世纪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大石柱之间平托的花岗岩石梁,也可以在希腊雅典广场的赫夫依斯神庙上看到的,而压条下的青斗石花瓶,则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古典美……
三一堂
除了音乐厅,鼓浪屿上音响效果最好的建筑,要数三一堂。位于安海路69号的“三一堂”是一座教堂,设计师林荣廷,屋顶结构由荷兰工程师协助设计。这是一座粉红色的砖墙建筑,带有一个条石砌筑的地下室,平面是拉钉十字形。每一面都有山墙,山墙下边由方柱分成三道高达3米的大门,两边各有一个窗。窗楣装饰有小山尖,和正中的山墙形成是三角对称,所以三面都有一个入口的感觉,这三面的三角形山墙簇拥着正中间的八边形钟楼。屋顶由钢筋网状构成,罩在四周的墙上,中央借助钟楼的重量,压住屋架重心,使屋顶形成一个整体。钢筋网状构成,罩在四周的墙上,中央借助钟楼的重量,压住屋架重心,使屋顶形成一个整体。
会堂宽敞明亮,坐席可容纳一千人左右。其音效极佳的原因在于
讲台结构:讲台如同大音箱,立面用木板围成,屋顶中央采用木板条形成直径达十米的穹隆,像一个大喇叭林氏府
人来人往的鼓浪屿鹿礁路,一个既不张扬也不僻远的地方,静立着一片雍容的建筑。这是林氏府(目前是林氏府精品公馆酒店入住其中),它的前身是台湾板桥林氏家族在鼓浪屿的故居—林氏府,俗称“府内”有人说,林氏府在老鼓浪屿人心中的地位,有如故宫之于北京。
林氏府是一个建筑系,源流颇为复杂。其中一栋大楼系1895年以前英国船长的别墅,1895年林维源空居鼓浪屿时购买;一栋小楼,系后期所建,西班牙式;一栋叫八角楼,原为小楼的一部分,一次意外毁坏后。重新修缮为巴洛克式五层别墅,称八角楼。加上佣人们居住的管理房,合称林氏府。
八角楼据说由一名法国传教士所设计,它既有南欧风格,又有巴洛克元素。别墅外形呈不规则角面,形成许多个八边形,故取名“八角楼”。八角楼的形体和立面处理,独到而华贵,它被认为是鼓浪屿1000多栋别墅里最为稳重雍容的一栋。现在八角楼被禁止开放成客房,现已改成林氏府公馆酒店的大堂及林氏府家族博览
未按路线顺序介绍,各位自己整理,坐着喝茶,粘贴复制着昨晚的文档,蹭着商家的免费无线,惬意
廖家别墅
位于漳州路44号的廖家别墅外观简朴破败,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先生的故居。
廖家别墅约建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别墅为英式,拱劵回廊,前部为两房夹一厅,为两层坡顶。后部中间为小花圃,两旁为二层小楼,连着前面的主房,后花园里还有鱼池。一楼中厅拱劵前为已长长的石阶,石阶四周为古榕、龙眼、玉兰,把小花园笼罩得浓荫婆娑,清新凉爽,一派温馨的气氛
黄荣远堂
位于福建路32号的黄荣远堂向来被建筑者视为鼓浪屿别墅建筑中的阳春白雪,被认为是西洋与中国、古典与现代典范。
黄荣远堂建于1920年,设计者据说就是其首位主人、菲律宾的晋江华侨施光丛。后因与归国富侨黄仲训打赌,将别墅输给了黄仲训。从此,这栋别墅就属于“黄荣远堂”了。
它的主体建筑融合了希腊的廊柱、北欧的窗棂,中国的亭台。最壮观的是属数十根大小廊柱,都是以整条花岗岩雕成;平台钩栏既有水泥透雕,又有钢花纹饰,甚至把葡萄架也搬上了阳台。三楼以及镂空女墙又有较浓重的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宽敞的庭园中央设有水池假山,右前方宿友休憩观景的两亭一榭,曲径相通,高低错落,优雅得体。院中更有一口清冽的水井,至今滋养着居住者。
安海路35号---鼓浪屿食品厂
这栋建筑是1930年建成的,整栋楼风格独具特色,外墙的抓毛工艺在鼓浪屿并多,且越来越少,窗花颇具古典风格,具有时代文化意义。这种风格的建筑,在鼓浪屿岛上是很少见的,也是鼓浪屿的申遗的重点保护建筑之一。如今,鼎鼎大名的百年老字号“鼓浪屿”馅饼成为它的新主人。不管是外墙的抓毛工艺还是窗花的古典风格又或者是院子里的百年石墩,都彰显着这栋楼的历史。
门头的2个金瓜颇具历史,上面的十字架也告诉世人,主人的宗教信仰。建筑设计可谓调夺天工,站在建筑的3楼阳台,可观赏到日光岩美丽的全景全景,右侧可看到美丽的八卦楼。
偷偷告诉大家下,鼓浪屿馅饼就是出自这家鼓浪屿食品厂的,外面的馅饼都不是鼓浪屿馅饼。当然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各有各的喜好,我个人非常喜欢他家的绿豆糕。记得,叫我雷锋
黑牌建筑,国家级
黄家花园
晃岩路25号,穿越一排隔墙,花木掩映间,正对着绿草如茵的体育场,三栋西式别墅静静地伫立。它们是一个世纪前一位剃头匠出身的富商黄奕住的私产,称为黄家花园。中间一座,便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的中楼。
这栋小楼和它最初的主人一样充满了传奇。黄奕住,一个卑微的剃头匠,挑着一副剃头担出样闯荡,30年间从身无分文奋斗到富可敌国。这栋楼是他回国后用以彪炳自己人生经历的展所,自然极尽华贵。室内楼梯、栏杆、大走廊和门户台阶均用意大利抛光白玉大理石建造,门窗、家具、楼楹、护墙、吊顶、地板均用进口楠木制作,兼之中西合璧的建筑风采。
如今,这里已悄然变身为“中德记度假酒店别墅”。由于经营着“修旧如旧”的努力,这位曾经已现迟暮的美人,再度焕发出神采。
拥有如此完美气质的中德记别墅,在历经百年风雨之后,在2010年修复完成。这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黄奕住的后人根据别墅原有的样子一点一点恢复的,耗时已近3年。如今,掩映于古榕、刺桐、腊梅、香樟、芙蓉、修竹之间的黄家花园,空气清新,俨然是一座迷人的大花园,开阔的四面回廊,大方的双向步阶,楼前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番仔球埔),楼后能远眺日光岩的弧形宽廊,风采依旧不减当年。金瓜楼
泉州路99号的金瓜楼由于建筑风格极具特色,是所有介绍鼓浪屿建筑的读本的必选项。建于1922年的小楼,原为黄姓房地产商所建,1924年由菲华侨黄赐敏买下定居。其屋顶那两个古拙的大“金瓜”至今在阳光下依然黄灿金亮,令人望之心喜。
这“金瓜”造型属拜占庭风格,瓜顶橙黄泛金,8条瓜棱明显,支撑穹顶。又有8支春草飞卷的棱角,和门楼翘脚上的春草飞卷相映衬。建筑外部装饰采用中国传统装饰工艺,全部梁柱楣檐都装饰有动植物浮雕。建筑内部格局则中西合璧,有中国传统的厢房、中厅和西洋壁炉、宽廊、百叶窗等。而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精巧的门楼。
门楼分为两层,运用中国歇山式古建筑手法,重檐翘脚,装饰如城门一样,门穹蓝天高悬,足具气派,是鼓浪屿建筑中独具风采的门楼之一。
大夫地和四落大厝
鼓浪屿的各类指南多把大夫地和四落大厝并称,不仅因为二者比邻而居,其建筑特色也类似,都是岛上少见的闽南民居。
中华路和海坛路之交,即是这两座闽南宅院。大夫第为闽南二落燕尾式四合院民居建筑,主房两侧有护厝,左右拼接,护厝与主房之间形成纵向的狭长天井,又以水廊相接。建筑立面处理丰富,用实心砖或空斗砖砌成图案,朴实无华,建筑屋背为燕尾式,内部透雕花饰秀美,绚丽多彩,充分体现闽南民居建筑的传统艺术。鸦片战争中,英军曾经据此作为指挥营地,如今在大夫第的石头上尚有英军刻的三角旗标志。
四落大厝为马鞍式闽南民居。墙脚、窗棂均为工艺精美的白石,石雕题材多样,形象生动,而门窗、梁架、斗拱等构建上的木雕亦颇为精彩,有的还配以彩绘或漆金。内容以人物和各种动植物居多,大多寓意吉祥
现在的大夫地新四海旗下品牌店,圆州茶庄入住,但基本都是接旅行社的客,里面的环境还是不错的,但茶还是要喝老厦门的“海堤”茶
精美的屋檐雕花艺术
汇丰公馆
汇丰公馆位于鼓新路57号。原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经理公馆。1873年 汇丰银行首先在厦门开设分行,比中国自己的“大清银行”进入厦门早36年,比日本的台湾银行进入厦门早21年;汇丰银行公馆是岛上选址最具想象力的建筑,建在笔架山东北端断崖上。
该建筑为英国建筑师设计,系典型的欧式别墅建筑。楼体为砖石结构,地上一层,半地下一层 ,共三个出入口。地基以钢筋打入岩基,异常牢固,临后崖边又装有铜栏杆以保安全。廊柱为希腊科林斯柱式,柱座为花岗岩,柱身为红砖砌成,柱头雕饰花瓣,并在材料上结合了闽南元素,是难得的建筑作品。
汇丰银行是厦门最早的近代银行,此楼建于1920年前后,曾作为银行的行长住所。
观彩楼
笔山路6号的观彩楼是鼓浪屿上最高的建筑,它最大的看点不是建筑设计本身,而是能进到楼里中,无遮无拦地看那尽收眼底的鼓浪屿风光。
此楼建于1931年,由荷兰工程师设计。此楼的形体和装饰,受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颇为美观古朴,又结合许多现代化建筑手法,新颖流畅。其整体建筑造型具有北欧风格,最值得一看的是窗户,窗套和窗棱是用整石镌成的。窗楣正中的欧洲火枪手,也是用整块石材雕刻而成,剑客帽和铺手环巧妙地组成了火枪手的脸庞,十分美观高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