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七年就要这样过去了,一直想写个文字来纪念下这一年来的心路历程,拿起笔来,却一时又不知该从何说起,或许较早发生过的一些事情,印象有些过于模糊,无法想起,便也不能够清晰地来记叙,倒是近来看过的三本书印象颇深,短时间内还没来得及忘记.
一是<<空谷幽兰>>,此书是一位叫做比尔.波特的美国当代作家所写.他在书中记叙了自己在中国寻访当代隐士的一些经历跟过程.书中的文字很是平实,却又自然而然地透出了另一种灵动超逸之美,仿佛有一股子仙气贯穿始终,让人读来心旷神怡.这一股子气我想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道的本体---在这喧嚣嘈杂欲望充斥的都市里我们都需要时时保持自己内心那一方净土上悠悠不绝的幽兰之香气.同时,作者也给出了现代修行者与未修行者以导引.所谓找到生活中"独处"的乐趣---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因为更深的觉悟和仁慈,与大家更为和谐地共处.很欣赏比尔.波特自己在前言中的这句话.同时也很感谢论坛上”万家灯火”的老布,因为他的推荐,我才看到了这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另外这一本是安妮的<<素年锦时>>,也是缘自上一本,安妮为<<空谷幽兰>>做了总序书评.有人评价说,作为素食文化的安妮没有资格为真正的中国文化作序.我想这不是有没有资格的问题,重要的是她能否懂得写者的真正意图.设若她是了然的,那么她用自己的语言跟方式写自己的书然后给别人的书作序又有何不可呢.
最初看安妮的书是一个女朋友的推荐.从<<告别薇安>>开始再到后来的<<八月未央>>,<<二三事>>,<<清醒纪>>……便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她的文字,还有她写文字的方式.尽管那些文字带着些颓废气息,可是那种辗转的旅行还有四处的漂泊流浪的生活是每个有着青春梦想的女孩子内心的真实显现,以及她们性格里的不羁跟人还有这个社会之间的强烈对抗之后的那种无能为力……这些看后让人内心疼痛,就像阴雨天的风湿病发作,隐隐地痛至骨髓里.又像罂粟,明知道是对自己不好的东西却又深深地被吸引.看多了,自己写出来的文字也带着安妮式的阴郁,这才意识到安妮的文字对我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后来便不再看她的东西,是刻意地不再看.以为这样就可以轻易地从她的文字怪圈中跳脱.
在看到安妮的新书名字<<素年锦时>>的那一瞬,发觉自己无可避免地又一次被这几个字迷住了.在那朴素地年月里那些如花团锦簇般的时光?让人在想像此书内容的同时又不得不感叹这名字的精巧细致.我想这正是安妮这个女子的思想魅力所在.书中附了她的两张图片,也终于看见了她真实的样子.相片中的她光脚穿着球鞋,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与猫同照的那张,透着猫般地灵性,却没有感觉出她是如猫般的女子.一个看似很安静,从容的平常小女子.用自话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童年及家人的故事,文字语言依然真指人心.看的时候,我阅览的速度极快,仿佛慢不下来.看完一遍后回过头来再看的时候却已经可以慢慢地来阅读了,有些奇怪,她的话往往很多时候只是读上一遍便已深深地留在了心底.比如,她说,善和大美像静水流深,终究涤荡人心/生活的根基,是一颗自然的平常心/有节制的距离成全彼此的珍重/如花期一期一会,活在当下……很喜欢这些语句,它们很真实,让人安然自在.
还有一本就是于丹的<<论语>>心得,她用自己讲的一个又一个平实的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大道理,一些处世之道.如果让于丹老师用漫画的方式把这本书表现出来,那么,我想,她的漫画手笔跟蔡志忠先生的手笔应是截然不同的.有人评论说,于丹老师并没有把孔老夫子的真正意思表达出来,就算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她把自己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智慧语言向大众做了这样一个传递,关键是看我们这些读书的人又能从中汲取到些什么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于丹老师并不是唯一一个写关于<<论语>>的人,李里的草堂国学系列中也有关于<<论语>>的书籍.他的后记跋,一为外公所写,一为母亲所写,二人无不夸其对国学的精进与勤奋,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外孙和儿子的学识是很肯定的.我非常用心的看了,觉得这两篇跋写的非常好,也给了为人父母的人一些启示,在生活中适时多给孩子些肯定,孩子日后也会更加的有所作为.李里的这本书,始终觉得还是只能当做讲学的讲义来读.而于丹老师写的<<论语>>心得,则更加地贴近生活,更加地贴进人心.就如易中天所说,于丹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几千年前的圣人理论在她的书里格外的鲜活起来.我想,这就是做为女性的有着细腻情感的于丹老师她写这本书的独道之处.
在闲暇的时光,泡上一壶清茶,打开一本书,然后啜上那么一小口茶,书香茶香便一同涌上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