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2
富于传奇色彩的张爱玲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她出身于阀阅门第,母亲是李鸿章的外孙女。
40年代初,擅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的张爱玲名震文坛,年仅23岁。与胡兰成的恋情破裂之后,她一直独身。1952年她移居香港,后定居美国,创作很少,迷于《红楼梦》考据,晚年息交绝游,避世独居。1995年9月,74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寓所中走完了她寂寞孤单的人生之路。照片摄于1954年香港英皇道的一家照相馆。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3
朝鲜战争的爆发,让无数刚刚过上和平生活的中国家庭再度牵挂起在军队里服役的亲人。在政府的号召下,母亲们送子参军,年轻的妻子也纷纷告别了自己的丈夫。
葛力群 摄 1952年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3
1962年,毛泽东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斗争”的著名千告诫。它预示了一场最终融合进文化大革命的大规模政治教育运动的来临。图为江苏常熟一家茶馆内,群众在听革命故事。
任镇北 摄 1964年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4
江共吴县新华合作社社员汪仁生和老伴邢翠宝,49年前替人做了18年雇工,土改后有了自己的土地,参加合作社生活有了改善,1956年一年收入448元。生活改善了,社员们称他们为“老新郎、新娘”。
晓庄 摄 1957年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4
扑灭蚊蝇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任务。图为南京市五老村居民集体交苍蝇。
晓庄 摄 1953年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4
新社会让无数劳动者有了学文化的机会。夜校的灯光,孩子从头白天坐过的课桌板凳,课本和老师,让这些成年人感到十分好奇。
马克.吕布 摄 上世纪50年代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4
雷锋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员,1960年参军,1962年殉职,《人民日报》报道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雷锋被尊为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的楷模。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开展了学习雷锋的运动。图为雷锋生前在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7
在一个暖洋洋的春天,北京十三陵神道上两个骑毛驴的农妇。
叶华 摄 上世纪50年代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7
火车站候车的人们,上世纪50年代。北京城门中最气派的是正阳门,北京人习惯把它叫做前门,其旁边就是老的北京火车站。
叶华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8
胡同里的修桶人,上世纪50年代。
叶华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8
大栅栏曾是北京最繁盛的商业区,昔日老字号一个挨一个,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不少老字号改了名号。
老爷子抱着大孙女,享受的是中国人的天伦之乐。
叶华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8
相声是北京人最喜爱的曲艺形式。在收音机没有普及的时代,人们只能花钱买票去听现场表演的相声。
马克.吕布 1957年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9
北京,1957年。
马克.吕布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29
湖南,1957年。
马克.吕布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0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整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庆祝自己的10岁生日。每逢国庆或者来了重要的外宾,人们都能看到孩子们花一样的笑脸。
叶华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0
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女儿在北京玉泉山,1965年。
王光美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0
冯亚珩之所以改名石鲁,有仰慕石涛和鲁迅的意思。画家石鲁天性反叛,常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在和现实的对峙中,他最终崩溃了,1965年石鲁患了精神分裂症。但这并不能使他在“文革”中免受磨难,他差一点被作为“现行反革命”被枪决。
尽管被同行们讥为“野怪乱黑”的代表,但石鲁身上强烈的批判精神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种中国画罕见的深度,他死后常被人附会为“中国的梵高”。1982年,年仅63岁的石鲁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李江树 摄 1978年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1
这位75岁的老人,住在贵州四川交界的小镇太平渡。他经历了长征的全过程。
米歇尔.山下 摄 1986年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1
1987年12月29日上午10时,离别故土40年之久的台湾退伍老兵潘高镜回到了故乡浙江省舟山马岙乡。他找到了昔日旧居,在门口,他足足站了五六分钟,在门里,惊奇地望着这位陌生客人的,正是他的弟媳。
袁学军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1
深圳,1994年。
马克.吕布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2
1998年长江大水,7月份的武汉江汉路上一片汪洋。汽车熄火,人力三轮车生意十分走俏。
田飞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2
火车上的妇女。
马克.吕布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3
令人窒息的传统礼教,加上裹脚,小小年纪就已定婚以及早婚等封建陋习,使中国妇女大都没有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
约翰.汤普森 摄 1908年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3
20世纪初叶,外国教会在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开设的女塾,专收教内女生。提高女性的素质无疑是提升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捷径,尽管这些女童都还裹着小脚,但当她们在黑板上写下“天地之中有我”时,她们的人生由此打开了新的一页。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4
1875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的秋瑾从小能诗善文,习武后会骑马舞剑,别署鉴湖女侠。1904年留学日本,后被推为同盟会浙江主盟人。1906年归国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鼓吹革命和女权。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同学堂,7月13日,因与徐锡麟准备浙皖两省反清起义事泄被捕,两天后在绍兴古轩亭口被害。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4
1918年11月28日,在北京的紫禁城,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华民国政府为庆祝停战而在昔日的皇城中举行总统阅兵典礼。照片上的贵夫人身着丝绸,为了休息一下站累的小脚而坐在大铜香炉台上小歇,站在她身旁边的是女仆。
西德尼.D.甘博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4
1936年10月23日,中国奥运代表队中惟一让洋人喝彩的中华国术队队员傅淑云、翟连沅、刘玉华(从左至右)返回上海时留影。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5
1932年3月,长城抗战前夕,四名华北妇女界代表来到喜峰口劳军,拿着战士们的大刀留影。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5
年轻妇女进行国民士兵操练。
罗伯特.卡帕 摄 汉口 1938年3月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6
1942年,出身于“中国第一家族”的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在重庆参加一个群众献机报国活动。由于分别嫁给了三个地位显赫、抱负迥异的丈夫,三姐妹也走上了各不相同的人生道路。除了这次旨在促进全国各界团结抗战的活动,她们平时极少有机会聚在一起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6
受英国情报部门派遣的摄影师比顿原先是拍摄时装照片的,在给省长夫人拍照时,他特意将美人蕉和被摄者的脸作了一个特别的构图处理。这究竟是摄影师的安排,还是被摄者本人的主意?
塞西尔. 比顿 摄 1944年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6
纱厂里的纺织女工很多是未成年少女。
塞西尔.比顿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7
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封闭所有妓院,将妓女集中到妇女生产教养院,为她们治病并组织她们学习文化和生产技能,这是教养院的学员们在扭秧歌。
钱嗣杰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37
在结婚登记处。新婚姻法实施后,自由恋爱的少女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梦想。这种毫不做作的阳光之下的表情,成为了一种象征。
李仲魁 摄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40
这个兀立街头的妇女沉浸在自己神秘的孤寂里,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没有人知道她是谁,在想些什么以及她与过去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
马克.吕布 摄 1957年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40
虽然作为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大学师生在1964-1965年曾一度有几个月被派送到农村参加工作组,但能够在宁静的高等学府里读书、生活是许多姑娘十分羡慕的。1966年,“文革”开始后,统一招生制度就被当作“智育第一”的典型砸烂了。图为北京大学的女生宿舍。
马克.吕布 摄 1965年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40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毛泽东的著名诗句使得戎装成为20世纪70年代初期女性美的时尚标准。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41
虽然是在文革年代,可这个南方女青年身上的一切好象都经过了细心的选择,连同胸前精致的领袖像章和桌上的那本小巧玲珑的《毛主席语录》。
马克.吕布 摄 1971年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41
广州的“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实际上是一种经过改造的选美比赛,自1988年以来已经让许多美女俊男的命运因相貌而改变。这是女选手简玉珍准备上场。
张海儿 摄 1991年
戴花儿
发表于 2011-5-31 10:41
小丽7岁死了母亲,没几年父亲出门后再也没有回来,是外公一手把她拉扯大的。14岁那年,她跑到码头做小工直到19岁,跟一个重庆来的小伙子组成了临时家庭,生了女儿。后来存钱买了三轮车,接送客人谋生。丈夫被人谋财害命后,小丽投奔婆家,对方不承认,只好自己带着女儿谋生。他们没拍过全家福,小丽只好把丈夫、女儿和自己的小照拼贴成一张方块放在钱包里。1993年,小丽到海口坐台,可坐不来,不久就进了一家发廊。没几年,她身体越来越差,钱也难挣,便回老家花了近10万买了房。女儿和她都是农村户口,要在重庆上学不易,为能借读,她让女儿跟丈夫生前的一个朋友性,还花3万元让她上了重庆最好的小学,为的是让女儿将来走一条跟自己不一样的路。
赵铁林 摄 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