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王善国

将卧龙大道更名为“丹阳大道”的建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后悔那失去的四次“机遇”

王善国

我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属于“十年动乱”的直接受害者,但我有幸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四年被录取的大学生,跨入了“800万”莘莘学子的行列。由于我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前,失去了4次良好的“机遇”,在别人看来是相当惋惜的。然而,今天的我并不后悔!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已经是家乡一所原“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的“戴帽”高中一年级学生。恢复高考,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心灵里产生过不平静的涟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也可能通过奋斗堂而皇之地考取国家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过的“大学梦”。但夜静长思,自读小学以来所寄予希望的读书、招工、提干就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学校教育突出政治,贫下中农上讲台,哪敢搞“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曾连续好几年没有教材,只能读报纸、背语录和著作(《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却也被视为“又红又专”。现在教育扭转了乾坤,在教学质量上动了真格,考场上去拼高低、见分晓,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岂不忧哉?庆幸的是,校长宣布我们由“高一班”改为“初二班”,美且名曰弥补过去的“知识损失”,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其实说到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家乡(时为殷庄小公社,也称管理区)不够格办“高中”。当时很多同学及家长不理解,认为唾手可得、社会颇感时髦的“高中”文凭就这样“拜拜”了吧?好在学校采取变通方式,说将来毕业证上可以填写“修学4年期满,准予毕业”的字样(意即高、初中各2年),方才平息风波。虽然我本人也由“高中生”降为“初中生”,但我丢了芝麻反而捡到了西瓜,真正地学到了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本知识,解除了“饥渴”。
1979年夏季,我参加襄阳地区统一中考,按理说,我们这类“半路出家”的“初三生”,没有被淘汰尚属万幸,但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沐浴公社中学(高中)。当时同学们都很悲观,认为考大学是县办重点高中的“专利”,本来只有办初中资格的公社中学招最后一届高中生,更是与“高考”、“上大学”无缘。多数同学是抱着混文凭的心理来读书的,所以,在毕业前夕襄阳地区组织的高考预考(预选)中,就自动地“落榜”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家庭异常困难、极端潦倒、特别贫寒、备受奚落的被动情况下,在好心老师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安慰之下,我以极为少量的咸菜(酱菜、盐菜)、酸菜、干菜和食堂木桶里的米汤来充饥,用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的“苦读”和拼搏来破釜沉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季,我又以惟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如果说是“凤毛麟角”的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当时是“三少”——高等学府少、考生数量少、招录名额少,我“考上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我的“钻挤”精神成为名正言顺、无可辩驳的“乡土教材”。
照理说,圆了大学梦,总该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别的同学在等待国家政策松动、对山区降线录取,以便录入综合大学。我却傻乎乎而又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襄阳师专中文科”,依我当时的文科分数389分降线后(383分)读个华中师院中文、历史专业是完全稳操胜券的。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专,当时一则教师地位高,教书职业很吃香,家乡缺乏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当蜡烛”也值得;二则生在农村、家里极其寒薄,早点参加工作也好端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本村人俗称“艺饭碗”)。
1984年盛夏,我从卧龙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古隆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国家沿海特区方兴未艾,大批人才正跃跃欲试,已形成“孔雀东南飞”之热潮,内地城市也正值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省城不少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贤。说来也令人心憾的是,当年我的父亲在卧床不起近两年后病逝,面临即将“散板儿”的特殊家庭,生活的重担象泰山一样压得我喘息焦虑,甚至几次动了援藏的念头(因收入很高),面对前途的抉择,我毅然决定还是回到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也更为的是便于照顾家庭和亲人……。
10多年来,我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备尝了人生的艰难险阻。虽然别人说我走了许多“弯路”,但我作为一名时代的“幸运者”,却体验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穷之趣,至今仍乐此不疲,痛痛快快地搏击人生。

1997年10月6日匆笔于水镜庄

(注:本文系为纪念中国恢复高考20周年而写的征文,可惜有关报刊当时未予以刊载,可能是类似于笔者经历的“人才济济”、而且颇多坎坷艰辛之故,笔者至今仍珍藏着1981年湖北省招生委员会首次采用电脑[当时称“电子计算机”]统计高考分数的那张总分为389分的个人高考成绩单;笔者此前、此后都还曾有一次“读大学”的经历,那就是1975年秋季曾就读于3个大队联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那时的口号就是——“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贫下中农上讲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封资修黑货”,“善于砸烂旧世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时间,“701大学”[民间戏称,‘701’代表锄头、筐子和扁担]、‘修地球’的大学也就‘遍地开花’,虽然属于“荒谬时代”的“荒唐大学”,但毕竟是真实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改革开放的体制不太完善,在有段时间里,科教界出现了“阵痛”——“脑体倒挂”、“知识贬值”,那个时候人们很形象地说,“教书匠儿不如剃头匠儿”,“搞科研的不如种旱烟的”,“造××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子“考研热[究生热]”,笔者的同学、同仁中,有很多志在千里者都是通过这种捷径而捷足先登,陆续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班[当时硕士生、博士生极少],从而不费吹灰之力[财力]地“远走高飞”,有的到了特区扎根,有的进了省城高升,有的迁居首都创业,实现了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达官显贵、大富特富、漂洋过海而飞黄腾达、成就辉煌者不乏其人,也不计其数,而笔者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今别人都说我也是难买“后悔药”,显而易见,仍然是“土包子”一个,至今只能呆在小山城里甘于寂寞、孤芳自赏。但笔者从根本上说,发自内心里的真情实意仍然还是那句“并不后悔”的老调重弹,因为笔者从小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应该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贡献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况“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建设和扎根“金南漳”,研究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某种程度上说,笔者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自己也其乐无穷、陶醉不已。“江北有我‘金南漳’,有我‘金南漳’……”,“南漳好风光……”,举世闻名的“民间文化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当我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和崇高的礼赞时,顿感回肠荡气、茅塞顿开,古有楚人“筚路蓝缕”、“卞和献玉”、“司马荐诸葛”、“徐庶竭忠尽孝”……,可敬可佩,值得骄傲和自豪,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介公民,也就自然而然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了。转眼间又将喜逢恢复高考40周年,笔者有感而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遂作此注脚,并予以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4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4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4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4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5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wzg24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5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起名要根据南漳的天文、地理等情况慎重征集。城市建设不要破坏自然环境,新政府选址地方很好,但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5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悠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5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wzg24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6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贴子不错,好好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6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王善国 的帖子

学习了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9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姐每天看贴无数,看多了,精神颓废了,自信消失了,尊严感也快殆尽了,从前自以为是特别爱国的人之一、是最关心民族命运的人之一,后来发现自己不过是小小的普通百姓,自己的命运都不能掌控,还在考虑国家大事,有一点可笑,是不是自己疯了,变成阿Q了。回帖也就发发牢骚而已,宛如疯子边走边唱,即使路人听到也是露出鄙夷的神色,于事无补。从此我就把这段文字保存在记事本里,每看一贴就复制粘贴一次,顺便留下自己沉重而又疲惫的影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9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9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问天 于 2011-3-9 20:01 编辑

空虚   无聊   xian  bai  wzg29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9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南漳的歴史。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3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丹阳在江苏常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漳热线 ( 鄂ICP备2021000082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62402000199号 )

GMT+8, 2025-5-11 06: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