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105|回复: 198

将卧龙大道更名为“丹阳大道”的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3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将南漳县城北卧龙大道
更名为“丹阳大道”的建议

县人民政府:
  7月16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南漳县卧龙大道规划评审会议,当时及会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城北新建的305省道复线到底是称“卧龙大道”好呢?还是再另取一个更加合适的名字呢?经过两天的思考,我认为,还是应更名为“丹阳大道”较为妥帖。主要理由是,这样命名可以兼顾“七个突出”:
  一、可以突出悠久历史。我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县域内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已达3100多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成为定论,这是无可辩驳的。这个历史的“见证人”是熊绎,“证明物”是楚国早期都城“丹阳”。据史载,公元前11世纪初,西周成王年间,封熊绎于楚蛮,居丹阳,“楚蛮”就是在今我县境内的荆山蛮荒之地,“丹阳”就是熊绎时期的“都城”,因当时生产力水平落后,故丹阳只是“有都无城”或“无城之都”。楚人在我县荆山地区活动长达350年左右,占楚国840年历史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据权威学者论证,这个丹阳在县境内也有三说,就是“水镜湖说”(认为熊绎受封之地就在县城郊三道河至长坪黄潭一带,丹阳城就在烟波浩荡的水镜湖之下)、“将军石说”(认为丹阳城就在清凉河[古代也称王家河]的上游、今李庙镇将军石村一带)、“龙门石门说”(认为丹阳城应在龙门和石门这一带),无论哪一种观点,都认为丹阳在我县境内是无可厚非的,学者们论证充分、论理深刻、观点详明,古今亦然。这充分就说明,“丹阳”已成为一块亮丽的地域品牌。那么,用“丹阳”来命名县城新建的主街道,就不失为我县上下三千年悠久历史的再现。
  二、可以突出人文传统。楚文化是我县各种文化的“根”,楚文化是我县古今一切文化的“源”。据专家论证表明,楚文化在上古时代就是可与古希腊文化媲美匹敌的当时世界文化发展的又一座高峰;楚文化也是当时可与中原正统文化并驾齐驱的南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县传统文化中的真正的“先进文化”,因而,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县三国”实属罕见(就是我县在上古时代有古楚国、古罗国、古卢戎国3个国家并存),这种厚重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我县光荣的人文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新建“丹阳大道”,就可以继续承载我县数千年的文化血脉,继承和发扬我县传统的历史文化,再现“文化之乡”、“文明源头”的古典魅力。
  三、可以突出“人杰地灵”。1984年我县新建县城第一条主干道时命名为“水镜大道”(水镜路),这是十分科学的,符合我县作为三国故事源头的历史文化地位,以人物为代表的主干道命名将我县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历史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由于我县并非“卧龙”(诸葛亮)的隐居地,而仅仅只是司马徽、徐庶推荐过他而已,因而诸葛亮并非我县的历史名人。而熊绎是周成王正式分封到我县境内的“丹阳”、成为楚国的开国之祖,我县县城也是楚人的“老窝子”,若以“丹阳”命名县城主街道,更加显示出县城是一块“风水宝地”和“文明圣地”,何况城郊水镜湖之下可能也还是真正的楚国熊绎时期的都城丹阳遗址,以楚都“丹阳”命名305省道复线,与水镜大道彼此呼应,人杰地灵,就把我县在历史上的名人名地、物华天宝的地域名气推向又一个新高潮,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四、可以突出两种格调。我县以水镜大道(水镜路,现为漳城第一街)为主体,在三国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态势,以水镜庄景区为龙头的三国文化旅游家喻户晓,以水镜牌系列农产品为主体的旅游商品异军突起,以水镜湖农家饭为标志的乡村旅游如火如荼,三国文化格调在县城已具雏形,这是我县发展地方历史文化的成功经验。若以“丹阳”命名新建主街道,则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楚文化热,可以进一步打好“楚都牌”,发展多元化古典文化,造福子孙后代。
  五、可以突出县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也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新一届县委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建设名副其实的金南漳”的战略目标,新一届-----在县“两会”上提出了“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秀美的金南漳”的奋斗目标,建设“文化南漳”、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楚文化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命名“丹阳大道”则是对建设“金南漳”的具体解读,是实施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具体演绎,是又好又快发展的“软着陆”,与当前以及以后的中心工作保持一致,与县委、-----的五年规划基本一致,与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讨论通过的县委工作规划、-----工作目标大体吻合,进一步提高“金南漳”这块风水宝地的区域文化知名度,也是县域文化产权的科学、有效地保护,这也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楚故都“丹阳大道”。
  六、可以突出群众意愿。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县属于楚文化发祥地的历史地位被得到进一步确认以来,社会各界对楚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越来越深入,对楚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兴趣越来越浓厚,不少市民开始自觉地运用楚文化品牌来发展城市经济,如楚都饭店、丹阳饭店、楚庄饭店、楚源嘉宾厅、楚源竹荪等等,弘扬县内文化品牌已成为广大市民梦寐以求的事情。建设305省道复线也是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可以凝聚人气,增强自豪感。同时,“丹阳大道”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有阳刚之气,比古楚国开山之祖“熊绎”等人名宜记忆,更通俗,口感强,符合大众文化心理,相信群众也一定喜闻乐见。
  七、可以突出对外开放。据学术界研究结果表明,古罗国、古卢戎国被楚国灭亡后,先后被楚国迁徙到今湖北枝江、湖南辰溪、泸溪以及湘西一带,其中以韩终为代表的一部分古罗人的卢故旧,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被迫沿洞庭湖顺长江逃到海外,陆续建国立业,罗国文化的根就是深深扎在襄樊汉水流域,我县作为古罗国都城所在地(武安镇安集洪山寺村,1984年被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卢戎国城所在地(九集镇旧县铺村,2004年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应当感到自豪的。2006年10月底,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在襄樊召开,就将襄樊汉江流域楚国文化的渊源关系的研究列入重要议题,这次大会共收到此类论文50多篇,在这次大会论文总数中占有重要分量。一次国际范围内的学术会议能在襄樊这样一个中等城市召开,这本身就已破了先例,也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这次大会与会的百余名中外专家学者还专门到我县水镜湖观看了以原汁原味的楚文化经典艺术《端公舞》、《薅草锣鼓》等六个民俗表演节目,这很显然也是一次对外开放的先兆。尽管国际上对此有些沉默,但事实胜于雄辩,历史不容篡改和抹杀,因我们坚信唯物史观。若以“丹阳大道”来命名县城主街道,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可以说将楚文化演变成为加速对外开放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同时,国内有5、6个省份均为古罗、卢国被楚灭亡后的迁徙地,可借此开展寻根祭祖、缅怀先祖活动,弘扬民族文化的根基,因此,必须打好楚文化这张“蔚蓝色”牌,促进对外交流与开放。
  文化是地域的“血脉”,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弘扬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必须“对号入座”、“对准血型”,只有这样,才能畅通历史血脉,永续承传历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特建议将新建的305省道复线命名为“丹阳大道”。
  以上建议当否,请予指示!



                                         王善国
                                        2007年7月18日


  (附:南漳县委常委、-----常务副XZ向玉国同志于2007年7月31日批示:“参与热情应予鼓励,更名建议可资借鉴。呈请程书记、李XZ阅示”;南漳县委副书记、-----XZ李焕珍同志于2007年7月31日批示:“卧龙大道用什么名,可在更广的范围内征求意见,包括[王]善国同志的意见,可一并提交社会各界讨论定夺”;南漳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同志于2007年8月2日批示:“同意李XZ意见”;南漳-----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冯祖刚同志于2007年8月2日批示:“请县建设局制定一个落实的具体办法”。卧龙大道建设工程是南漳-----2008年12项民心工程之一,也是南漳县历史上最大的市政基础建设建设项目、县城城区“第一大道”,城区面积由9.35平方公里扩大到13.5平方公里)


  注:王善国同志《中国千年古县网》特约记者、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工作联络员、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员、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员、襄樊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副会长、襄樊市荆楚文化研究会理事、襄樊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南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南漳县楚国历史文化领导小组成员、南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南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南漳水镜湖地质公园申报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南漳县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南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南漳县志》总编室执行副主编、南漳县十五届人大代表、政协南漳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南漳县党的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社科助理研究员。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Aragom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2-23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分析得很深很透彻,上了一堂楚文化历史课。wzg24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发表于 2009-2-23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丹阳”这个名子让我们有些佰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听过,不过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王善国 于 2009-2-23 17:10 发表
关于将南漳县城北卧龙大道
更名为“丹阳大道”的建议
县人民政府:
  7月16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南漳县卧龙大道规划评审会议,当时及会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城北新建的305省道复线到底是称“卧龙 ...

支持wzg28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网友尽可能展开讨论,跟楼主交流一下,学习一下。

直接与王先生对话的机会可是不多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没有研究过,我只引别人的研究,以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

湖北保康是楚国的源地(原创)
      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重阳小学  虢光新
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雄居天下800多年。历史上楚国共吞并76国,先后吞并吴越,灭山东鲁国 ,西驱逐巴人, 南伐百越 。版图包括: 湖北 、江西、 安徽、 江苏 、浙江北部、 山东西南 、重庆、 四川东部 、河南北部、 湖南南部等地。
对于楚史的研究方兴为艾,专家学者们的发现可为又多又奇。
  那么,楚国的发祥地到底在哪里?
  楚国最早的都城丹阳又在何处?
  让我们打开尘封的史册,再次走进荆山,来到湖北省保康县,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楚人祖先被封保康荆山的具体经过。
楚人祖先是谁?为什么到了荆山?
《史记·楚世家》把楚人祖先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清清楚楚。
1、楚人的祖先是帝颛顼高阳,而高阳又是黄帝的孙子。《史记·楚世家》里面写道:“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楚人的祖先居住在帝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镤阳。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之后也。”
在历史上,楚人祖先两次被封,而且有着必然的联系。
2、鬻熊是楚子,当了熊姓酋长。
《史记·楚世家》:“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早)卒。”
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鬻熊的出身,他是季连的后代。我们也可以看出鬻熊的官位,他是“子”,“事文王”。
(1)鬻熊为什么会获得 “子”的封号?
鬻熊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参加了灭商的斗争,受到周王室的重视,给予“子”的封号,臣属于周。
在商周时期,已实行公侯伯子男的颁爵制度,以明确贵族的等级和方国部落的地位。此“子”,即周王室给予内附有功的异族酋长的封号,和其他颁爵封号一样,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组织形式。
《史记·周本纪》记载在周文王时,有“楚子”“往归之”。这“楚子”也就是“子事文王”的鬻熊。
楚史学者刘久和先生指出:“鬻熊建楚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就是都城在河南淅水丹水以北(北面为阳)也无可非议。”(见刘久和《早期楚都从丹淅到纪南城中间迁都在何处?》,2002年《炎黄》第四期。)
刘久和先生在文中说的“都城”,那时还不能叫都城。这是因为,鬻熊仍然居住在西周王朝境内河南淅水丹水以北,他只是部落酋长,与周文王是“王”和“子”的关系。芈姓季连部落现在还不是楚国,只能叫楚方国。所以,河南淅水丹水以北只能是芈姓季连部落的居住地,而不是都城。
鬻熊为后人建立楚国打下了政治和经济基础。
  (2)鬻熊在楚人的心中地位如何?
由于鬻熊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了政治庇荫,为创建楚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所以,楚人后来感念其功,把他与祝融一样,作为祖先祭祀。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戴:“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子让之。”夔是季连的别支,后来不祭祀祝融与鬻熊,楚人先谴责,后除灭。
鬻熊还是周周文、武、成王三代的军师,与他们商讨国事,楚后人常常以此自豪。如《楚宝》记载:“鬻熊,……年九十始见于文王,王曰:‘噫,老矣。’鬻曰:‘使臣捕兽逐鹿已老矣,若使坐策国事,臣年尚少。’文王善之,遂以为师。”贾谊《新书》说,周文、武、成王三代都以鬻熊为师,问以国事。过三百余年,楚武王还为此自豪地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史记·楚世家》。)鬻熊既是周文王之师,当有许多言谈轶事,故后又辑成《鬻子》一书传世。《汉书·艺文志》就载有《鬻子》二十二篇,并加注说:“鬻子,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始祖。”
鬻熊与周文、武、成王三代的关系是楚后人居丹阳三百多年而不变的根本原因之一。
3、楚人为什么又被封于荆山?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鬻熊死后,其后熊丽、熊狂仍处于周文、武王时期。到熊绎时,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
原来,熊绎与鲁、卫、晋、齐等姬姓国或姻亲国一样,“俱事成王”。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蔡启商,惎间王室”(《左传·定公四年》),商纣子武庚勾结管、蔡,发动叛乱。周公果断东征,历时三年,最后取得了完全胜利。在此基础上,又建侯卫,营成周,巩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三个中原强大的奴隶制王朝,并把奴隶制推向极盛阶段。周王室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再一次对鬻熊之后熊绎封于楚蛮之地,并有明确的姓和都城。
这是楚人第二次被封。因此,楚国这时才有了与其他诸侯国拥有同等的合法的地位。
楚史研究学者张正明学生在《楚文化史》中论述道:此时才有“楚”这个正式的国号兼族名。熊绎居丹阳后,丹阳就成为楚人立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朝学者王鸣盛说:“楚都有五:一丹阳,二郢,三都,四陈城,五寿春。”楚学专家周有恒先生则在五都之外另加钜阳,凡六都。史学家曲英杰先生去陈加鄢、成阳,为七都.冯永轩先生则以为楚都有十:丹阳、漳沮、鄂、郢、都、鄢、西阳、陈、钜阳、寿春。根据学者们的论述,我们就知道了丹阳是楚国第一个合法的都城。
二、楚国与荆山的关系。
我们常常所说的荆楚大地,就是指楚国的版图。
荆山山脉主峰位于湖北省保康县内。其主峰聚龙山1852米,最高点望佛山1946米。长江支流沮、漳河源于山南,汉江支流蛮河源于山北。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先生亲笔题写书名、由魏昌先生撰写的《楚国史》中记载道:“ 荆楚地域广袤,或荆,或楚,或荆楚,历来通用。”
那么,为什么把荆和楚放在一起,还可以通用呢?
1、荆山是周成王册封给熊绎的领地。
《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人们后来说的楚地,指的是发迹于荆山、扩及今汉水流域为中心的江汉地区。
2、荆山出荆木,楚人祖先用荆木做工具,进行劳动、生活和战斗。
许慎《说文解字》释“荆”为“楚木也”,释“楚”为“丛木,一名荆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荆、楚一木二名,故以国号,亦得二名。”荆、楚同义,指同一种植物,与楚之先民发迹于荆山是分不开的,故古文献或以荆楚、楚荆联称,如《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御簋》:“ 御从王南伐楚荆,有得。”《史墙盘》:“弘鲁昭王,广纰楚荆,往狩南行。”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晋栾武子语:“楚自克庸以来,……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草莽、山林意近,故熊绎辟在荆山,实属山林蛮荒之地。筚路,杜注:“柴车。”孔疏:“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蓝缕,杜注:“敝衣”。《方言》说:“楚谓凡人贫衣被丑敝为蓝缕。”“筚路蓝缕”,是说熊绎等先辈穿的是敝衣,坐的是柴车。从上面中我们可以看出,楚人用荆木和竹编门挡风和防御野兽,用荆木做柴车进行运输和战斗。
所以,楚人与荆木的关系十分密切。荆就成为了楚人的别称。这就地地道道地成为了楚不离荆,荆不离楚了。
3、部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个说法: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因此,荆楚就是楚国的别称。
三、楚国的第一个都城丹阳在保康,也就是在荆山脚下的紫阳。
《后汉书·地理志》江陵注:“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这说明,在楚文王迁徙都城到郢都以前,楚都一直在丹阳。
根据史书记载和近代、现代楚学家研究,丹阳是楚国的第一个都城已经毫无疑义。
那么,丹阳的含义是什么呢?《国语·郑语》载:“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这是楚人崇尚火的来历。火是红色的,而丹也是红色,太阳也是红色的,丹阳也就是红色的太阳之意,与楚人崇火的历史紧密相连。因此,我认为丹阳是“红太阳”之意。
约前11世纪末 ,西周初 ,周成王以子男之田封熊绎于楚蛮,熊绎以芈为姓,封丹阳。公元前689年 ,楚文王元年 ,楚都正式定在郢 。在这其间,楚国经历了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楚国都城一直在丹阳。
那么,丹阳在哪里呢?
丹阳必在荆山附近。
第一、荆山是周王朝分封给楚国的领土,丹阳也必须在这个范围内。这样,才能让楚王便于管理。
第二、从隶属关系上讲,早期的楚国与周王朝是君臣关系,楚国不可能放弃荆山而另选都城。从政治上讲,楚国决不会另选都城,放弃丹阳,那样就会引起周王朝的不满,给刚刚建立起来的楚国带来生存的危机。所以,丹阳绝不会脱离荆山。
第三,在熊绎被封荆山以前,荆山四周早以被周王朝分封给其他的“文、武勤劳之后嗣”,而荆山还没有建立国家。这个管理上的空白地带就成为了周王朝调动熊绎效忠自己的砝码。所以,楚国的都城只能在丹阳,别无选处。
第四,当楚国慢慢强大起来的时候,周王朝加强对荆楚的控制,限制了楚国的发展和扩张。楚国被困荆山,暂时没有向外发展的空间,所以,都城也暂时不能选移它处。
周王朝“以蕃屏周”,陆续在汉水以东以北和江、淮间,分封了不少姬姓或姻亲诸侯国,即所谓“汉阳诸姬”。
    这些“姻亲诸侯国”地处汉东、汉北,犹如汉东北一道屏障,紧紧地束缚住楚国,阻遏着楚国的北上与东进,并可随时配合周王朝打击楚国。
    在淮水流域,周王朝的主要封国或属国有:江(嬴姓,今河南正阳西南)、息(姬姓,今河南息县境)、弦(姬姓,今河南息县南)、黄(嬴姓,今河南潢川境)、蒋(姬姓,古期思县,今河南固始境)、蓼(偃姓,今河南固始东,非前述唐河境的蓼)等。在淮北及江、淮间,亦有众多的封国与属国,无疑都严重地阻障着楚国的发展。
就这样,楚国在周王朝的控制下,在夹缝里生存了三百多年。
    因此,楚国第一个都城丹阳只能在荆山脚下存续了三百四十多年。
2、楚学专家对丹阳的几种假设。
(1)张正明先生的荆山丹阳说。张正明先生认为:“已无法找出一个确实的地点来,但可以划出一个大致方位,此丹阳在荆山北,北不过汉水,南不过荆山,西不过彭水(今南河),东不过邓、卢、罗,就在这纵横百余里的地段里。”(见刘久和《早期楚都从丹淅到纪南城中间迁都在何处?》,2002年《炎黄》第四期。)
(2)王光镐先生的南漳武镇武东丹阳说。王光镐先生在《楚文化源流新证》一书中提到楚都丹阳沿南漳东北迁在武镇武东一带。
(3)罗运环先生的枝江丹阳说。
(4)新近兴起的丹江口丹阳说。
3、楚都丹阳在保康紫阳的重要依据。
(1)楚都丹阳不在南漳武镇武东。当时南漳东北角有一个强悍的卢戎国和罗国存在,还有谷国,邓国等国与之并存。当时楚国比较弱小,如果把楚都迁到那里,会被其他国家灭掉。刘久和先生撰文说道:“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记载着公元前699年春,卢戎国和罗国联军在蛮河大败楚军。在这次战役中,楚军莫敖屈瑕吊死荒谷,将领们自动把自己囚于冶父(今沙市)。在公元前699年卢戎尚且如此强悍,300多年前,他能允许楚国把都城建到他的腹地吗?”(见刘久和《早期楚都从丹淅到纪南城中间迁都在何处?》,2002年《炎黄》第四期。)
刘久和先生是用反证法来说明,丹阳不在南漳武镇。这是因为,公元前699年,楚国已经比300年的时候更加强大了,但还是没有打赢卢戎国,300年前的楚国根本不会把都城建在南漳武镇,就是楚国想建,卢戎国也不允许。因为,南漳武镇在卢戎国所管辖的腹地。
  (2)丹阳在紫阳的理论依据。张正明先生认为:“已无法找出一个确实的地点来,但可以划出一个大致方位,此丹阳在荆山北,北不过汉水,南不过荆山,西不过彭水(今南河),东不过邓、卢、罗,就在这纵横百余里的地段里。”(见刘久和《早期楚都从丹淅到纪南城中间迁都在何处?》,2002年《炎黄》第四期。)
这是丹阳在保康重阳的重要理论依据:一是楚国不会把都城设在汉水以北以西,因为北有强大的晋国、齐国;西有庸国、巴蜀、秦国。二是楚国不会把都城设在荆山以东,因为东有卢戎、罗国、邓国、贰国、郧国等20余国。三是丹阳所在的地理范围限制,“就在这纵横百余里的地段里”。
刘久和先生用交点周边四点测算法算出,楚都就在南漳以西,今保康县重阳。
他撰文写道:“在西周地图上找到雎山、荆山的准确位置,用对角交叉线找出中心点,从中心点向西北房楮(房县)是60公里,到东北皋浒(襄樊)100公里,正东漳筮(荆门)100公里,正南宜陵(宜昌)80公里,比例尺四百二十万分之一,(在地图上一公分,实地距离40公里),然后再到现代地图上,从地图上测算的四个点按比例尺放大五倍,方位角算准,四个箭头会聚的地点便是楚都所在地。”(见刘久和《早期楚都从丹淅到纪南城中间迁都在何处?》,2002年《炎黄》第四期。)
通过刘久和先生的计算和标注,我们可以在现代地图上看到,楚都就在保康重阳。
但是,刘久和先生又撰文写道:“重阳之名是否以重建丹阳,而简化为重阳?楚都在重阳始于雄艾。”(见刘久和《早期楚都从丹淅到纪南城中间迁都在何处?》,2002年《炎黄》第四期。)
刘久和先生说重阳是丹阳的观点不够明确,是因为他只说明了丹阳所在的大致范围,没有说清楚丹阳的具体方位。我认为,丹阳在重阳北面的紫阳。
(3)丹阳在紫阳符合西周的都城建筑风格和楚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重阳东靠荆山主峰聚龙山余脉,位居南漳西部。
一条沮水河把重阳一分为二,沮水的东岸是紫阳,沮水的西岸是重阳。
我认为,丹阳就是紫阳。
前面已经说过,楚人崇尚火。火是红色的,而丹也是红色,太阳也是红色的,丹阳也就是红色的太阳之意,与楚人崇火的历史紧密相连。
那么“紫”与红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红的程度深了,就成为紫色的了。
重阳是一个小盆地,因为四面环山,河雾迷蒙。早晨的太阳和傍晚的太阳是紫色的,中午河雾散尽,才看到红红的太阳。所以,河东的地方叫紫阳。
在历史上重阳是一个乡,而乡政府就设在重阳街上。
紫阳背倚荆山主峰余脉,坐北朝南,是建立都城的理想之地。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楚国都城的建筑风格沿袭西周,讲究坐北朝南。
丹阳也不例外,不过它讲究坐北朝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政治含义,另一种就是讲究风水。
说丹阳坐北朝南的政治含义很简单。因为“鬻熊为周师,周封为始祖”, “熊绎被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的时候而封于楚蛮”,所以熊绎作为自己的政治靠山。楚国在周王朝的南面,当然丹阳要坐北朝南。我们还可以这样认为,坐北朝南表明了楚国背居荆山,往南图谋发展的理想。楚国早期,特别是熊绎时代,楚国根本没有这种想法。但是,到了楚武王以后,楚国确实如此。
说丹阳坐北朝南是讲究风水,理由有三点。
第一点,从发掘出来的古代都城遗址来看,古代君王把坐北朝南作为都城的首要条件。
“君人南面以治天下”,帝王坐北朝南治理天下万民,在《周礼》看来这叫作居于天下之正位。因此在都城建设中,也强调“惟王建国,辨方正位。”
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考古发现的绝大多数房屋都是大门朝南。到了商用时期,测量方向是选择环境的先行步骤,《诗·公刘》云:“即景乃冈,相其阴阳。”后来,汉代政治家晁昏提出。在选择城址时,应当“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正吁陌之界。”北为阴,南为阳。
早在伍子胥设计建造吴都阖闾城(今苏州市城厢区)时,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楚建筑普遍存在“天人感应之说”、“四神之说”、“阴阳之说”、“五行之说”等建筑意识,这些建筑意识形成了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的基础。
在楚国刚建立时期,都城丹阳的建筑风格必须沿袭西周的建筑风格。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的凤雏村发现了西周的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其朝向是坐北朝南。
从遗留下来的楚古建筑来看,坚持了“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讲究“天人合一”,追求自然。
按照这些说法,都城丹阳也应该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第二点,都城坐北朝南的理论分析。
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归线(北纬)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人,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取暖;二是参与人体维生素D合成;三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尤其对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较强的灭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为季节型。冬天有西北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甲骨卜辞有测风的记载,《史记·律记》云:“不周风居西北,十月也。厂莫风居北方,十一月也。条风居东北,正月也。明庶民居东方,二月也。清明风居东南维,四月也。景风居南方,五月也。凉风居西南维,六月也。间间风居西方,九月也。”
除了上述的科学道理外,建筑都城还讲究山水术。山水术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本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其二、以八卦的高为南,坎为北,震为东,竟为西。其三,以历法的甲乙为东,丙丁为南,庚辛为西,壬癸为北。以地支的子为北,午为南。其四,以东方为苍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或称作: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人杰。
前面我们说过,因为祝融是火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楚人崇尚火,而且火为南,楚建筑就坐北朝南。
第三点,紫阳与重阳作为楚都的条件对比。
我们在保康卫星地图上,可以惊奇的发现:荆山主峰聚龙山最长最完整的余脉与荆山最高峰望佛山东线最长余脉在重阳这个古老的地方隔沮水河而相望。只有利用探测卫星这个武器,才能解决争执不断的问题。
我们先说荆山主峰聚龙山最长最完整的南线余脉。按照坐北朝南的原则,我们淘汰了聚龙山向北、向西、向东延伸的其他余脉。现在就剩下了南线余脉了。它从聚龙山向南行走了数十公里后,然后向东拐去,突然它在秀峰这个地方又向南拐,它的脚下就是紫阳。聚龙山南线余脉很完整,没有被任何山川隔断,也就是“龙脉”没有断。按照西周选都城的条件和楚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紫阳是最理想的地方。
重阳就在齐家山的北面。如果让重阳背倚齐家山而建都城,形成坐南朝北之势,是建立都城大忌,就不符合西周的建都城风格。
紫阳的地势及面积适合建立楚都。
楚国都城的建制和布局同北方一样基本上采用大城套小城的双城制。从已经发掘出来的楚国第二个都城郢都来看确实如此。
那么,丹阳也必须是这样的,采用大城套小城的双城制。紫阳是一个冲积小平原,十分辽阔,符合建筑大城套小城的用地要求。我认为,紫阳辖区内的重阳中学就是小城的遗址,而大城遗址则分散在重阳中学的四周。
楚人在荆山找到紫阳这个地方很不容易。  

结束语:保康因为荆山而骄傲,因为沮水而自豪。340多年的楚国在这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巍巍的荆山给了先楚的智慧和力量,使他们树立了艰苦奋斗、开拓发展的信心。滔滔的沮水给了先楚的勇气和才能,使他们走出荆山,成为雄霸,角逐中原。
    历史将告诉人们:保康是楚国的源地!

(注:历史重阳属南漳,目前划归保康)

[ 本帖最后由 狐精精 于 2009-2-23 18: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头一回学习。wzg11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代作者声明.

南漳作家协会他永远不会担任任何职务,因为作协第一次成立在回谢原宣传部的好意之后就主动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为南漳一分子,发一言:“丹阳大道”比“卧龙大道”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讨论
至于用什么名字大家发挥一下才智
不过卧龙大道的确不怎么符合南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丹阳大道”的确 比“卧龙大道”强!

但阳属"火"水火不容,火克金.

[ 本帖最后由 狐精精 于 2009-2-23 18: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丹阳大道
在全国城市已经存在这个名称的有
1、上海市静安区丹阳大道
2、南京市_丹阳大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用丹阳显的悲哀,不管发源地在那里,那都是过去了;为什么要把现代的纳税修的路按在一个我们不熟悉的称谓上了,过分的怀念过去是对目前的不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wzg28e 支持wzg21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丹阳大道??怎么听着有点像当阳的大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我在说最后一句 ``
   怎么我感觉这个名字没卧龙大道喊着顺口啊?
  难道是我喊习惯了还是卧龙大道已经渐渐让我接受了>?
   还是现在该的名字没有名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卧龙大道要改名我开始还以为是网民自发在讨论。到这个帖子,知道是县人民政府领导知道和同意的事情。冯主任要求由建设局拿个具体办法,具体办法也贴出来呀?看看有什么奖励没有哈,付点娶名费什么的,关心的人自然就多了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七个突出说的很到位,也恰如其分。支持 ̄!!!!

wzg28e wzg28e wzg28e wzg28e wzg28e wzg28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丹阳”这个名子让我们有些佰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看过!wzg28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气操作成功!
您已给会员 王善国 加了一点人气
您下次使用人气功能须在一天以后!
您下次对会员 王善国 进行人气操作须在一个月以后!
请返回!

[ 点击这里返回上一页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漳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也称“楚源地”)、公元前11世纪楚国第一个被西周成王始封在(南漳县)荆山的熊绎那个时代的都城(当时是“有都无城”或者说是“无城之都”)----丹阳的所在地、和氏璧的产地(金镶坪玉印岩)、战国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的隐居讲学地(巡检指山岩)、三国故事源头地(水镜庄)、孝子丁兰的故里(丁集)。这是不争的史实,已经中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论证、认可。事实胜于雄辩!
有关问题可参见《南漳县党政信息网》、《中国千年古县网》上登载的我以及有关专家的论文。
我个人表示:倡导“百家争鸣”,鼓励“百花齐放”。谢谢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子首先应该支持!

但个人认为,关于楚都一说,目前争议很大,尚无定论。
其次,取名一事在一定文化底酝方面着想无可厚非,但要考量到时代的特征,要符合现代的特色,最好是地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更具前瞻性的名称为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叫楚源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认认真真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唯楚有才’的碑都被湖南人抢去了,何谈其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国 的源头在南漳这一点毋庸置疑,不管是从历史记载还是现代考证都证明了这一点。
至于在什么具体位置现在尚无定论。即使如狐精所言,也应该是发源于南漳的,即使现在重阳划归了保康。
     李白出生于库叶,在现俄罗斯境内,但谁也无法否认他为大唐乃至整个华夏创造的辉煌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现实点好,莫拿历史说事,成吉思汗还打到多瑙河畔去了,结果呢?
中国没一个城市是倾向外国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南漳人我对不知道丹阳的人表示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韩国人很多就是楚人,
且与襄樊有很大关系,
韩国也有汉江,且韩国很多地名翻译过来与现在襄樊的很多地名都是相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国的第一个都城是——丹阳,这个名称在古今都是勿庸置疑的,即使是古代典籍、史料,也从来就没有异议。“丹阳”是一块很好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品牌,应当倍加珍爱,古为今用,为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秀美的“金南漳”服务。
文化是地方的血脉、民族的基因,一个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的民族是不能延续的,也是不战而自溃的。说明对民族的文化遗产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利用该是何等重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丹阳=南漳?

尚未定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谨慎地认为
应该从过去的历史文化中走出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这期中当然会有历史的影子和历史的传承),这是一个现代南漳人的自信和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意见,符合时代的才是真实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好事者 于 2009-2-23 21:43 发表
同意楼上意见,符合时代的才是真实的!

是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这一代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承接历史,创造自己的文明,前对得起祖先,后对得起子孙。

历史的前进总是在一次次突破中进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楚都“丹阳”一说目前有学者认为在丹江靠近河南的地方,另有一说是南漳,倾向于南漳一说的就有武大的石泉教授(历史系),但就目前来讲还未定论。

若出于与其它地方争所属权的观点考量的话,不妨也可叫“丹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千年古县网》上有《金南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一文,敬请浏览、指教!
这是我于2004年在-----办公室全体干部职工集体学习时的一篇讲稿,也在部分单位讲过,今略作修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好事者 于 2009-2-23 21:48 发表
关于楚都“丹阳”一说目前有学者认为在丹江靠近河南的地方,另有一说是南漳,倾向于南漳一说的就有武大的石泉教授(历史系),但就目前来讲还未定论。

若出于与其它地方争所属权的观点考量的话,不妨也可叫“丹阳 ...

文化上有争论的东西很多
现在把他们控制在学术领域比较好

不要先入为主,把什么(比如街道名称)都与有争论的文化联系起来,先搞成既成事实再说。这是不当的。这是一种狭隘的历史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漳热线 ( 鄂ICP备2021000082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62402000199号 )

GMT+8, 2025-2-22 13: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