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46|回复: 5

厚重谢家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4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苍鹰 于 2011-11-20 00:14 编辑


      谢家台村,位于清凉河和蛮河两河汇水沉沙之地,单从地质因素已经无法考证其具体形成年代了,地壳造山运动形成了蛮河和清凉河,两河蜿蜒流经数十公里之后在临沮握手言和,涓涓溪水到此汇聚成潺潺河流,雨季的洪水把上游带来的泥沙沉积于此,沧海桑田,日积月累,便形成一个大大的沙洲,勤劳的原著居民因地制宜在此围滩造田、休养生息。由于谢姓原著居民较多,始称谢家洲,现称谢家台。
      若从历史人文因素来考证,谢家台村大概算是湖北省南漳县境内能追溯历史渊源最悠久的村庄了。说起谢家台,就不得不说说“百里长渠”,因谢家台是渠首,和“百里长渠”有掐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姻缘。谢家台因为两位历史名人的丰功伟绩,成为了和百里长渠一样名垂青史的历史村落。这两位历史名人,一位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开挖长渠水淹鄢城;另一位是民国时期国民党著名战将张自忠,修复长渠灌溉良田。百里长渠从做军事用途开始到现在成为灌溉良田的重要水利设施已经走过近2300年沧桑岁月。历史之悠久比都江堰和郑国渠还要早,长渠之名,最早见于中唐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长渠在县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长渠志》记载:“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兵进逼鄢城,久攻不下之时,于距鄢城百里之遥的武安镇蛮河上垒石筑坝,开沟挖渠,以水代兵,引水破鄢。”文中的长渠之首垒石筑坝之地便是谢家台村,谢家台村从此就与白起结下了不解之缘。另一次扬名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于民国28年(1939年)驻防宜城县,电请湖北省政府复修百里长渠。民国31年(1942年),长渠复修工程破土动工。为了纪念张自忠,曾将长渠更名为荩忱渠(张将军字荩忱)。1952年1月,宜城、南漳两县投入4万劳力,动工再次复修,为现今气势磅礴渠首拦水坝及长渠硬化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谢家台村其实是由三个浑然天成的自然村落组成,这三个自然村落因为拦水坝下泄之水和御洪道分流之水分岔隔离形成,把谢家台村一分为三,河水分岔流经约二公里后又和二为一。若按地理方位命名,完全可以叫做台南、台中和台北。大概是村民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避讳台湾仍然分离的现实,故而通俗叫法是 “台子上(台中)”、“河那边儿(台北)”和“徐家河(台南)”。台中四周环水,犹如一艘搁浅在沙滩上的航母,与台南和台北隔河相望。为防雨季洪水侵袭,围绕台中筑起了约五米高水泥混凝土结构的防洪堤,酷似加高的船舷,连年雨季的洪水未能逾越船舷警戒线,老人们说:“台中是船地,水涨船也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面对连年即至的雨季洪水,谢家台人表现出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镇定与无畏。
      三个依水而栖的自然村落,积淀着三种不同的村落文化。台中居民犹如生活在航母甲板上的水兵,拥挤而压抑,又因自然灾害频发,造就了台中原著居民与生俱来危机感和“窝里斗”的陋习,压抑的心情也许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导致一次心理的宣泄;水患危机,使村民不得不外出谋生,以备不时之需。台中,因古老的军事工事而生,又因古老军事文化的影响而民风彪悍,“行侠好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靡年轻人的精神世界,而对时代“和谐”强音却融入迟钝,前些年,台中扭曲的村风使“谢家台”一度成为了蛮夷之地代名词。出门闯荡创业的年轻人也表现出两种极端,一种沦落为千夫所指的“侠客”,一种成长为众星捧月的创业之星。
      台北,一面临水,一条村道,一个被边缘化的村落,呈现出边缘化的村落文化,悠然自得、与世无争,不为世事所扰、不为世事所累,静怡静驻其中、浮躁远离尘世,不为世俗而献媚、不为达官而屈膝。台北的年轻人多为苟全性命于盛世,只求闻达于乡间。
      比起台北和台中,台南要幸运多了。依山傍水,远离水患;择高而居,心胸开阔;地域宽广,海纳北川;没有围城,没有隔阂;邻里和睦,民风淳朴。台南的村落文化积极向上,尊重知识,崇尚文明,在外求学的大学生一茬接着一茬,对外来文明表现出了强烈的融合意识。多数在外闯荡的年轻人表现得儒雅睿智,且多有成就,少有寄居村间碌碌而为者。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代代繁衍、生息不止,整个谢家台村谢氏原著居民已经是六世同村了,外来人切莫以面像来辨村民的辈分,保不准那个看似爷爷年岁的老人论辈分还得叫一旁淘气小孩一声叔叔哩!圈子里的婚姻,姐妹嫁得是叔侄二人也见怪不怪了。乡里乡亲,村民们搬个凳子坐下来仔细摆论一下,大家都是同宗同族,保不准二百年前还是在一口锅里吃饭的一家人!家大琐事多,清官难断家务事,邻里纠葛也就在所难免,别以为两个脸红脖子粗的骂街村民有血海深仇,那你又错了,在共同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又是出奇的一致对外。邻里关系偶尔表现得如同釜中豆箕,相煎似太急,但在自然灾害面前又如铁桶一个、空前团结。真是丑陋的谢氏土著居民,复杂的谢氏土著居民。
      儿时记忆中,谢家台的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河水顺流而下,汇汉江,入长江,归东海。这河水哺育了村子里祖祖辈辈的原著居民,人畜饮用、田地灌溉、渔民作业。河堤垂柳掩映,绿意盎然;河滩牛儿奔跑,牧童笛声悠扬;水面渔舟穿梭,鸬鹚辛劳;水中鱼儿嬉戏,鹤蚌争闹;岸边洗衣归来的小媳妇们,竹篓顺势舀几下,几条半大不小的鱼儿就能当下厨的材料了;一派“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秀色。
      时过境迁,八十年代初期,蛮河上游的造纸厂、化肥厂等污染企业一味儿追求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环境危害。谢家台村因此受到了极大的牵连,河水由清澈变为淡黄,继而浑黄,再到酱油状。河里的鱼儿没了,水草不见了,渔民的渔船也派不上用场了,河水不敢饮用了,庄稼减产了,莫名的疾病诱发了,河滩的庄稼地数度遭受雨季洪水的侵袭。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匮乏,水患的威胁,使原著居民在诚惶诚恐中期待着阳光,外出务工创业成了大多数年轻人的权宜之计。
      在外漂泊谋生近二十年的我,今年暑假回村省亲,蓦然发现,谢家台这个古老的村庄,犹如枯木逢春,再浴甘霖,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在“低碳经济、绿色产业”政策惠及下,谢家台的河水变清了,环境变美了。村貌建设日新月异,“村村通”水泥路通往各组延伸至各户,新建全县示范化村级卫生室开始为民服务,清泉学区唯一一所小学——谢家台村小学从新开建,水利灌溉渠道硬化了,参差不齐的农田平整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网络通往各家各户了,村道两旁新建的小洋楼栉比鳞次。村党支部一班人,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规划蓝图要求,风风火火的为跑项目、招商引资忙得不亦乐乎。谢家台,这艘加满燃料的航母,开始起锚远航了。
      家乡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谢家台村年轻一代必将像白起、张自忠一样千古流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热爱家乡的美文{: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葫芦潭写意 发表于 2011-11-14 21:07
一篇热爱家乡的美文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2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敲边鼓 于 2011-11-22 07:53 编辑

       最好不要说成原著居民,应该说土著居民。
       土著居民,简单一点说吧,就是当地的原始居民。
       比如说,美洲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一直是印地安人和印加人的家园。所以,印地安人和印加人便是美洲的土著居民。
       台湾有原著民的说法。
       原著是书。不要因为有人那样说,我们就以为它就是正确的。
       你在坛里当读者的时间不多,所以你的跟帖少,与你文章的质量成反比。

          你文章中还有些问题,就免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熟悉谢家台{:soso_e163:}{: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漳热线 ( 鄂ICP备2021000082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62402000199号 )

GMT+8, 2024-6-17 21: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