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57|回复: 33

让人痛惜的中学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4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说:为什么中国中学生体质比欧美等国差。为什么发明创造也少得多?
      这些问题只是中学教育暴露出诸多问题中之一,而整个问题我认为归根到底实际上是体制问题。
      只要中考高考指挥棒不丢,现行教育就不会有所改观。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在美国等国上大学很容易(当然上个别名牌仍得很努力)。因为上大学很容易,老师用不着强迫学生一天只睡五个小时,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也很少,绝大部分人在中学学会了开车、照相等各种技能。但是从大学毕业很不容易,想拿大学毕业证,你定要拚命读书。否则你是毕不业的。在中国,上一类大学很难,学生不得不加班加点,以身体为代价。18岁以前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中国学生却是在睡不饱吃不好的情况下去学习,上了大学正是18至22岁黄金年代,身体已发育成熟,却整天在大学里睡觉、逛街、打游戏,因为在中国大学太好毕业了。                                            (转下)

         

[ 本帖最后由 风从指尖过 于 2009-9-1 20:24 编辑 ]
发表于 2008-9-2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中国,中国周边国家也都有“黑色的七月”(意指高考),这些国家都是“八股文”熏陶下,八股文在一定时期是进步的标致,因为它选拔了部分优秀下层人员进入上层人员且相对公平公正的。但是时代进步了,是不是该考虑它的替代物了。
  每当看着身边正是十一二岁长身体的孩子天不亮就出门上学,夜深了才回家,回家了还要做厚厚的作业。不由不得不为他们的身体担忧。记得一篇报道,在一次夏令营里中日两国孩子同时长途拔涉,中途因体质问题不少中国孩子放弃了,中国这批选出来的姣姣者最终没有最先到达终点。本来从早到晚孩子就很少得到锻炼,而已到初二、初三有的学校一周便只上一节体育课,更有的干脆取消了体育课,所有的课都用来学功课。这当然是为了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升学率。升学率是考核学校最亮的亮点,所以学校只管考上了多少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至于有多少学生眼睛近视了,体质下降了就顾不得了,这也当然怪不了学校,考得学生少了,在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学生家长面前难以交差呀。说到底了,这还是教育体制问题。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上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那么读书上学才是一条愉快的路。记得有那么一段时期,学生考不上大学或当兵或进工厂,没有人歧视你,大家都平等。只是这样的时期太少了。现在的社会是你上了好大学你才有机会进入好单位才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而上层社会和弱势社会的待遇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里不是说物质待遇,说的是精神待遇。什么时候在中国人的尊严平等了,社会就愉悦了。不由得想起荷兰这些国家,他们的女王他们的部长象平民百姓一样自己上超市购物,这在老百姓看来太正常了,没有老百姓围观,大家和这些“大官”打不打招呼都可以。这些官员也没有觉得自已上超市买日用品有什么丢人的。在这些国度,大家认为都是上帝的子女都是平等的,不要认为权贵都高人一等。在中国,过去“官员”说的是父母官高人一等,现在说是“公仆”百姓却是公仆的孙子,君不见那些说不上品的芝麻官前呼后拥、耻高气扬在中国太多了。这也有“学而优、优而仕”的传统意识的影响。这有点扯远了。但事实上,大家做什么工作都是平等,就没有学校家人逼着学生上好大学,这实际上仍然是体制问题,不能只从小在口头上在书本上喊大家是平等的,这事实上起不了任何作用,只是让人觉得这个社会更虚伪。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在中国教育界做领头的人们也是不简单的,自然是社会的精英,他们也自然认识到以学生身体爱好为代价换来的学习成绩当然不利于社会发展,于是也想到了一些办法,前些年提到的素质教育就是想让学生不成为学习的机器,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然而这一切由于体制的限制,最后都化成了水,看看现在谁还在提素质教育?也让这些精英们费了神,想出了种种办法,收效却甚微,最后没办法拿出了杀手锏-----教育检查、考核。说到检查,中国人都笑了,谁到知道这在中国成为形式----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呢?在全国都搞普九时,检查组到某县某镇去检查是否有流失学生,点名册上人一个不能少,为应付检查很多学校去借学生,这在全国都有这种现象。教师们事先叮嘱几个机灵的学生,让他们不管检查的领导叫那几个名字都要他们这几个答应,因为检查员不可能全点名,也就走马观花地看看罢了。实际上检查员们也知道肯定有流失学生,那时候学生上学不是免费的,很多穷孩子上不起学。但检查的结果是全国都普了九,都是好成绩。近年来不断检查学校的课表,实际上检查团一来学校就换了课表,这在业内不是秘密,在检查团所看的课表中体音美手工劳动等一应具全,那是假的。而检查团在好吃好喝面前,走时还有礼品相送,自然也不会深究,另一方面也明白学校升学压力的苦衷,何况又想到个人在体制面前又能做什么,也就给出学校一个满意的考核结果。实际为什么了要看课表呢,问问学生家长,学生不敢说有些学生家长敢说。所以如果较真,很容易检查到真实的情况,但是了解到真实情况,又能怎样呢?所以我认为检查团不要来的好,学校破费了不说(这是纳税人的钱,在我国每个人都在纳税,你买了某一件物品实际上就纳了税),还给学生了不好影响,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了弄虚作假还有好处。此种现象,高层教育界心知肚明,最后不得不举起“高考中考”指挥棒,让体育品德占上十分,但是真正的效果又如何呢。这又让我想起一个伤心的事,<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者施光南一辈子倡导禁烟,没想到生前想办一场专演的梦想还是烟厂赞助帮他实现了的。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现在的现象是下级做给上级看,上级做给中央看,国家做给外国看。这种现象如果渗透了教育界那是非常可怕的。教育兴国,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在实际中。二战过后的日本为什么迅速崛起除了美国的大力扶持之外,那是真正的教育兴国。说到口号说到形式,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看重形式而不着实质,教育关系到未来要实实在在地抓,可是为什么太多的人在做假,不由得想起某城市的业绩,为了使整个城市看起来美丽,凡是落后贫困的地方该城市就修建一座从外观看来象是一座大厦的高墙,这真是令人搞笑,确是让老外觉得不可思义的事实。是的,我们这届奥运会我们得金牌最多,但,是不是我国体质就是最好呢。看看我们的中学生,我不知该怎样回答。一个曾获奥运冠军的美国标枪选手,他只是一个厨师,在业余时间练习投标枪,而我国一个运动员从小由国家来培训,兢兢业业地程度让任何人都会叹为观止,我只是希望国家把培育运动员的部分精力用来培训孩子们的体质,这样这些国家的未来栋梁之才绝对是身强力壮的。我们一直希望比日本人强,但是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成长方面比日本人差得太运,举个小例子,在儿童牙膏上,日本人严格控制一些如氟等的含量,严格要求孩子使用儿童牙膏。但是中国人呢,三鹿奶粉等众多厂家却对孩子拿起了屠刀。所以关心孩子,并不要口号不要形式,三鹿不是说过每天喝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旖么,更重要的是看你怎么做,你做了什么?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风从指尖过 于 9-27 11: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也很辛苦,和中学生一样起早摸黑,中学生是做不完的作业,老师是改不完的作业。为了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书包重量不得超过多少斤,作业量不得超过多少小时,这些政策想法是好的,但实际上呢,只要中考高考指挥棒不拆,效果等于零。不要责怪教师,因为现行对教师的评价书面上是一套实际生活中又是一套,在实际生活中不看教师别的什么,只一条,你考出了多少学生,即使你连续三届的学生考得好,但只要一届学生考差了,你在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上就抬不起头,所以教师也就拚命逼学生学习了。无讳言,在大城市,师质水平高一等,虽然也逼学生学习,在总体情况比县乡要好得多,他们不上晚自习,不搞题海战术同样考出了品牌----上名牌学校学生率高。在县乡两级的教师就不得不以时间换取升学率了,所以不仅上晚自习还上早自习,晚自习后还布置大量作业。学生累,老师累,可是上名牌学校的人数有时也并不理想。更有的老师甚至拖堂,让学生上卫生间时间、吃饭时间都用来做作业。这真是苦了孩子们的身体。学校的声誉、教师的名誉、家长的期望把学生压得直不起腰来。鲁迅几十年前说的“救救孩子”现在还是用得上呀。

                                                       (等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7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试成绩决定了老师的水平,无奈。
作者说出了老师的苦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行的中学教育导致整个社会歧视学习差的差生,尽管有些学习差的孩子品德好、动手能力强,但是只要学习差,中学生涯便是个痛苦的生涯。学习差老师不喜欢,家长望子成龙也不喜欢孩子差。君不见经常有报道家长因为学习问题失手打死了孩子或孩子跳楼或离家出走的吗。创办《童话世界》写了系列童话的郑渊洁干脆把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从学校接回家自己交,缘于在教室外看见教师对差生的呵斥。但是这样的家长太少了,大家也不敢有此胆量,郑渊洁自己也是父母教出来的大学生。学习差的孩子如果到了意大利、瑞典等国家那就不会痛苦了,学习差的孩子从小可以学习技能,文化课为辅助课,而且这些孩子一样受人尊敬,一样可以出人头地,有几个部长就是从这些技能学校毕业的。我们国家现在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这种情况得到了些许改观,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普通学院和职业学院出来的学生待遇不一样。而且职业中学的学生报考普通学院受限。而且在社会的普遍意识上是中职生是差生的代名词,社会上还没有宽容到至少潜意识认为这些中学生是平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个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教师,自己深入其境,对中学教育有太多的感触。几年前,凭着一腔热血给教育部长写了一封信,指出了当时中学教育的弊端并建议改革一下高考制度,也不知部长看到没有,非常可惜现在丢了初稿。有人说当前中学教师分三类:一类是师牛。这类教师兢兢业业地按照学校的教导教育的模式做着老黄牛式的教师,以把学生送到上级好学校为已任。在中国这种教师占绝对多数。第二类是师龙。这类教师个性鲜明,不按规则出牌,打破框框条条,改革创新,标新立异。这类教师凤毛鳞角,少之又少,且难以容身。第三类是师虫。这类教师上课混天,下课麻将扑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我希望师龙愈来愈多,但只要中考高考指挥棒不丢,这便是痴人说梦话。这在大学里比中学强多了,但比过去差多了。过去沈从文、朱自清、鲁迅这些文人还有众多的学者无不有自已独特的教学方法,学校也不干涉,也不要求千遍一律,因此他们带出来的高徒在学术上都有建树。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风从指尖过 于 9-29 22: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庆幸自已不再教中学了,在电大教大专和本科业余生的日子使我远离了一些痛苦的回忆。事实上,现在如果让我回到中学教书,我同样会逼着学生不顾一切地学习,同样恨不得占尽体音美这些所谓的“副课”来让学生学英语(我是教英语的),同样恨不能让学生除了吃饭睡觉,余下的全用的学习,我也只会关心学生的成绩,不会多考虑学生的眼睛身体是否在下降,因为我也想在学校立足。在中学教学的那几年,每天中午留听写单词不及格的学生背英语单词,自己也饿着肚子陪着。这种教育几乎把老师学生变成工具了,教师是教学的工具,学习是学习的工具,很少有多的乐趣。现在的个别教师不管差生在现行制度上也情可可原,因为只要有几个考上上一级重点学校就是亮点。我们那时讲综合指数,好生差生成绩要平均下来,期中期未全县逐班排名次。当然还要升学率。因此每位教师一点都不敢马虎。压力之大,令人未老先衰。不要说中学,我也曾带过6年的全日制中专班主任,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都如履薄冰,战战惊惊。一次一个学生不辞而别,自已谁也不打招呼,不上课了跑出去玩了几天,那几天我没一天睡过踏实觉。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风从指尖过 于 9-29 22: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教育太落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教育是灌罐头式的,应注重个人能力及心理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大校长朱清时评教教育现状时说:“我们都是坐在火车里的人,突然发现火车走错了方向,但是,这个时候谁都不敢跳车”。也就是说现在从上到下都认识到当前中学教育出了问题,但是谁也不敢动它。从当前社会体制来说,应该是教育部领导们亦或是当局政界不敢动它,也许是不想吧,因为打破一种模式,也是大变革,是需要承担代价的。就是说有风险的,如果出现好的结果,皆大欢喜。如果出现不好的结果,也许乌纱帽要掉的。“我这一届部长局长就几年平稳过渡罢了,让后人去改革吧。”不过,还是要做点事情,做点不疼不痒的改革吧。但是长久下去,我认为会苦了孩子。在我国有些该改的难以改动,如这中学教育。有些不该改动的,却任意改动,这在地方政府尤其如此。为什么有些老外同中国一些地方做生意要求当地签下“多少年不变”,就是怕当地政府“一朝天子一朝臣”。君不见很多新任领导对上任所欠的债不给予承认或者拖死为至吗吗?从这点来说,教育改革不归地方管理倒还是有一点益处,这是我所看到的算是目前中学教育体制的仅有好处吧。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风从指尖过 于 10-4 20: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你是坐着说话不腰疼。是的,我们无法拍电影,难道说就不能评电影吗?这样说法话的人绝对是没有水平的人。因为中学教育这关系到咱老百姓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难道咱老百姓就没有说话的权利吗。用席面上的话说,当权者是人民养活的、选出来。那么也应该为人民负责。那么也就有责任搞好中学教育。即然都知道火车跑错了方向,不纠正,岂不愈来愈南辕北辙?科举制度在当时世界是一大创新、是个进步的标致,但试想如果到现在中国人还在使用八股文,大家想可怕不可怕。这不能不想起胡适等人的功绩,如果不是他们锐意创新,在当时对语言进行变革,恐怕到现在我们大家写文章还在之乎也者。这些推广白话文的前辈,他们当时也是在当时世人的唾骂中,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进行变革的。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永远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的产生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教育杠杆,他使一部分穷人的优秀孩子跳出了农门,这非常不易,当时城乡差别太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去问问正从事教育的人,他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6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三多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5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都是坐在火车里的人,突然发现火车走错了方向,但是,这个时候谁都不敢跳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6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很多人不惜血本要将子女送到国外去读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的扼住了孩子们的天性,严格来说是从小学开始都在扼杀孩子们的聪明才智。有个著名的典故,一个小学生写到“雪化成了春天”。语文老师打了个大大的叉,因为雪化了是水。象这样的教育怎能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呢。还有一个真实的事;联合国文教卫参观我国一著名幼儿园,当时她走进幼儿园发现孩子们被驯得安安静静的,她掉头就走,说这不是幼儿园,这是孩子们的牢房。是的,听话贯穿了整个中小学教育,上课只有老师讲得份,没有孩子们发言的份,要发言可以,你得举手单独发言。这当然不怪老师。而在美英等国,中学教育成果不完全看试卷分,其中有一部分分,为老师打得平常考核分,平常考核分要想打得高,你必须在老师提问是抢着回答问题,在动手活动中勇于动手,有新思维。所以孩子们抢着动脑筋,而不是死记硬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欧美等国家的中小学里,几乎每个班都有“动手”教室。学生可以在那里做木工、钳工、做小衣服、设计、绘画、做陶器等等,真正的是小制作,而在中国的手工课只是聋子摆设,典型的是下级做给上级看,上级做给外国人看。手工课不是被文化课所占,就是空课表而已。在日本,“动手”教室,被称作“做东西”教室。在日本“做东西”这个词与制造有很大不同,这个词更强调动手与经验性,包含不可言传的技术秘诀的意味。为了不让传统丢失,日本甚至于建了一所“做东西”大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这么多,没有偏低任何人的意思,只是发的一些感慨,只要有感慨就会断断续续发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3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学教育不是一句二句说的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们也可帮忙续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人痛惜的中学教育我慢慢写下去吧。

[ 本帖最后由 风从指尖过 于 11-18 11: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战英雄、二次当选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如果在中国,恐怕早成了流氓。丘吉尔厌学,在中小学绝对属双差生(现在中学改成了“待进生”),在晚年他写的回忆录说:我在功课方面收益甚少,我天天计算着学期的终了。他讨厌的是学校的功课,假如在中国,他所读过的那些众多与考试无关的书肯定是要被学校收走的,并且要写检讨。他的考试成绩有的功课甚至是0分,这在中国是要被劝其退学,家长不得不花钱找关系给他转一个又一个学校的。但是非常幸运的他生在英国,这样的学生也敢挑老师,他不喜欢的老师,他能找校长,校长也只能对他说:我有很充分的理由,对你表示不满。也仅仅停留在不满,这在中国,是不敢想的。假如差生丘吉尔生活在中国,他的命运将被改写,他也许被开除了,在街上混成了混混,也许被父母关在家里等到岁数大点去打工。
  丘吉尔幸福,生在英国,面对紧闭的中学大门,还有一扇可以溜出来的窗户!


[ 本帖最后由 风从指尖过 于 11-18 11: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学教育确实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90高龄的叶圣陶多次倡议中学教育改革。他多次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原则,提倡诱导启发,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原目标境界。1981年11月26日,87岁的叶老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引人注目的文章:《我的呼吁》。文章针对社会上片面追求升学率,各级学校大搞“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统考统测”、“分数挂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的错误做法,大力呼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有责任纠正这种脱离教育本源的倾向。他还着重指出:“中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已经是喘不过气来了,解救他们已经是当前急不容待的事,恳请大家切勿等闲视之。”叶老在晚年多次讲话和撰文中又进一步指出,“教育是引导,是保护。学生若在学习中失去信心,他便会对人生失去信心,对人格影响很大,我们的应试教育成了德育的根源。学生的本能被压抑,无法得到发挥。学生的发展就是生命的成长,而他本身就有成长的机能。要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成自身的接受教育。”时至今日,叶老若在地下有知,恐怕难以闭目,他所倡导的教育改革20多年过去了,依然没有进行,中学不管官方认可不认可,目前仍然是应试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永远也达不到这个境界!wzg13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emwgi 于 11-18 22:29 发表
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永远也达不到这个境界!wzg13e

是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0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席面上的话说,当权者是人民养活的、选出来。那么也应该为人民负责。"
日!哪个当权者是选出来的?如果是,那也是在当权者中选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9 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4006.cn4006[/url]业务是中国联通为客户提供的一种主被叫分摊付费业务,主要应用于为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号码统一的http://www.4006.cn呼叫中心[/url]或自动语音平台。

中国联通向4006业务客户提供接入号码优选分配、整体解决方案、全国业务快速开通、电信级 通信服务保障、专家级业务分析、一站收费、一站结算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客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低成 、快速覆盖和任意延伸的业务网络。 网址 http://www.4006.cn/http://www.4006.cn[/ur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7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写这些给谁看,有孩子的家长还是你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8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思,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漳热线 ( 鄂ICP备2021000082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62402000199号 )

GMT+8, 2025-2-22 13: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