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2|回复: 5

如何从股市赚点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2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2):投资和投机的区别

当我年轻的时候,别人叫我赌徒;等我活动范围扩大以后,别人叫我投机客;现在,大家称我是银行家。其实我始终如一,做同样的事。

——银行家凯索尔如是说

初入股市大门的人总有两个词时常在耳边回响,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投机”。很多人总是语重心长地教导大家:要投资,不要投机,实际上没人能分清这两者有何区别。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一样,属于事后诸葛亮式的清谈。换句话说,如果你最后赚了大钱了,大家就称你是伟大的投资家;如果你最后破产了,大家就称你为可怜的投机客。

华尔街人士施为德曾对投资和投机做过精彩的分析。他说,要让市场新人知道“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就好比想去教育满脸青春豆的小男孩知道“爱情”和“性欲”是不同的,即使这位“赤豆男”迷迷糊糊知道了两者是不同的,但他还是继续去做他原本就想做的事。

要说投资和投机从最初就无法分辨,也有点有失公允。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的首要目标是保存资本,并使得资本增值;而后者就一心想着增加财富。正由于这种不同,前者常常会将眼光放远,宁愿放弃一些风险较高(可能收益也高)的行为,不多不少保证每年都赚那么一点。华尔街大作手江恩说:如果你能够维持每年收益25%,那十年下来你的资本就将翻九倍,可见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积累一笔财富还是可行的,由于是复合增长(连续复利),二十年后的收益就是86倍。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平均而言,有可能某些年能达到50%的收益,而有些年却反而亏损了些。如果说25%太高,中国经济发展每年只要达到10%,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到生活明显改善。

可就有很多人看到身边的人暴富之后,幻想着能在几个月时间内就能翻几倍,一旦他开始这么想,就会听信江湖骗子的暴富秘籍(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往往是所谓超短线致富秘籍),然后去做一些风险极高的事,如果运气好的话确实能赚到不错的收益,于是他便开始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古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倒霉的那天迟早会来到,而往往霉运是接二连三的,经受了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很少有人还能用一颗平常心从头来过。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是通过证券交易获得巨额财富的人,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等等,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至少也是中年人。这正说明了复合增长在证券交易中的重要性,随着资本总值的提升,此后赚到的钱会越来越多,而“国产股神”林园最喜欢说的就是“追求复合增长”。事实上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投资的人安全性、稳定性都非常高,他们随着年纪的增加,经历的各种牛市熊市循环也越多,全都能够安然度过,此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他们摔倒了。据说巴菲特还特意写了一篇《复利的乐趣》的文章,用以阐述这个简单的道理。(巴菲特维持22%的复合增长达40年,成了世界第二富)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伟大的投资家总是很节俭,至少在事业的初期是如此。巴菲特住在几十年前买的老房子里,用着老旧的办公室,开着老爷车;林园说他每个月连2000块钱都花不掉。因为在复合增长的情况下,最初的资金直接关系到最终能赚到多少钱,如果最初能多投资一万元,那十年之后就能多9万(按照上文江恩的例子),二十年后就能多86万。

而靠投机发家的人可能正相反,由于觉得钱来得太容易了,每天就算计着如何购买奢侈品把钱花出去,随着购买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越来越多,生活成本也大大提升,他不得不再靠投机赚回来更多的钱才能维持现状。但幸运女神并不总在他这边,一旦碰上熊市可就都完了,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熊市他可没办法靠以前的投机经验维持自己的生活开销,于是他就不得不干更多高风险的事情,最后破产就是必然的了。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判断到底是“投资”还是“投机”,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长远的眼光,好好利用“复合增长”的优势,少做高风险的交易,使得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同时,在哪个收入层次就过哪种生活,急于在“人前显贵”的心态并无多大益处,这只能让人脱离理性。

事实上成功的标准完全在于自身,如果你欲望很少,那你会常常体会到成功的幸福,如果你的欲望无穷无尽总也不满足,那就不得不靠更大剂量的外界刺激才能使你感觉兴奋,逼着你离开“投资”的康庄大道,走向“投机”的不归路。而常常是越贪心得到的却越少,不贪心好好C作的人,得到的却会比想象中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3):谁亏钱?谁赚钱?

虽然踏进股市门槛的人都是为了赚钱而来,但很明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根据研究显示,甚至绝大部分人最后都摆脱不了亏损的命运,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我们可以把股票想象成一个大游泳池,池壁上有类似于股票指数的刻度,分别有一些管道在往里灌水和往外放水,进水管就两根,一根是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表现为现金分红),另一根是新股民入市带来的资金;出水管也有两根,一根是交易费用(包括各种税以及佣金),另一根是离开市场的股民带出的钱。

很明显就能看出,第一根进水管(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而言很细小,但却比较稳定,这就是很多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基本面”,如果市场出现暴跌行情,很多人都会跑去检查一下这根水管是否出了问题,其实这根水管是最不容易出事的,查了也是白查。正由于这根水管的稳定性,很多长期投资人要找的就是它,因为从长期来看“积少成多”,几年下来就有很可观的回报了,更重要的是风险几乎没有。但从短期看你几乎可以忽略它的存在,它实在是太细小了。短期内垃圾股也会暴涨、绩优股也会暴跌的原因正在于此。

第一根出水管(各种税及佣金)是固定存在的交易成本,所有经纪人、交易员都指着这个养家糊口,这相当于使得整个系统能够运转而花费的汽油,是没办法省略的。理论上讲如果大家都是理性的投资人的话,这部分交易成本不会很多,但随着流动性泛滥,很多人不停的买进卖出,又卖出买进,使得交易成本暴涨,市场最疯狂的时候往往会创出成交天量,而这正是最危险的时刻,因为这根水管短期就放出了大量的水,如果进水不足就会出事。

第二根进水管是指新股民的新资金,不管古今中外,这根水管都是造成牛市的唯一直接原因,这跟水管是如此的神经质,以至于乐观的时候会涌来波涛汹涌的洪水,悲观的时候却几乎一滴水都没有。格雷厄姆说的“市场先生”也是指它。控制这跟水管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们的“信心”,换句话说,老百姓相信会涨,就会带钱进来,那就真的会涨;如果老百姓都不相信会涨,不仅不会带钱进来,还要拿走自己的钱,那就真的会跌。牛市的发动机就是“信心”,而该发动机烧的燃料就是“资金”。但燃料总有烧完的一天,下面这个小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话说美国1929年大崩盘,当时无数大投机客一夜破产,故而也被称作“屠杀百万富翁的日子”,包括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也混得很惨,但有一位叫巴鲁克的人却占尽先机,在崩盘前的一刻全部抛售离场了。据说促使他这么做的原因是,某一天他去路边找人擦鞋,那位擦鞋童对着他吹嘘自己投资股票买卖赚了不少钱,还愿意向巴鲁克无偿分享自己的投资经验。等鞋子擦完,巴鲁克回到办公室就把股票全线抛出,躲过一劫。

后人在引用这则故事的时候总是评论说:看看,巴鲁克被大众的疯狂所吓倒,所以赶紧脱身了。然后笔锋一转教育大家不要太疯狂,要小心泡沫。但这种解释太过教条,且没有说服力,其实巴鲁克此时已经看出那第二根进水管再也挤不出一滴水了,连擦鞋小孩都通过股票交易赚了不少钱,这时难道还能找到新的股民和新的进场资金吗?既然这条最大的水管断水,虽说指数不一定就此下跌,可也已经不会再涨了,此时抛售正是好时机。附带着也向我们揭示了为什么牛市常常会维持数年的原因,因为要通过“赚钱效应”把全国的(乃至全球)闲散资金聚拢,需要花不少的时间。这段时间之内都属于牛市范围。

第二根出水管就很简单了,是指那些落袋为安的股民,他们把账面的资金变成了口袋里真正的人民币。任何一次股市暴跌都是由于这些想要落袋为安的人太多,他们争先恐后的要抛售离场而造成的。他们带走的钱正好就是第二根进水管带来的钱。

把上面讨论的内容综合来看,股票牛市其实和“传销”非常类似,上家不断的吃下家,下家一定要能够找到新的下家才能获利,要是实在找不到新下家,那整个系统就崩盘了。有一句股市箴言说:股票永远不会高到你不能买。只要你确信还有下家,那就尽管买。明白了这些对现在的我们到底有什么帮助呢?

时下中国正处在一个大牛市中,摆在老百姓面前的有三条路可走,一条是永不参与;一条是立刻加入;一条是犹豫了好久再加入。

先说第一条路,永不参与这场投机活动可以有效的避免自己可能受到的任何伤害,毕竟自己赚来的辛苦钱就这么不明不白的亏了总是很郁闷的事,但这条路是最难坚持下去的一条。由于牛市一般都要持续三年以上,中国这回经济超高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相信本轮牛市将达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走这条路的朋友不得不成天置身于股市信息的轰炸之中,不管是报纸、杂志、网站、广播还是电视,这些还算好,更可恶的是身边的同学、同事、邻居没事就会跑来吹嘘自己炒股水平如何了得,要命的是其中还真有几个开起“宝马”来了,要知道这几个家伙原本学历不如自己、工作不如自己、薪水不如自己,还不如自己聪明(这就是他自己想象的了),竟然如此走狗屎运!如果你此时还能坚持不加入,那么恭喜你,马上那些人的好日子就到头了。熊市的序幕一旦拉开,无数纸面富贵的百万富翁将被瞬间屠杀。

第二条路是立刻加入,前面已经说过,炒股就是上家吃下家,这也就意味着你要尽早当上“上家”,稍微晚一些也不要紧,只要在你身后还有许许多多新人即可。有这么一个笑话:话说几个好友结伴去非洲探险,不小心他们踏入了狮子的领地,一头雄狮看到陌生人侵入立刻发动了攻击,几人立马转身逃跑,其中一个说:我们跑也没用的,因为我们跑不过狮子。另一个回头说:那不要紧,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言下之意,跑在你身后的人越多自己的风险就越小,风险的关键在于你有多少下家。股市何尝不是如此。

第三条路是结局最为凄惨的一条。原本此人打算严格按照第一条路走,但最后实在是按捺不住诱惑,思前想后终于下定决心进去了。此时还能有多少下家可找呢?天晓得。

其实还有第四条路,比如最近急着跑去基金要求赎回的人,在牛市中即使指数下跌30%也实属正常(例如从3000点跌到2000点),此后还会继续上涨,到时候他就该后悔得抽自己耳光了,然后再想要加入。他这么折腾了半天,原本还属于相对的“上家”,最后却变成了相对的“下家”。举世闻名的大物理学家牛顿爵士就属于这种人,在“南海泡沫”中他很早就抛售出场,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此后看着南海公司股价直线上升,还是按捺不住金钱的诱惑,满仓买入,最终全线套牢,不得不割肉。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人由于偷东西被抓进去坐牢,在此之前他买了些股票,坐了两年牢出来,发现股票收益竟然翻了十倍,可想而知这两年是牛市的两年,原本他还后悔没能参与这场盛宴。其实他要是不坐牢,他不可能一直把股票拿在手里,天天都会有兑现的冲动,一个大跌就迫使他抛售出场了(此后再买入的话只能当下家)。正由于两年牢狱生活,使他因祸得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4):短线必胜战法

但凡坚持价值投资的信徒,总是很鄙视技术分析,其实技术分析的起源远早于价值投资,首先将其理论化的是查尔斯•道,他创立了道氏理论,他同时也创立了举世闻名的道琼斯股价平均指数,而比他还要早100年的理论大师是英国人大卫.李嘉图。

几乎人人都知道李嘉图是经济学家,但成为经济学家只是他业余的副业,主业则是经纪人。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其父是荷兰移民),在十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父亲是一名股票经纪人,在李嘉图14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去交易所接受熏陶了。在他21岁时由于爱上了一名信基督的女子而放弃自己的犹太信仰,不久便被其父扫地出门,李嘉图在伦敦金融城几乎靠一己之力拼搏,不久就积累了巨额财富,据说他在25岁时的身价已经达到200万英镑,此时距他被赶出家门仅4年。

李嘉图说他的投机活动是基于两条金科玉律:第一,务必止损;第二,捂住获利的好头寸。前者告诉我们,一旦出现亏损就要立刻止损出局,切勿死抱着希望等着价格回升;后者告诉我们,一旦买对了就要牢牢拿在手,不要因为得到一点小利就急着要兑现。这两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可惜李嘉图只把自己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写成了书和文章,对他赖以积累巨额财富的投机理论则很少透露细节,现在我们只知道李嘉图主要靠炒作英国国债发的财。

时间转眼到了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某位不知名的投机家将李嘉图的理论重新发扬光大(虽然他可能认为是自己独创的),介绍该C作方法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历史。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同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非常相似,举国上下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美国人大多是在本国混得不怎么样,想来碰运气的移民及其后代,所以也没有出身贵贱之分,当时能证明一个人是否有地位的唯一标志就是看他有多少“钱”,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只要是能赚钱的事情,就不怕没人去做。股票投资能赚钱,很多人也想来参与,但当时股票面额都很大,动不动就要100美元一股,而一般人每月能赚到100美元已经相当不错了,且一口合约就是100股,几乎没人买得起。原因很简单,当时全都是靠人工来撮合交易和计算价格,不能支撑很大的成交量,使得股票发行量少,单价高。老百姓几乎不可能参与。这种情况下便诞生了称作“投机号子”的营业所。

“投机号子”对外自称是证券交易所的会员,装扮得和一般的营业厅完全一样,其实他们和证交所毫无关系,这些伪交易所最大的优势是提供小额的交易,你买10股、20股都可以,而且不需全额付清,只要付10%的保证金即可。投机号子吸引了大量的人参与,由于人气旺,新号子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说他们是伪交易所,最大的原因是他们并不会真的帮你去买卖股票,你只是拿一点钱去赌股价的涨跌,如果你是买多,且股价涨了,他们就会把差额给你,如果跌了,你那点小钱就一分不剩全赔了。

我们来举个例子,假设某股股价为100美元,你付10%的保证金买10股,他们会告诉你你只花了100块钱就买了一千元的股票,其实他们收了钱之后什么也没做,只是帮你记了一笔帐,要是股价攀升10%达到110美元,那你的收益就是一倍,抛出就能拿到200美元;如果股价跌了10%,到90美元,那你的钱就都没了,损失是100%。

由于存在短期内赚大钱的可能性,玩的老百姓很多,又由于股价波动一般都较高,伪交易所很容易就能把这些赌客清洗出局,双方都玩得很开心。可投机号子完全就是个赌博机构,和投资是两码事。所以美国ZF和正规交易所想尽办法去封杀它,前者派警察去查抄,后者把当前股价保密,不告诉伪交易所。正如我们能预料到的,凡是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不管ZF如何封杀总是白费力气,例如此后美国的禁酒令,以及中国时下的禁止摆摊、禁止发廊卖淫等等。可奇怪的是,忽然一夜之间,伪交易所全都老老实实关门大吉了。究其原因也不复杂,因为史无前例的大牛市来了,不管是谁,闭着眼睛买多,就能赚钱,这些个伪交易所反而赔了个底朝天,只得关门。

某位投机客把李嘉图的投机理论以及投机号子的历史结合起来,发展出了简单有效的牛市短线必胜战法,描述如下:

首先确认自己身处牛市之中,这一点问题不是很大,因为老百姓会想到炒股,一般都是因为牛市来了。其次,忘掉基本面、忘掉技术分析、忘掉乱七八糟的市场传言,把你的资金平均分成十份,随便找两、三只大家谈论的比较多的股票,每只股票投入10%的钱,如果它涨了10%,那就再投入10%的钱,如果跌了10%,那就全部止损出局。因为是在牛市之中,又是大家谈论较多的股票,它涨10%的可能远远超过跌10%的可能。又因为你是逐步加码,你每加一次码就意味着你的止损线提高了10%,你又锁定了10%的利润。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10%”是指累计涨跌幅,而不是当天的涨跌停板。

上述理论并不能保证你每次都赚钱,但只要你C作的次数越多,就会发现利润很稳定,而且绝不会被长期套牢,那些长期套牢的人不止损失了自己的那些本金,还损失了无数可能的赚钱机会,机会来临的时候,他被套住了也不可能伸手去抓。采用这套方法,甚至都不需要研究股票的基本面和技术面,只要每天收盘前10分钟看一下,然后按照规则来做就行了。唯一的麻烦可能就是,你每天都要C作,但好在买卖次数越多收益就越稳定,整个牛市三年下来,积累一笔可观的利润还是很容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3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wz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3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wz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认识金融市场

从前,有两个朋友结伴沿着百老汇街赶往证券交易所,在快要到华尔街的地方,其中一个问另一位:“老兄,你对市场有什么看法?”

那位耸耸肩,用手指着特里尼提教堂墓地,说道:“这令我想起那里。”

这位很疑惑,说道:“难道你是说市场如此安静?”

“哦,不是,我的意思是,市场就像墓地,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却终究要进来。”

上面这个故事恰好是当下中国股市的写照,无数人蜂拥而至,甚至很多疯狂的投机者已经把自家的房子典当,换了钱去购买基金或直接炒股。但其实这里面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股票是什么东西,只是看到周围的人赚了钱,于是也一起进来。

最初创立股票可不是为了给人投机或给人制造风险,而是一种为了有益的目的而降低风险的措施。那正好是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很多人知道靠帆船做海外贸易能赚很多钱,但最初只有国王或贵族才能负担得起。很多老百姓也想来分一杯羹,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很少有人能独自负担得起一艘船的费用,另外,即使能负担得起,万一船要是沉了或被海盗打劫,那就倾家荡产了。于是想到大家合伙投资远洋贸易,每个人都可以入股,这算是股票思想的雏形,但其实即使这样也不保险。

莎士比亚笔下《威尼斯商人》里的安东尼奥是一个富商,和别人合伙弄了好几艘船出海,他的朋友巴萨尼奥问他借3000块钱却拿不出,因为都投资到船上了,于是只得问犹太人夏洛克借,安东尼奥心想自己有这么多船到时候肯定还得起,便答应如果还不出就把身上一磅肉割下来,结果很不巧,船竟然都沉了。好在巴萨尼奥要这3000块钱是为了充门面,去向富家女鲍西娅求婚,最后靠着女人的力量大家终于化险为夷。

莎翁的故事出版于1600年,两年后的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人把所有类似于安东尼奥的商人联合起来,同时为了筹措更多的资金还面向全社会融资,每个人只要手头有闲钱,都可以跑去东印度公司,在小本子上记下自己出了多少钱,公司则承诺有收益就给大家分红。于是,即使是一个女仆都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同时荷兰ZF也是公司的大股东,换句话说,在股票的创立之初就已经是类似于现在中国的全民炒股了,炒的公司还竟是国有企业。东印度公司由于自身的规模,使得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即使有那么几艘船沉没,也不会有任何一位股东因此倾家荡产。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是,假设某个小股东突然家里急需要钱怎么办?他不可能立马跑去东印度公司说要拿回自己的钱,事实上东印度公司最初十年都几乎没有盈利,钱都花在造船和做准备之上了,公司也不可能拿出钱给他。于是大家就想出一个办法,成立了最初的股票交易所,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手里的股票,每个人也可以随时买入,通过这种方式给资本创造了流动性。这是破天荒头一遭,此前人们不管是投资什么,几乎都是覆水难收,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你想中途掉转方向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棘手问题是,总不可能每个人都跑去交易所交易吧,人太多不说,很多人根本就不懂如何交易,于是就有了专职的场内交易员和经纪人负责给自己的客户提供交易服务。前者就是一般人想象中的“红马甲”,很多描述股市的电视剧都有这类镜头,一群“红马甲”站成一圈大喊大叫,同时手里还拿着一个小本子记着什么,随着交易电子化的推广,相信这类镜头将越来越少。如果说交易员主要活动场所在交易所之内(即场内)的话,那后者经纪人的活动范围就广多了,在英文里经纪人(Broker)最早也有皮条客的意思,实际上两者做的事情非常类似,都是在场外不停的吸引新客户,撮合交易,从中获利。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荷兰这家股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就是东印度公司一家,数年之后另一家名为“荷兰联合西印度”的公司也成立并上市了。顾名思义,前者往东方做贸易,后者往西方做贸易。由于都是靠做贸易赚钱,自然而然就需要找大宗货物的买家,一艘船从出海到回航至少好几个月,经理们总不可能先在家睡上几个月的觉,等到船靠岸了再开始找货物的买家,他肯定必须在这空闲的时间内就把买家找到,但此时他手里并没有货,他是在卖手里没有却预期会有的东西。于是期货交易市场便诞生了。这段时间内,他要找到下家并确认以下这些内容:货物种类、数量、交割地点、交割日期、付款条件,同时再收取一些保证金。我们看到,这些内容正好就是一张现代标准期货合同的所有条件,也就是说当年的期货交易市场和现在并无多大分别。

最后一个麻烦的问题是,当年交易用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金币,随着成交量的不断攀升,人们就不得不雇人扛着大量的黄金满街跑,几乎就是“满城尽扛黄金箱”,但这样做很不安全,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非常的不方便。很可能这些金币今天交给了你,明天你交给了他,后天他又交给了我,转了一圈发现此前扛来扛去都白费劲了。于是大家就公推一些德高望重,人人都信得过的人帮着大家代为保存黄金,同时发行一些“信用凭证”给大家使用,这些凭证可以证明自己确实拥有这些黄金,只要大家都信这个,交易就能够进行下去,这便是“信用”的本意,而保管黄金的机构便是中央银行的前身。那时的银行很保守,自己拥有多少黄金就发行多少“信用凭证”,绝不会凭空发行,这便是“金本位”的雏形,称该凭证为“纸币”。

荷兰联合西印度公司去美洲做贸易的时候发现了一处天然良港,于是在此建立了一座城市,叫做“新阿姆斯特丹”。当时的美洲根本就是一块无主之地,谁都可以来争抢,荷兰担心到手的地盘让人夺了去,于是就在“新阿姆斯特丹”周围建立了城墙。荷兰人的担心果然应验,不久后英国人来进攻,只可惜英国人从水路进攻,城墙没有发挥半点用处。城市被攻克之后更名为“新约克郡(New York)”,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纽约。城墙之后30米的地方不能建任何建筑,当初是为了调动军队用,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墙最终被拆除,但那块空地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一条主要街道,由于毗邻城墙,故被称为“墙街”(Wall Street),也就是华尔街。纽约这座城市继承了荷兰人的商业精神,因此华尔街也成了此后数百年的世界金融中心。

荷兰人帮全世界建立了最早的金融体系,上述模式和城市一直沿用至今,这便是金融的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漳热线 ( 鄂ICP备2021000082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62402000199号 )

GMT+8, 2025-2-22 14: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