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期间,南漳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中共前进21位。其中,2010年前进8位,由第45位前进到第37位。2010年,南漳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接近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08年增长1.8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比2008年接近翻两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全省第一,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幅居全省第三,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第五,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六,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居全省第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省第九。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等四项指标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工业增加值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和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等三项指标位居全市第二。
目前,南漳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已达30.44平方公里。有6家上市公司落户南漳,规模企业已达110家。
全县现在正加紧培植1个100亿元企业,即四川龙蟒集团南漳磷制品公司;3个50亿元企业,即广东威华股份南漳公司、广东凯美骑科技南漳电动车公司、四川汇融南漳科技园;10个10亿元企业,即华新水泥襄阳公司、利美纺织集团、湖北珍珠液酒业公司、襄阳陶盛建筑陶瓷公司、湖北中储粮梅园集团、华海纸业公司、东方明珠酒业公司、湖北志清生物科技公司、湖北青山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工业园和机电工业园;另外,还有20个亿元以上企业。
高扬龙头——“外商”“内商”并重
南漳地处荆山山脉东麓,历史悠久,物华天宝。“八山半水分半田”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土特产品种有1500多种,水能储藏量达143000千瓦时,矿产资源30多种。
然而,多年来南漳素以“农业大县”和“工业小县”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脊梁,而招商引资则是工业腾飞的“强力引擎”。是不是注重借助“外力”发展,就可以忽视自身“潜力”挖掘?
科学地审视县情,南漳县委、县政府细化“小县办大工业”这一发展战略部署时,确定这样一个基调:既重“外商”引进,又重“内商”做强!
南漳以往规划的经济开发区只有1平方公里。平台小,承接力差。要引大项目办大工业,就要有大平台大载体。为此,按照“科学规划、绿色生态、宜业宜居、高点起步”的原则,先后投资2亿多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大力提升了承载功能。由是,1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扩张为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大园区。
有了大平台,大项目接踵而至——
湖北华新水泥公司投资12亿元,先后建成了两条日产4000吨熟料生产线和余热发电项目,年产值突破10亿元,成为南漳史上第一个10亿元企业。今年,这个企业预计可以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税收可达8000万元。
广东威华公司继投资4亿元建成中高密度纤维板项目后,2010年再投资2.5亿元,新上年产2000万平方米复合地板项目,目前年产400万平方米复合地板生产线已正式投产。现在,公司又开始第三期项目和第四项目投资准备工作。四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威利邦公司年营业收入可达50亿元左右,成为威华集团在中部地区最大的集林业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式生产基地。
受南漳县投资环境感召,已在南漳投资的四川龙蟒集团决定在南漳投资 25亿元,新建年产50万吨磷酸盐、60万吨硫酸、10万吨钛白粉项目,把南漳龙蟒公司建成集硫、磷、钛一体化的新型现代化企业。项目分二期建设:第一期工程于2009年5月动工,年产50万吨磷酸盐项目已于2010年12月9日正式投产;年产30万吨硫酸生产线项目已于2010年11月正式启动,预计2011年6月底前建成投产;第二期工程建设年产30万吨硫酸、10万吨钛白粉项目。10万吨钛白粉项目于2011年4月2日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将于2012年7月底前正式建成投产。
……
在倾情予“金龟婿”的同时,南漳县委、县政府也不遗余力培养“亲生儿”,通过多种举措做大做强梅园米业、珍珠液酒业等本土企业,使他们向“米十亿”、“酒十亿”迈进。其中,梅园米业已成为全市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
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一区”(南漳经济开发区)——“三园”(涌泉工业园、城南工业园、青龙湾工业园)——“六大特色产业集群”(磷化工、建材、森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工业新格局。整个园区企业达到81家,其中已建成40家,签约在建41家,计划总投资额120亿元,现已完成投资47亿元。
“我们的经济开发区,现已规划到30.44平方公里。正全力培育1个100亿元企业,即四川龙蟒集团南漳磷制品公司;3个50亿元企业,即广东威华股份南漳公司、广东凯美骑科技南漳电动车公司、四川汇融南漳科技园;10个10亿元企业,即华新水泥襄阳公司、利美纺织集团、湖北珍珠液酒业公司、襄阳陶盛建筑陶瓷公司、湖北中储粮梅园集团、华海纸业公司、东方明珠酒业公司、湖北志清生物科技公司、湖北青山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工业园和机电工业园;另外,还有20个亿元以上企业。”南漳领导为我们介绍的工业篇章,让每个人都倍感振奋。
追求循环——“青山”“金山”相融
山清水秀、生态良好,是南漳的天赐禀赋。
工业腿短,发展低迷,是南漳的尴尬现实。
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县,加快发展无疑为“当务之举”。一道关于科学发展的课题,也摆在南漳决策者面前:是不是加快发展“工业金山”,就丢掉“家底青山”?
“我们渴求加快发展,但绝不能为得‘金山’而丢‘青山’。而是要通过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来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PanSJ和县长黄其洲语中肯綮。
基于这一理念,南漳致力注重循环节能,发展高新产业,并在推进项目建设中,首先设置绿色高门槛,对环保、资源利用予以严格控制,致力于引进高投入、高科技、高就业、高附加值、高税收、低能耗、低污染的项目。
新理念新路径,带来的是新飞跃新气象。
南漳龙蟒公司就是其中的“一枚硕果”。今年4月2日,投资15亿元的南漳龙蟒循环经济二期项目正式奠基。据了解,这是四川龙蟒集团在继去年12月投资25亿元南漳龙蟒硫磷钛一体化一期50万吨磷酸盐项目正式投产后又一大战略的实施。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磷硫钛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今年该公司产值将突破 10亿元,进一步扩大规模后,最终年产值将达100亿元。
这一项目规模效益,在南漳前所未有,在全省也是榜上有名。它的大块头、大效益,让人欣喜与振奋。而它的“绿色身份”,则让人更为称道与期待。
追溯身世,该公司早在2002年就进驻南漳。入驻后,该公司投入巨资购下红星等两个“高杂质、低品位”的“废弃磷矿”,建起年产15万吨的精选矿场。经过先进的技术处理,让资源充分利用。与此同时,该公司运用新工艺、新技术6项,投入技改资金7000多万元,更换7台不合理电机,并对料浆脱硫、白肥戈尔、斜管沉降池、安全通道进行了技术改造,实现循环发展,年可节支增收800多万元。
现已是该县10亿元大企业的华新(襄阳)水泥公司,则是又一例证。该公司采用新型干法分解生产工艺,共有两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其中:一期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于2005年3月30日开工建设,2006年6月30日投产;二期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于2007年12月开工建设,2009年3月28日正式投产。与此同步,华新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余热,投资亿元兴建了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于2009年9月16日一次性并网发电成功。目前,拥有两台7.5MW发电机组,设计能力1.5万KW/小时,实际装运能力1万KW/小时。年发电量8000余万度,年节约电费4000余万元,新增利润1700万元,电站年节约标准煤3.3万吨,减少颗粒物排放330吨。
高隆公司通过改造工艺流程,拆换大电机,使用电瓶的方式节能减排。利美纺织公司通过热气热水综合利用,降低能耗。现在,全县20多家高耗能企业通过新技术、新措施节能减排,不仅提高了社会效应,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应。
“绿旗”挥舞下,一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大项目纷至沓来:总投资130亿元的张家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在申报立项,投资10多亿元的多晶硅太阳能发电项目正进行前期准备,大唐集团投资3.2亿元的杨家峡梯级电站也即将开工建设,投资45亿元的风能发电项目也签订协议。
而绿色支点更让企业成长得更坚实。龙蟒硫磷钛一体化项目成为全市最大的磷化工项目,威利邦木业成为全市最大的森工项目,梅园米业成为全市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华新水泥成为全市最大的建材加工项目,陶盛陶瓷成为全市最大的陶瓷加工项目。
今年一季度,全县经济后发优势继续展露,仍保强劲增长态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4亿元,同比增长33.2%;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8610.93万元,同比增长68.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97亿元,同比增长16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2亿元,同比增长22.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4亿元,同比增长40.6%。“青山绿水”与“金山绿水”实现了两翼齐飞。
壮大集群——“大树”“小树”互衬
建材工业,是南漳的传统基础产业。常言,基础就是优势。现实,并非一概而论。
前些年,提起建材工业,让南漳人说得上口的,仅有湖北水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张“牌”。然而,随着华新水泥、威利邦板材等一批项目的进驻,这一尴尬局面迅速改写。
宏兴建材、双池寺环保型页岩砖厂等一批中小建材企业迅速兴起。截至目前,全县建材企业大小达到了近百家。而规模以上建材企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企业产值总量的三成。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底,南漳建材工业规模企业达到28家。
短短几年间,南漳建材工业就实现了由“一花独秀”到“集群发展”的嬗变。这得益于该县“以大带小”战略的实施。
“一个真正的‘工业新城’,不仅仅需要‘参天大树’,更需要“草茂林丰”,不能因为追逐“大块头”,而放弃“草根群”,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收获‘工业森林’”。中共襄阳市委常委、南漳县委书记PanSJ、南漳县长黄其洲告诉我们,在全力壮大产业龙头的同时,南漳还着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通过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专项资金等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充实担保公司资本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除此外,对增资扩产的企业,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致力优化发展环境,对企业贷款所涉及的资产抵押评估收费,实行县财政“埋单”;鼓励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等等。
筑巢引凤来。一系列重企惠企护企之举,让工业春潮竞涌,一个个企业如雨后春笋竞相冒出。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工业企业总数已达到987个。清河、九集创业园也应运而生。清河创业园去年共有4个项目入园,投资总额达1.87亿元。
作为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化之路离不开农业产业化,以农助工才是“上将伐谋”。在这一理念下,“工业参天大树”迅速与“农业枝繁叶茂”牵手。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办和个体创办、返乡创业等多种办法,南漳先后组建起梅园香米、金泉油脂、东漳蚕丝、水镜油脂、葫芦潭贡米、水镜山野菜等40多家农业公司,100多万亩农田成了农业公司的“产业车间”。如今,以梅园米业公司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水镜茶叶公司为主的茶叶产业、金泉油脂公司为主的食用油加工企业,以珍珠液酒业公司为主的酿酒工业,以华海纸业为主的林业加工业等一批农业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将工业根植于农业沃土,南漳工业迸发出巨大活力。2010年,全县1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4%,占全县规模企业总产值的34.11%,坐上产业集群“第一把交椅”。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也由此实现了“两翼齐飞”。
随着“工业新城”快速崛起,南漳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蓄势待发。
策划:张功玉 统筹:魏祖华 熊明银 文字:郭世桥 卫晓卫 摄影:熊明银 卫晓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