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5|回复: 7

有感于“金榜题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9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感于“金榜题名”
                                                                     作者:珊瑚海



    宋朝的洪迈在《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中说,“久旱逢甘雨,他乡遇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说的是人生的四大喜事。金秋时节,高考录取通知书陆续发到考生或者考生家长手中。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起早贪黑,日夜研修,大考之期,绞尽脑汁,奋笔疾书;大考之后,翘首期盼,待到揭榜,自然喜不自胜。过去,方圆百里,自盘古开天,中一举人,若日自西出,罕见得很。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继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昔日王侯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小小一个院落,往往会同时考上几个名牌大学生,实在可喜可贺。茶余饭后,酒席宴上,人们因“金榜题名”而喜上眉梢,眉飞色舞。

    时下,什么都是要掏钱的。当然,也涵盖了“金榜题名”这谈资。接下来,红色邀请卡便雪片般飞来。让你目不暇接,防不胜防。华夏乃礼仪之邦,你当然得有请必到,且礼在人前。即人可以不到,但礼金则断不可少。否则,下次还见面吗?谁不愿意把腰杆挺直了走路?所以,有人戏称红色邀请卡为红色罚款单。

    鄂西北有一个保康县,可能是缘袭于过去的传统,无论有什么红白喜事,左邻右里,亲朋好友,相互帮忙,同喜同庆。礼金照上,但概不留饭。喝茶抽烟,吃吃糕点。然后,各自散去。既节俭,又雅致。人情味十分浓郁。

    在荆楚大地,除保康县域外其风俗则大不相同。其规则是:有请必上礼金。上礼金就上礼金吧,来而不往非礼也。所谓礼尚往来,到也不吃亏。你上人情一百,我还人情二百,不仅不吃亏,还有赚头。君不知更要命的尚在上礼金之后。主人得留你在场面讲究,规模宏大的酒店请你吃饭饮酒,以示主人的阔绰及荣耀。且相互攀比,互不相让,烟酒席面的档次越来越高。饭前主人得慷慨激昂地发表答谢演说,过后,有震耳欲聋的打击乐器相伴,令人心跳加速,心烦意乱,加之暑气未消,来客个个汗流浃背。另外,还有每桌一至两个、最多四个火锅齐聚大厅之内。四五百人的大宴,个个大汗淋漓,汗如雨下。且有主人喜气洋洋地敬酒,客人相互之间的劝酒,使你先伤其财,次伤其胃,再伤其肝。因为,在座的都是君子,你也只有舍命相陪了。

    人们经过多年的历练,还从金榜题名里头悟出了大学问。你会问:金榜题名不就是考上了高等学府吗?咋还有大学问?你又在故弄玄虚了。君不知,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短。大家都是十年寒窗,可考出来的成绩总是参差不齐。全国成千上万所学校按学生分数高低结合学生的志愿录取。首先是全国前五所名牌大学:清华,北大,复旦,南开……其次是:前十所重点大学。然后,便是一类一本,一类二本……二类一本,二类二本……等级森严,有时候一分一个台阶。考上国家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或者学生和学生家长认为在人前叫得响的学校的,学生家长在接客时,就在红色邀请卡上直接填上“犬子”或者“爱女”在考上某某大学之际,恭请某某携夫人及全家参加答谢宴会。若考试成绩不佳,仅仅考了三本一或者高职高专之类的学校。有好事者问及考试成绩,学生家长本来就难以启齿,一怒之下,往往就打消了请客的念头。但是,多年来,年年有金榜题名的,自己人缘又好,也年年在赶人情,望的就是自己的子女金榜题名时,来客不至于太少,脸上也有些光彩。别人年年在过事,你多年没有一个事儿过,撒出去的人情钱怎么收回来? 于是,就有高人指点:“别人问你的子女考哪个学校?你只说城市,不说学校。”比如说:“他考在上海。”“她考上了北京的法律专业……”好事者就会知趣地不再考问。至于请客嘛,就直接请人代请:在某某“金榜题名”之际,恭请某某携夫人及全家参加答谢宴会。既简洁,又体面。

    金榜题名是选拔人才过程中的产物。可是,为了这金榜题名,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考上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或者一类大学,有多少学生家长把自己的孩子搞得神经兮兮。甚至有人亲眼目睹了两个身为教师的学生家长,活生生把自己的子女逼成了神经病,成为终身废人。

    还有几许学生家长,不惜含辛茹苦,硬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了硕士生、博士生,却高不成,低不就。终日自命清高,曲高和寡,疯疯癫癫。大事做不了,小事他不做。满口高调,却不会同凡人交往。常年依靠其父母照顾饮食起居,与废人无异。

    如此看来,一切都是“金榜题名”惹的祸,“金榜题名”依稀有罪。其实,“金榜题名”只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个过程。“金榜题名”何罪之有?罪在世人钻进了“金榜题名”的泥潭不能自拔,不会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因材施教。罪在世人不能力挽奢靡之世俗,不能倡导勤俭之风气。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2 收起 理由
秦家女儿湘 + 3 + 2 有文化的感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的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有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分析的有道理,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习惯思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很深,认识很真,可见楼主乃人情练达之士,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老师的鼓励!wzg11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4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一遍,建议你语言再精炼些,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秦老师关注并予以指点!wzg28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漳热线 ( 鄂ICP备2021000082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62402000199号 )

GMT+8, 2024-6-17 0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