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张玉涛从空中俯拍的汉江与护城河
图为:张玉涛在陈老巷拍摄 本报记者戴东辉摄
本报记者戴东辉
在网上搜索“襄阳”美图,摄影达人“逆风飞扬”拍摄的襄城北街、樊城老街格外抢眼。“逆风飞扬”本名张玉涛,是襄阳东风康明斯公司的普通职工。10余年来,他行走在街市小巷,忠实记录城市嬗变,通过影像展示文化古城厚重的历史与崭新的时代气息。
爱摄影
用影像记录老街历史
1999年,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3年的张玉涛只有一部凤凰牌胶片相机,用来在老街油画写生时拍摄素材。“工作单位在东风基地,我双休常去樊城中山前街写生,那时余家巷都还在。”张玉涛把拍到的一处老宅发到网上,很快就有人认出这是朗宁在襄阳的故居。“我当时很震惊,老街老巷还有这么多值得说道的风物与典故。”
张玉涛清晰记得第一次拍摄陈老巷的情景。那时沿江大道还没开建,樊城历史街区保存完好,夹在磁器街和中山前街之间的陈老巷充满了生活气息。巷子里都是原住民,夏天傍晚六七点一过,家家户户搬出桌椅放在门口,一家老小围坐吃饭,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闹。
但是不久,包括陈老巷在内的老街区在拆建之后迅速衰败,这让张玉涛感到相机的分量。他买到一部佳能500N胶片机,专门用来拍摄老街,在接下来3年里,积累到1万多张素材。2004年,张玉涛加入到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每周定期到樊城老街记录寻访。
偶然的机会,张玉涛买到一本1983年版的《襄樊地名志》。“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按图索骥去拍摄,掌握了街区变化的系统资料。”在寻访拍摄中,拾穗者发现黄州会馆框架尚好,但屋顶快要垮塌。张玉涛的全景拍摄呈递到有关部门,促成了黄州会馆的修复。
2005年3月,张玉涛制作《城市的源头是一条街》参加本地摄影联展,其对街区拆建的忧虑深深打动了市民,并引发各界对历史传承的思考。以至于后来中央电视台拍摄8集专题片《襄阳好风日》时,在第3集片尾部分完全采用了张玉涛影展的创意和图片。
爱襄阳
用镜头展示城市足迹
张玉涛每次走进陈老巷,都会被老居民们认出。“这些年去拍了多少次,真的不记得了,但老巷的细微变化都历历在目。”
面对老巷的颓败,张玉涛与拾穗者心急如焚,“摄影人不能只做记录者。”2007年底,中国记忆网《公民参与文化保护项目》批准了拾穗者的申请,在专家实地考察后拨付资金,修缮陈老巷42号阮祥泰院落,恢复历史原貌。
2008年6月8日,修葺一新的阮祥泰迎来了专题摄影展。有个家住余家巷的老市民抱着孙子来看影展,在余家巷老照片前默默流泪。
老街拆了,影像成了怀旧追忆的唯一线索。“当时抓拍的弹珠男孩,再见面已是一米七八的大小伙了。”张玉涛把人物照片赠送给当事人作为纪念,其他照片全部赠送给档案馆。
这次影展,使阮祥泰成为樊城历史的人文地标,加速了陈老巷保护进程。
对城市的热爱凝聚成镜头里的美。张玉涛捕捉的襄阳瞬间,让无数网友感受到襄阳魅力。2009年4月,张玉涛乘坐双人动力伞飞翔在襄阳上空,俯拍立体的襄阳,流经主城的汉江、环绕襄阳古城的护城河、高新区的东风试车场迅疾登上《城市地理》杂志。“从空中俯瞰汉江和护城河,那种深沉的绿色让人震撼,以至于很多网友问我,你的片子是不是做过后期处理?”
摄影装备从胶片机换成了全画幅单反,张玉涛始终关注着城市变迁,他的作品先后刊登在《中国国家地理》《旅游》《民间文化》《炎黄地理》等人文与旅游杂志上。“会在合适的时候做一个梳理,出一本影集,让更多人看见城市的足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