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味的家访运动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常见形式,但教师要对哪些学生进行家访,何时去家访,应因人而异,还应捕捉教育时机。严格说来,家访无须定任务,更不 能下指标。可从“课外访万家”的“家访活动”中,我们分明感受到这场“运动式”家访的声势浩大。在教师绩效滥用“量化指标”的语境下,家访难免被“指标 化”和“功利化”,不少教师可能会“为了家访而家访”,让家访流于形式,甚至让家访变了味道。
在信息渠道日益宽泛的当下,老师与家长之间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也可通过网络交往,家访日渐式微亦属正常。另外,不容回避的是,教师频繁 家访增加的出行成本,谁来承担?如果学校不发“家访补助”,只好让教师自己买单,或者由家长买单。此时,“安排车辆接送、馈赠钱物、报销开支”等是家长出 于“自愿”还是“被自愿”,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家访“戒律”看似严苛,但“取证难”的现实足以让其陷入“执行难”的尴尬,所谓的“六不准”,也只是说说而已。倡导教师加强家校联系没错,但不一定通过家访,如果非要搞什么“家访活动”乃至“家访运动”,那只能是一场变了味的家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