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散文】再不闻鸡鸣声
作者:灵石
昨天,我刚坐在办公室,一同事就讲她送儿子上幼儿园的事,说:“今天送儿子上幼儿园,因上级要检查这所幼儿园,幼儿园就在饲养角除养几只兔子外,旁边的笼子里又添了几只老母鸡。因儿子只见到过书上画的鸡,很少观看真鸡的样子,很好奇,立在那鸡笼前看着就是不肯离去。我逗儿子,问这是什么,儿子说:是鸡,并指指裤裆笑嘻嘻地说,是鸡鸡,会飞,旁边站着的老师都被儿子说笑了。”
同事说罢,慨叹地说,社会发展太快了,只几年的功夫,今天在农村连原来司空见惯的鸡都看不到一只了,怪不得孩子见到鸡都稀了奇。
是呀,在十多年前还是几乎家家户户养鸡,过着鸡蛋、鸡肉自给自足的日子。
白天农村的院落、街道上到处都跑着鸡,树下,墙头上,草丛中都有鸡活动的靓影。鸡们自由自在的,有的趴在土窝里凉快打盹的;有的欢蹦乱跳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从这座房飞到那座房的;扒土倒粪找食的;母鸡抱窝的,公鸡争风吃醋打架的;自由自在谈恋爱的……。
临近中午,母鸡下蛋了,那“咯咯蛋,咯咯蛋”的声音,是那么悦耳动听,像在给主人显摆自己又生出娃娃来了。深夜里,也总能听到几只公鸡不分时间“喔-喔-喔”的打鸣声,五更或黎明时更是鸡鸣声此起彼伏,三乡五里,鸡犬相闻。至今回忆起来,鸡鸣声就像一首原生态的乐曲或一瓶陈酿老酒。像乐曲让乡村显得那么悠闲、宁静、和谐;像老酒散发着醇香,让人回味悠长。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琳琅满目的物质生活时,今天马达声、人的嘈杂声已全部替代了鸡鸣声。
——乡村再不闻那鸡鸣声。
现在乡村很少见到家放养的鸡了。如今,鸡被人关在工业化的“饲养场”里,如上学的孩子们一样,分门别类,在进行“班级授课制教学”了。也如工厂的流水线,一条龙式的,成千上万的鸡被人为分出公母,母的变成产蛋的机器;肥胖的产蛋量低的和公的变成篮子里的蔬菜,充实着人们餐桌上的菜肴。
今天,鸡们在笼子里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着所谓人类高科技配制的高营养的添加剂饲料。鸡们也为此感激涕零,舍生取义报答着人类的养育之恩,为贪婪的人类创造着滚滚的财源。
鸡虽对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还是被一些人,特别遭到城里人的诟病,说,自从鸡变成人类“菜篮子工程”的一部分,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鸡了,用化学添加剂催熟的肉和蛋再无原来的天然的香味了,人言啧啧。
由鸡就联想到,社会在进行工业、科技文明改造的同时,鸡被改造成这样,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
听同事说她五岁的儿子通过两年幼儿园的培养,上到现在大班时,儿子老到多了,已由一个原来天真活泼好动的傻小子,变得老成持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可喜的是记忆掌握了好多英文单词和句子,背好多首儿歌。还像大人一样学说话,说话即幽默又风趣。更值得家长自豪的是去年春节前的期末考试中,儿子的语、数、外成绩骄人。
看着今天的幼儿园的孩子们,就想,今天这些孩子们不都如鸡一样,在还对人世如鸡一样懵懵懂懂的时候,离开父母和周围的自然环境,送到校门紧锁、高高围墙围起的幼儿园,朗读着“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接受着如鸡一样的培育吗。只不过场长叫成园长,饲养员叫成老师,饲料改成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和饼干、虾条、火腿肠。
孩子们衣食无忧,在园丁们的精心培育下,一个个天真的孩子们再经过小学、中学、大学等等工序和“应试教育”的模板扣出的“人才”,将来不都要变成适合人类口味的“蛋鸡”或“肉鸡”的吗?
经过学校道道工序的孩子们,在进入社会这最后一道“成才”工序时,工作、生活的压力与重担,让其张皇四顾,四处奔忙,喘不过气来。这时成年了的孩子们如饲养场的鸡一样被驯化得早已失去自然的、“性本善”的天性了。
参加工作了,他们(她们)接着就是贷款购房买车,准备结婚生子,然后住在那高高的楼层上过着房奴、车奴的生活。出双入对的间间蜗居,远远望去何尝不像一个个摞起来的鸡笼呢。
再然后,他们(她们)作为这个城市荣誉市民的一分子,时常在难得的闲暇时,徜徉在街道或社区里精心为他们(她们)打造的、矫揉造作的小块绿地广场上,或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欣赏着人造的霓虹灯影和喷泉,受着堵车的困扰,嗅着汽车排出的尾气,听着那种下载到手机上才能听得到的“喔-喔-喔”“咯咯蛋、咯咯蛋”的鸡鸣声,自感欣欣然、飘飘然。
可笑的这些城里人还把这全叫做享受大自然呢。
可叹!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个世界,在工业文明、科技文明带给人类浮华的同时,也让我们人类如鸡一样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渐渐地、永远地逝去了美好幸福的返璞归真的愿望了。
写于2011年3月 10日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