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1|回复: 0

东岸西界,对饮故居的小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8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obr><p align=center></p<p style='text-indent: 2em;'><P style='text-indent: 2em'><IMG SRC="/wangluo/newimg254_20070818112432_1.jpg" BORDER="0" HSPACE="0" VSPACE="" HEIGHT="533" WIDTH="400">曾经的天津卫,给行将覆灭的大清王朝烙上了一块丑陋的疮疤。尽管随之而来的革命风暴洗涤了这里,然而切肤的痛,怎能轻易抹去?<br><p>  今天的天津卫,还有一些记刻了沧桑的小洋楼。九国租界的经历,让这些小洋楼呈现出迥异的建筑风格,或意式、或日式,都清晰地记录下了当年国人的思索与挣扎,以及昔日另一世界的妄想和呻吟。<br><p>  蛰伏思索,偶遇的饮冰室<br><p>  来到天津的这个下午,不经意地晃进了民族路,路旁正在整修,一些危楼被红红绿绿的建筑丝带围住,围城里曾经的主人竟都是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这混乱的场面里,一幢颇有些规模气质的院落安然一隅。金字招牌赫然写着:梁启超故居。游人甚少,楼前两株石榴树被果实坠得低了头。<br><p>  1912年的秋,石榴是否也这样红呢?当年,梁先生结束了15年的流亡生活,从日本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从天津到北京,又从北京回到天津,“总住津,不住京”是他生命最后十五载的希冀,于是,民族路上便多了两幢西式楼房。<br><p>  花岗岩雕筑的先生正襟危坐,传统马褂,额头微颔、目光炯炯。塑像的身后,左右两幢高楼风格迥异,却又相得益彰,暗示了梁启超在文学与政治两个方面的深厚造诣。<br><p>  故居的门栏低得让人诧异,跨步进去,右手边的小门里,售票员神情冷漠,态度僵硬。买票、开锁、入内,古旧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黑色门匾上“梁启超纪念馆”几个大大的金字端正有力,据说当年梁启超定居这里,蔡锷将军便以就医之名频繁出入,与梁启超共商国事,最终酝酿出举国轰动的讨袁护国运动,那篇唤醒了万千国人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便是在这里完成的。<br><p>  整幢楼前后两个部分,天桥走廊将它们连接起来,前面用作主人学习休息,后面用作仆人家务储藏。主楼建筑考究,足见当年梁启超身份地位的显贵。两层的结构,上下各九间,传达室、汽车房都有,各种设备十分齐备。这里的地下室,还曾经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为讨伐袁氏复辟的蔡锷将军储藏过枪支和军饷。<br><p>  好像全中国的故居都象谋划好了一样,非要弄个原景修复的样子,梁启超的故居当然不能例外。当年梁启超休息的起居室和接待客人的大厅,都已经按照原来的样子进行了恢复,深褐色的地板、一尘不染的桌椅、奢华的吊灯。我当然也被隔绝在几米之外,匆匆地瞥一眼,桌前,一位童颜的白衣老者正在凝眉思索,什么令他如此寝食难安?<br><p>  出了事迹展厅,步入饮冰室书斋,沿着红木楼梯,迂回于展厅之间,梁启超的那段岁月,便舒展开来。历史变迁,思绪漫漶。1924年,梁启超失望于当时腐败堕落的政府,决心远离政治、专心学术,于是就有了居所旁边的“饮冰室”书斋。<br><p>  依旧是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的作品,比起旁边的故居,更多了几分敦实。那是梁启超的博学底蕴,给设计师留下的深刻映像吧?三个圆形的拱门围成了一个曼妙的天地,中间拱门下,莲花形的蓄水池里,浮雕的石兽吐出汩汩的流水,形成了一湾清泉。“饮冰室”三个大字,应是梁启超当年的墨宝,先生将这里称为“饮冰室”,自然有着一番良苦用心,出自于《庄子&#8226;人世间》的“饮冰”二字,本是忧心之意,时年五十有余的梁启超,本应享受富贵,却终不得志,只能以此表明自己忧国忧民的立场。<br><p>  初秋的阳光温暖地照在台阶上,拾级而上,就象当年许多清华、南开的学子一样,我也要拜访这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了。这里是梁启超的学习之所,当年他就是在这里谦恭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来访求知的客人,谈古论今。人们崇敬梁启超的博学,形容他是一本百科全书,这,应该得益于曾经在一楼书房和图书室里的藏书。只是,那些珍贵的藏书,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馆藏了,只有那些从顶棚到地面的巨型书柜显得有些落寞。<br><p>  指尖滑过红木的扶梯,步上二楼,咯吱的地板声让我在一霎那产生了幻觉,好似真有一位儒者来接待我这位2006年的访客。二楼,梁启超曾用过的大型书桌和砚台还静静地躺在那里,先生伏案的样子仿若就在眼前。那些后来收入《饮冰室文集》的《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鸿篇巨著,应该生成于这里吧。<br><p>  <IMG SRC="/wangluo/newimg254_20070818112432_2.jpg" BORDER="0" HSPACE="0" VSPACE="" HEIGHT="533" WIDTH="400">孤室独孤,今天,只有院落中的两株石榴仍旧鲜活,生着红硕的果。蓦然想起饮冰室主人的《少年中国说》,时代的变迁,先生的君主立宪主张,终究随着革命的进程步入了历史的长眠。只有那份忧国忧民的心,跨越几个世纪,依旧强烈,愈发清晰。<br><p>  两个园林,一种末代的荣辱<br><p>  历史,并没有因为从饮冰室中传出的怒喊而有所改变,对君主制度的维护最终只能悲剧谢幕。面对这个结果,不情愿的除了梁启超,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被称为“末代皇帝”的溥仪。<br><p>  从梁启超纪念馆出来,阳光没有那么耀眼了,影子在身后拖成一线,信步过了北安桥,与海河对称相望的和平区鞍山道,两处并无稀奇的地方,却让我怎么也生不出亲近之感。张园、静园就这样沉重地向我压了过来。“亡国奴”不是寻常百姓乐于挂齿的话题,那个有着爱新觉罗正宗血统的名叫溥仪的满人,闹剧般地在大清帝国结束后,小丑般地做着他的政治美梦。他的“行宫”,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至今仍是带有冤孽的存在。<br><p>  清庭毁灭,军阀们并不想再保留一个毫无用处的皇帝,于是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家眷、随从一路南行,便停在了天津卫,也给这里蒙上了一层与灭亡帝国之间的暧昧面纱。<br><p>  张园显得有些寒酸,没有漂亮的琉璃瓦,也没有精致的雕梁画栋,很普通的二层西式建筑,红色的墙体、蓝色的屋顶,没有一点出众,却也能在溥仪流亡生涯中,为他撑起了一片还算自由的天地……不管过去如何,而今,张园在更换了无数身份之后,如今一切被一片未整修的荒草埋葬了起来。<br><p>  顺着鞍山道前行,不只数过了多少个“×级文物保护建筑”后,一个精雅的名字映入眼帘——静园,只是我的心却怎样也无法安静。1927年,溥仪从“张园”迁出,来到了“乾园”,他无时不刻不试图延续前朝帝国的业已熄灭的脉搏,甚至将所居之处更名为“静园”,不是为了平静,而是取静观其变,静待时机的意思。然而,他不惜丧权辱国、委身外寇的行径终究得不到认同,注定只能成为历史可笑的注脚。<br><p>  现在的“静园”早已没有的当年的平静,政府的改造使这里变得更加破弊不堪,更像被遗弃的工地。这里的确是应该被遗弃的,不过不是“静园”,而是溥仪一直不坠的复辟之念。<br><p>  比起“张园”,这里已经奢华了很多。主楼的一楼宽敞明亮,应该是溥仪的会客之所,二楼的右侧,是溥仪和皇后婉容的寝宫,左侧是其他嫔妃的寝室,那个逃亡在外的昏君,依然忘不了过着奢靡的生活,不知道饮冰室主人看到这些,以他忧国忧民的心是否还会坚持那君主立宪的主张。后院是内廊式砖木结构小二楼,木质的楼梯已经有了明显的老态,发出“吱吱”的呻吟。跨院的龙形喷泉和日式花厅,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华彩,满地的垃圾无法挽回人心的堕落。<br><p>  不大的院子已经看不出是曾经的花园了,周围的民居在慢慢吞噬着这里。远处传来朦胧的钟声,是那个郁郁不得志的皇帝的最后哀鸣吗?<br><p>  走出静园已是黄昏,隔海河相望的两个主人,两处居所,当年发出的微弱呐喊已被历史湮没。被人们渐渐遗忘的庭院,只能勾勒出一个傀儡王朝的变形侧影。<br><p>  <IMG SRC="/wangluo/newimg254_20070818112432_3.jpg" BORDER="0" HSPACE="0" VSPACE="" HEIGHT="533" WIDTH="400">攻略<br><p>  交通:梁启超纪念馆位于天津河北区第一工人文化宫附近的民族路上,乘27、8、24、97、802、961及观光1路公交车都可到达。张园、静园分别位于天津和平区鞍山道59号和70号,632、633路公交车可达。<br><p>  门票:梁启超纪念馆10元,持学生证还可以打五折。<br><p>  博客特别提示:张园和静园虽然是天津市市级文物,张园现在闲置;静园现在正在处于改造期,施工危险,不建议现在去。不过,如果您愿意倾听关于这幢楼的历史,现在附近居住的一些老居民,还是很愿意给你讲述的。<br><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漳热线 ( 鄂ICP备2021000082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62402000199号 )

GMT+8, 2024-12-22 17: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