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49|回复: 12

十年课改,理性回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1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年课改,理性回归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张俊丽)
    课改10年,我们大致走过了这样的一个历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冷静反思,有效修正——学科本位,理性回归。回首10年,我作为一名亲历课改的一线教师,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不课改,中国教师将继续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不课改,中国学生将继续为应试教育而生;不课改,中国教育将继续走入一个死胡同。
                                
                                  表面繁华的空泛表演
    课改之初,老师们积极地和传统教学模式划清界限,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上课的形式。课堂上,小品、歌曲、动画无处不在;笑声、歌声、讨论声不绝于耳。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时候,我们把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评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听过一节物理课:老师一进来就给学生一人发了一张白纸,让学生折叠。还启发道,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它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于是乎有的学生折成帆船,有的折成千纸鹤,有的折成飞机……我心里想,现在这物理课本变得就是快,都和手工结合起来了。可没想到折完纸后,老师却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同学们,同样一张白纸,我们可以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同样,一道题,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解法。我恍然大悟,原来纸有不同折法和题有不同解法之间有因果关系,这位老师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可见我们把关注的目光仅投向了课堂形式,于是,一些表演课应运而生。导致公开课上,只有预设的精彩,而没有生成的遗憾;只有一呼百应的热闹,而没有安静独立的思考;只有虚伪夸大的赞美,而没有真诚无私的批评。在这种思想的倡导下,我们看到的只是教育的一团和气和表面繁荣。
                              
                                    反思后的有效修正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在他的《要处理好课改中的若干关系》中说:“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合作学习也应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学就要求他们讨论,这不是真正的合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气氛活跃≠思维活跃。适当的幽默能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愉悦身心,使老师更有亲和力。但当嬉笑泛滥成灾时,热闹之余,却没给学生留下多少启迪。真正的思维活跃是看学生有没有思考问题,有没有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每个小组活动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许多教师采用这种方式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变了味的讨论。有的教师不管问题的难度如何,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律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兴高采烈,老师神采奕奕。学生中不乏很有见地的发言,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应该说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小组讨论绝不等同于合作学习。如果一节课,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轮番轰炸,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却造成“滥竽充数”者越来越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只能是事倍功半、流于形式。
                                
                                       学科本位的理性回归
    前段时间,一位老师谈了课改10年的体会,他说,谈什么呢,现在都回归了,回到以前了。我觉得他对所谓的“回归”认识不到位。我这里所说的回归是理性的回归,而不是回到从前,回到从前不就是白课改了吗?
    第一,把什么课上成什么课。每位老师都应清楚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有的语文老师上课喜欢拓展延伸,漫无边际,脱离文本,大谈特谈启发和感受。所以第一轮课改学生升入高中后,语文知识一塌糊涂。通过10年的探索,我们走出了许多课改误区。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开课已经回归常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不是架空的楼阁。
    第二,“人”和“文”并重。这些年大谈人文,但课堂上却重人轻文。文即文本,许多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准确,浅尝辄止。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对学生发言不表态,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误读,而不是个性解读。
    2010年,山西省的中考作文是:请结合初中语文课文,按特别要求拟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拟题特别要求: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课文题目,或课文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或课文题目中的词语等等)据我校参加评卷老师发现,几乎百分之八十的临汾考生写的都是《背影》。这就说明,我们留给学生的经典文章太少了。课堂上我们读得太少,分析得太多,跳过文本,直接探究问题。

    课改10年,我们坚定地走过,又一个10年开始了,经历了课改的老师们已不会惧怕任何风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推新,用英语上数学课居然也能评奖,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是一个人就能改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雁留声 于 2011-10-11 11:29 编辑

       根深蒂固,乃非一朝一夕。更何况太多的“教条”束缚着教师,作为教者有岂敢以身试法!
       试问:在当前一个“出成绩才是硬道理”的刚性前提下,你敢拿你的绩效去冒险吗?你敢掷以被下放支教做赌注吗?你敢顶起被领导所不认可、同行所排挤,家长所鄙视的风险吗?),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过很多大陆以外的、非学院派的讲师的课程,同样会引导学生去思考,并且派生一些新的观念,同时老师的诙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听者感到轻松。
所以我觉得课改并非是完全颠覆传统教学,也不是就抛开学习成绩,更不是一定要游离于学校管理者、家长的价值观之外才能有的创新教学。
各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新的教学方法如果能有评估的动作,大家才会知道应该怎么改。即要树立标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如林,高屋建瓴,高……高……实在是高!鄙人一石能激起千层浪,倍感荣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2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课改十年,孩子的内心是否愿意、幸福与否,却不在考虑之列。致使现在的孩子书包越来越重,睡眠越来越少,体质越来越差;他们懂得了崇拜权力、金钱、偶像,学会了争名追逐利,玩弄权术。
不信且看:
  
       1.应试更加疯狂。现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中大学逐年扩招,读书升学更加容易,升学压力大大缓解,按理说,应试教育将逐渐弱化。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更加疯狂。在小学初中,教育行政部门硬性规定非毕业班不准上早晚自习、不准周末及寒暑假补课,应试色彩稍微淡一些;在高中,应试搞到极致,情况十分惨烈!
20年前,书包没这么重,近视没这么多;20年前,教师绝对相信“生活需要七色阳光”,因而允许学生看课外书、看影视剧,因而组织学生春游、看电影等,而现在根本没有时间,也就谈不上;20年前,普遍有效率意识,不提倡加班加点,不鼓励题海战术,而现在,不问投入,只看产出,加班加点成常态,题海战术是绝招,逮住老鼠是好猫。要知道,现在升学率是提高了(主要是因为扩招),然而,这是以牺牲师生健康为代价的啊!

       2.教学更加功利。可以说,现在是“悠悠万事,高考为大”,因而教育目的直奔高考。这里只谈高中教学。比如:高一的月考就与高考接轨,单人单桌且统考统改;高一的考试就做高考模拟卷,题型赋分与高考卷完全相同;高一的作文就是材料作文,实行“三自”而不搞“限制”,不搞文体训练;高一就传授应试歪招,教学生铺陈排比巧妙嫁接投机取巧;高一就要求学生两眼不看课外书,一心只做高考题,因而学生鲜有通读名著者——笔者连续多年上高三提高班语文,调查了解到学生几乎没有通读四大名著的,更不要说《家》《春》《秋》《子夜》《红岩》等现当代名作。这些现象20年前绝对没有,而现在十分普遍!在教学极为功利、应试几近疯狂的氛围中,即便只考语数英,学生仍然有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负担同样不会有丝毫减轻!

       3.评价更加单一。评价是个老大难问题,长期没能很好解决。然而,过去没搞统考,还不至于只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多元评价本来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然而,现在考试更加频繁化、常态化,考试制度更为健全,考试管理更为完善,因而考试成绩理所当然地成为评价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多元”评价的设想也就落空。

       4.负担更加沉重。以上三点导致师生负担十分沉重,难以承受。义务教育阶段,不准上早晚自习,不准周末及寒暑假补课,教师相对自在从容些;但绩效工资要与考试成绩挂钩,故教师也不敢掉以轻心,只好加重负担搞题海战术,导致师生负担沉重。
中午下午走在放学路上,看到步履匆匆、面容憔悴、神情倦怠、目光呆滞者,十有八九就是学生或老师!惨烈情况以上谈及,不再赘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2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2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林岗小学张俊丽老师的大作,一起在襄阳学习过,很有才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2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世纪宝鼎。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世纪宝鼎。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S型、T型、直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比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给奥运冠军的一封信》让学生大胆想象,把我们对奥运的向往,对奥运冠军的崇敬表达出来。由此体会体育冠军的来之不易,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展示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如:在学习《詹天佑》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细致。此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品读相关段落。然后通过动手画一画,自己讲解理解其含义。再如学习“人”字形线路的行车方法。我没有通过课件直接演示,而是自己堆了个“人”字形线路,让学生根据理解行车。学生通过演示,直观的理解了行车方法并发出了对詹天佑的赞叹。
    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五、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但我们在提倡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完全抹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5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朋友抱怨,他执教公开课后遭到领导的批评。因为他没能按自己的教学预设去上这节课。

原来,上课之前他并没有机会接触到学生,因而对于学生的基础一无所知。而到上课时,他吃惊地发现,这篇课文学生已经上过了。怎么办?他决定临时调整教学,将生字词的学习去掉了,直接切入到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多关注学生读写的结合。

上完课,他自己还比较为自己能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而兴奋。没想到还没等他兴奋劲儿过去,就被领导狠狠地训了一顿。

领导批评他的重点就放在为什么临时调整教学预案。他就向领导解释,因为他发觉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再按预案去上,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煎熬且毫无意义。但领导并不听这一切,告诉他“学生虽然已经上过了,但还是要按新课的模式去上”,言外之意,还得再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生字词等,再搬出来“秀”一次。

最后,朋友很受伤地抱怨道:“都说要‘以生为本’,为什么到了公开课、竞赛课之类的就不行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5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磨课”损害的是学生,光亮的是教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5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一次公开课,一些教师不惜浪费学生的时间,消耗学生的精力,反复演练,精雕细琢,学生成了教师“公开课”的陪练,成了教师任意摆布的玩偶,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怜,可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5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改,房改,医改,全部失败,在这样发展下去,人心惶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漳热线 ( 鄂ICP备2021000082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62402000199号 )

GMT+8, 2025-2-22 18: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