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99|回复: 6

中国古代印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1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利用矿、植物对纺织物进行染色,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术,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这些纺织品,不仅是古代人民的生活用品,也是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追溯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转变。  
    古代染色的染料,从天然矿物到植物染料的转变。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红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条纹色彩的毛布。古代将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其中原色白用天然矿物绢云母涤染,但主要是通过漂白的方法取得。漂白生丝只要用强碱脱去丝胶即可。漂白麻,在古代则多用草木灰加石灰反复浸煮。元代著作中记载了漂白宣麻的"半浸半晒漂白法",即将用石灰煮过的宣麻缕摊开在平铺水面的苇帘上,"半浸半晒"多日,直到麻缕极白为止。这是利用日光的紫外线在水面由于界面反应产生的臭氧对纤维中的杂质和色素进行氧化,从而起到漂白作用。在此前后,还发明了硫黄熏蒸漂白的方法。我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又用朱砂(硫化汞),但用它们染色牢度较差。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青色,也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碇蓝染成的,能制碇蓝的草有好些种,古代最初是用马蓝。春秋战国时已能用蓝草制碇染青色。所以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公元六世纪,北魏的贾思佳在《齐民要术》中详尽地记术了我国古代用蓝草制定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造蓝碇的工艺操作记载。黄色染料早期主要用凿子。凿子果实中含有"藏在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了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柏叶等。

    从染原色到套色的转变。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染人"、"掌染草",管理染色生产。染出的颜色不断增加。《诗经》里提到织物颜色的,就有"绿衣黄里","青青子晕内 衿"、"载玄载黄"等。汉代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湖南长沙马王堆、新疆民丰等汉墓出土的五光十色丝织品,虽然在地下埋葬了两千多年,但色彩依旧鲜艳,当时染色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织后染,如绢、罗纱、文绮等;一是先染纱线 再织,如锦。1959年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延年益寿大汞子孙"、"万事如意"、"阳"字锦等,所用的丝线颜色有绛、白、黄、褐、宝蓝、淡蓝、油绿、绛紫、浅橙、浅驼等。充分反映了当时染色、配色技术的高超。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我国古代染出的纺织品颜色也不断的丰富。有人曾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过色谱分析,共有二十四种颜色,其中红色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黄色有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青蓝色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蓝青;绿色有胡绿、豆绿、叶绿、果绿、墨绿等。这是在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再经过套染得到的不同的间色。

从在织物上画花、缀花-绣花、提花到手工印花的转变。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印内花织物,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印花绸被面。长沙马王堆和甘肃武威磨咀子的西汉墓中,都发现有印内花的丝织品。马王堆所出的印花织物用两块凸版套印的灰地有银白加金云纹纱,工艺水平相当高。但奇怪的是,这种工艺在汉代文献中却没有反映,而且在西汉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这类印花织物没有再发现过。在十六国、南北时期,只看到一种工艺简单得多的颉,很难把它看成战国、西汉时乃那种印花技术的继续。在中原地区,印花技术的再度复兴是从颉开始的,所以后来也把接作为印花织物的通称。颉有纹颉、葛颉和夹颉。绞颉、葛颉实际上是一种防染印花的织物 。

唐代的印染业相当发达,除颉的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外,还出现了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艺,特别是在甘肃敦煌出土了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团果对禽纹绢,这是自东汉以后隐没了的凸版印花技术的再现。从出土的唐代纺织品还发现了若干不见于记载的印染工艺,如用碱作为拔染剂再生丝罗上印花,使着碱处溶去丝绞变成白色以显花;用胶粉浆作为防染剂印花,刷色再脱出胶浆以显花。还有用镂空纸板印成的大族折枝两色印花罗。这种印花工艺,远在东汉时已经有了,新疆民丰一座东汉墓中就出土过用这种方法印的蓝的白花棉布。同类型的印染品在新疆屋于来克北魏墓中也发现过。唐代的粉浆镂空版防染染花法,无疑曾接受了新疆地区兄弟民族的经验。这种印染品宋代叫"药斑布",唯其版摸更精细,调浆技术也有改进。宋代 的"药斑布"往往"青白成文",它就是后来民间流行的蓝印花布的前身,到了宋代,我国的印染技术已经比较全面,色谱也较齐备。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元时染工有夹嘏之名,别有檀颉、镯颉、浆水颉、三套颉、绿丝斑颉之名 。名目虽多,但印染技法仍不出以上范围。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我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古代丝绸染整工艺
印花工序在丝绸的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运用染整技术,才能随心所欲地将我们喜爱的花色及图案完美无缺地再现在白坯上,从而使织物更加富有艺术性。该工艺主要包括生丝及织物的精炼、染色、印花和整理四道工序。

(1)精炼
蚕丝由两根单丝组成,其主体为丝朊,外层包裹丝胶。大部分的色素、油脂、蜡质和无机盐等都存在于丝胶中。这些杂质对印染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必须在染色前将其去除。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丝胶受化学剂或酶的作用易溶解于热水的特性,并利用丝胶这一弱点,将坯绸或生丝放入装有肥皂(或合成洗涤剂)与纯碱(碳酸钠)的混合溶液内进行加热,丝胶加热后进行水解。经过这样的精炼,脱除丝胶而保存丝朊,并去除了色素、脂、蜡等杂质,从而取得色泽洁白的丝制品。脱胶后的生丝,称为熟丝。生丝脱胶的程度须根据生产要求而定。

(2)染色
色泽洁白的坯绸经精炼之后,便进入染色阶段。染色就是使染料和蚕、坯绸等发生化学反应,让坯绸染上各种色彩的工艺。由于蚕丝属蛋白质纤维,不耐碱,染色宜在酸性或接近中性的染液中进行。目前用于丝织物染料的主要是: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直接染料与还原染料等。用酸性染料染上的颜色比较鲜艳,染后用阳离子固色剂处理,可提高产品的水洗牢度。活性染料染在蚕丝上有良好的水洗牢度。织物的染色方法随织物的品种而异,如绉、纱类织物用绳状染色或溢流喷射染色,纺、绸、缎类织物则用平幅挂染或卷染。

(3)印花
一种色彩毕竟单调,除染色外,人们还采用印花技术使丝绸变得五彩缤纷。印花是指将染料按照设计好的花色印在织物上的一种工艺。常用的印花工艺有直印、拔印、防染。

直接印花指色浆直接通过筛网印花版印在丝织品上,是的基本印花方法之一,可用多种染料共同印制。

拔染印花,也称雕板印花,是一种使用雕白剂拔染的工艺,印染前先用具有偶氮结构的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将丝织品染色,再在色绸上按花样需要印上含有破坏色素的雕白剂制成的雕印(拔染)浆,经汽蒸后,印浆部位的地色便呈现白色,叫做“雕白”。

防染印花,就是将丝织品按花样印上“防白”浆或“色防”浆,待干燥后再行染色。由于花样部位有“防白”浆或“色防”浆中的防染剂,不会染色,而其余部分则全部上色。

(4) 整理
丝织品经过精练、染色、印花后,便可以对织物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整理工艺主要解决前几道工序遗留的潮湿、皱折、门幅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丝织物本身柔软的特性并增加其服用功能,主要采用的是机械整理和化学整理两种方法。

机械整理有拉幅整纬整理,汽熨整理,轧光等方法;化学整理主要是添加化学药剂,如柔软剂、抗静电剂、防火剂、由纯碱及磷酸三钠组成的砂洗剂等,从而达到防皱、防缩、柔软、厚实的效果。处理过的面料不仅更适合穿着,丝绸的消费领域也由此而拓宽。当印花绸制成之后,便可开始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与高贵华美、极具东方神韵的服饰了。

古代矿物颜料  
  
  
人类最早用于着色的颜料是红色的赤铁矿(Fe2o3)和黑色的磁铁矿(Fe3o4)等矿物质。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界取得,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在中国陕西临潼五千多年前的姜搴遗址中,曾发掘出一块盖着石盖的石砚,掀开石盖,砚面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棒,砚旁有数块黑色颜料以及灰色陶质水杯,一共五件,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彩绘工具。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在涂色前须把矿物质粉碎、研磨,磨得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等就越好。

我们把这种利用各种矿物颜料给服装着色的石染方法称为“矿物染”。矿物染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商周时期,战国时期的古书《尚书·禹贡》上就有关于“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黄土”的记载,说明那时的人们已对具有不同天然色彩的矿物和土壤有所认识。我国古代主要矿物的颜料有:红色的赤铁矿和朱砂(HgS)、黄色的石黄(雄黄和雌黄)、绿色的空青、蓝色的石青、白色的胡粉和蜃灰、黑色的炭黑。现在介绍一下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应用的矿物颜料—-朱砂。

朱砂,古时称作“丹”,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在我国湖南、贵州、四川等地都有出产。用这种颜料染成的红色非常纯正、鲜艳。《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着一位名叫清的寡妇的祖先在四川涪陵地区挖掘丹矿,世代经营,成为当地有名巨贾的故事。由此可见,在秦汉之际,这种红色颜料的应用广泛。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彩绘印花丝织品中,有不少花纹就是用朱砂绘制成的,这些朱砂颗粒研磨得又细又匀,埋葬时间虽长达两千多年,但织物的色泽依然鲜艳无比。可见西汉时期炼制和使用朱砂的技术水平是相当高超的。

东汉之后,为寻求长生不老丹而兴起的炼丹术,使中国人对无机化学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并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朱砂。为与天然朱砂区别,古时的人们将人造的硫化汞(HgS)称为银朱或紫粉霜。其主要原料为硫磺和水银(汞),是在特制的容器里,按一定的火候提炼而成的,这是我国最早采用化学方法炼制的颜料。人造朱砂还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外销产品,曾远销至日本等国。


三种独特的印花技术  
  
  
我们在染一件衣服之前,一定要把有油污的地方清洗干净,在煮染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搅动,防止一些地方打绞成结。因为有油污或纽绞成结的地方容易造成染色不均,要么染不成色,会使得衣服深一块浅一块,花花斑斑,十分难看。然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却通过总结这些染色失败的教训,使坏事变好事,创造出独特的印花技术--夹缬、蜡缬和绞缬,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代三缬”。现在人们将三者通称为“夹染、蜡染、扎染”。在工艺家们的创作下,这项传统工艺在21世纪得到了新生。

夹缬

夹缬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在秦汉时,造纸术未发明,棉花种植尚未引进,人们只能在木板的两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等夹在两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称作“夹缬”。如今,江浙一带农村妇女经常穿着的蓝印花布衣服,就是由该工艺制作而成的。

隋唐时期,镂空版夹缬染色技术,也有较大的发展。隋炀帝曾命令工匠印制五彩夹缬花罗裙,用来赏赐宫女及百官的妻母;唐朝的制度规定,士兵的军服须以夹缬染色制品为标志号衣,宫廷的御前步骑从队,则一律身穿小袖齐膝袄,头戴花缬帽;宋代仍沿用唐制,以夹缬制品作为军用物品,在宋真宗咸平年间,还禁止民间服用皂斑缬衣及染制缬类织物,并严禁贩卖夹缬所用的花版;明清时期,夹缬工艺技术继续发展着。

夹缬染色工艺最适用于棉、麻纤维。由于夹缬制品花纹清晰,经久耐用,时至今日,我国广大农村仍在广泛地使用着。那种用防染白浆印花和靛蓝染色的双色布,又叫做“药斑布”或“浇花布”,一直深为民间所喜爱。

绞缬

绞缬,又称扎染,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用针和线将织物缝成一定形状,或直接用线捆扎,然后抽紧扎牢,使织物皱拢重叠,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从而形成别有风味的晕色效果。

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流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史料记载的绞缬名称就有“大撮晕缬、玛瑙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绞缬织物上的针眼和折皱至今仍依稀可见,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绞缬技术。北宋初,绞缬工艺仍然盛行。但在宋仁天圣年间,惟有兵士方可穿戴缬类服装,民间禁止使用缬类制品,这项规定直到南宋时期才被废除。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艺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它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现今,这种传统工艺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视。他们在旧有的绞缬工艺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青春。

蜡缬

又名蜡染,因用蜂蜡作防染剂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蜡缬制品的花样饱满、层次丰富,是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制作时,先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画出纹饰,然后放入靛蓝缸内染色,经过多次漂染,无蜡处变成蓝色或青色,涂蜡处则不着色仍呈现白色,最后加温去蜡,经水冲洗,即制成蓝白分明、花纹如绘的蜡染花布。蜡染纹样多以花草树木和几何图形为主,兼有适量的虫鱼鸟兽。制作者用刀如用笔,描绘自如,线条流畅,充分发挥了制作者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苗姑娘,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买花衣服穿,因而过节时不能上芦笙场和小伙子跳舞,只能在家暗自伤心。一次,楼板上的蜂窝掉了下来,正好落在她刚织好的白布上,蜡液从蜂房中流了出来,并很快凝固在白布上。姑娘无意间将这块白布浸在染缸中,白布染出之后,便现出了美丽的蓝白花纹。聪明的姑娘于是发现蜡能够抗染,并据此发明了蜡染工艺。当下一个节日来临之时,姑娘穿着自己染制的花衣、花裙上芦笙场跳舞,在场的小伙子都为她漂亮的衣裙倾倒,纷纷邀请她跳舞;姑娘们也陆续向其讨教染布的方法。此后,蜡染工艺就在贵州山区传播开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所绘蜡质不耐高温,因此蜡染的防染工艺适宜在常温染浴中进行,靛蓝是最为适宜的染料。蜡染的染色工艺有两种:一种是使织物在绷挺的状态下浸染,另一种是织物处于松驰状态下浸染。两种方式各有特色,前者画面整洁,后者画面更为丰富。因织物在皱折条件下容易导致蜡膜龟裂,故而在松驰状态下渗入微量染色液,可形成无规律的“冰纹”蜡染,“冰纹”被誉为蜡染的“灵魂”。

1959年,新疆民丰县尼雅出土了东汉时期的“蜡染花布”,说明汉代的蜡染工艺技术已经成熟。该棉布以蓝色为地,白色显花。布的左下方为袒胸露怀的半身菩萨,双目斜视,颈戴串珠,手捧盛满葡萄的角形容器,身后则是象征其身份地位的圆形顶光。从棉布的花卉、人物等图案看,其精巧细致的程度,为同一时期的其他印花技术所不及。它可能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蜡染布。
南北朝时,蜡染工艺也相当流行,除染制棉织品外,还应用于毛织品中。隋唐时期,蜡染技术继续发展,唐代的《树木象树》蜡缬屏风就是经过精心设计,融合画蜡、点蜡工艺染制而成的,色调文雅,层次分明,不愧为蜡染工艺中的精品之作。

宋代以后,由于蜡染只适宜在常温染色,且色谱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原地区的蜡染工艺,逐渐被其他印花技术所替代。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该工艺却继续流行。瑶族的“瑶斑布”、苗族的“点蜡幔”,以及清代仡佬族的“顺水斑”,都是负有盛名的朝贡品。

中国印染源源流长,不仅为中国服装与纺织品增添了色调上的美感,也为整个东亚文明圈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艺术与文化风潮,可说是非常出色的文明结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2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2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在什么地方找的,我想更详细的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银河 发表于 2011-10-22 16:31
谢谢,在什么地方找的,我想更详细的了解

是要现代印染技术资料之类还是要古代传统印染技术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3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现代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银河 发表于 2011-10-23 13:25
你好,现代的资料.

话说这个就没有了,有空帮你找找吧,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银河 发表于 2011-10-23 13:25
你好,现代的资料.

这个没有,不过有空帮你找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漳热线 ( 鄂ICP备2021000082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62402000199号 )

GMT+8, 2024-4-28 23: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