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小在与漳河源头类似的环境长大,可能还要开阔些。家门前的小溪边的山边长有大片的毛竹,这种竹子长不高也长不粗,只能用来造纸和扎竹笤帚。当时就有很多河南南阳人到我们老家扎竹笤帚,扎到一定数量后拉走。用毛竹造出来的纸金黄金黄的,称为“火纸”,主要用来祭奠亡者,过去也用来习字,好像也主要销往河南南阳一带。老家的田地非常少,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做纸。在李庙、板桥、薛坪、肖堰、长坪的深山峡谷里,都有这种营生。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运用过机械造纸,但不知何故,没有坚持,继续人工做纸。到后来联产到户了,更没有可能采用机械造纸了。据父亲说,这套工序从蔡伦发明做纸后就一直延续下来。做纸的作坊叫做“槽屋”,一个村有时候有十几家“槽屋”,在易于蓄水的地方沿河摆开。做纸特辛苦,出力多,尤其是长期在水里泡,所以造纸人一般都喜欢喝酒除湿和血,但经济来源较有保障,日子也较山上的村子过得宽裕,所以山上的人家有时候也下到河边做纸,挣些活钱。笔者从小就做纸,学费的来源也全靠做纸,不管寒暑假,基本上在“槽屋”度过。有时候正月初一二,就趁着别人家休息时去做纸,全身冻得瑟瑟发抖。尤其是冬天“踩槽”,脚一踏入水中,刺骨难忍。现在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感慨。故对整套工艺制作程序非常熟悉,大概有十三道程序:
1、“砍麻”:砍伐山上的毛竹运回家,山里人将用作造纸的竹子称为“麻”。
2、“砸麻”:用木锤在石墩上将竹子的竹节全部砸碎。
3、“整麻”:将竹子整理成直径尺余、长度1.6米左右的捆子,用竹条捆好。
4、“糨麻”:将石灰倒入水池(这种水池称为“宕”,可大可小),将捆好的竹子放入。
5、“洗料”:经过几个月的糨泡,竹子软化,称为“料”,将其捞起,在河边用清水洗净,边洗边用大木槌捶砸,然后晾干。
6、“打碓(dui)”:将晾干的“料”放入水车带动的两个大木碓下面,轮番打砸,边砸边翻,直到将“料”打碎。
7、“踩槽”:将打碎的“料”倒入一个深约1.2米、宽约1米的大石槽,用水浸湿,然后造纸人赤脚使劲踩料,把料中的颗粒踩碎。三九寒天亦是如此,酷寒刺骨。
8、“发槽”:将踩好的料铲入另一个大石槽,放满水,然后使劲用一根竹竿搅动。
9、“抄纸”:用特制的竹帘,一张一张捞纸。
10、“吊纸”:把好几个木墩压在水淋淋的抄起的纸墩上,再用一根又长又粗的木头的一段固定在木墩上面,然后利用杠杆原理,狠压木头的另一端,把纸墩里面的水分挤干,然后分成均匀的四部分挑回家。
11、“牵纸”:纸墩放置几天再干燥后,用一个圆圆的直径15公分、长约尺余的木头,把粘在一起的纸张捋开成一张一张的。
12、“晒纸”:在晴天时,将纸张十几张一沓地晾晒在路边、墙上或石头较多的空地上。
13、“整纸”:把晾干的纸折叠,然后用竹篾捆成一尺见方的纸块,就可以出售了。有时候,不需要这道程序,购纸人直接用卷尺量纸的厚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