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就吃过老家小溪里的一种鱼,味道鲜美,肉质细腻,称为“泉鱼”。如果能够钓到筷子长的泉鱼,是够炫耀一段时间的资本了。但我一直不知道它的正规名字。
听母亲讲,在家门前小河的泉眼里,每到打雷天气,就会涌出几百斤泉鱼,乡亲们常用篓筐在泉口捕捞。但由于七十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泉水眼被破坏,这个奇特的景观也消失了。甚是可惜。
后来才知道,在学术上,“泉鱼”叫“多鳞铲颌鱼”或者“多鳞白甲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有滋补明目下乳之功效。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鱼类。
泉鱼栖息在河道为砾石底质,水清澈低温,流速较大,海拔高程为300-1500米的河流中,对水质要求极高。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内出完。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龄以上,雌性为4-5龄,怀卵量为0.6-1.2万粒,生殖季节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着生在砾石表层的藻类为食,取食时用下颌猛铲,进而将体翻转,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后的石块,可见白斑点点。
(相关链接:http://v.ifeng.com/documentary/d ... -b35c-***1c4a.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