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眼镜 于 2014-8-28 10:49 编辑
中药普查日记
曾力生
2014年4月23 日 (农历三月二十四) 星期三 多云 温度21~14度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自去冬今春以来,我们这里就一直是久旱少雨.进入四月中旬后,才终于等来了这一场珊珊来迟的上天的甘霖,金贵如油的春雨沁透着干涸的土地,滋润着花草树木和庄稼.时而中雨,时而小雨,连续地下了一周.昨天才得以停歇下来。今天刚好赶上我轮休,才得以随队成行,这是自中药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我第一次随队参加野外中药普查活动。
我县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启动工作始于2013年年底。在全国中药普查工作会议上,有关方面的专家指出,由于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第三次中药普查时隔近三十年,我国中药资源很可能已发生变化。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有助于全面掌握我国中药资源情况,提出中药材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机制,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健康需要。这次其主要目的是全面摸清中药资源家底, 并实现中药资源的长期动态监测。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要求需要分清重点品种和一般品种, 在坚持全面普查的基础上, 高度重视常用品种、资源紧缺品种、经济价值高的品种的资源家底及动态。据了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此前曾开展过三次,分别是1960年,1969年,1983年.据我县自解放后编纂的第一部《南漳县志》(1990年编纂出版)记载,我县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曾经进行过县域境内的中药资源全面普查,是由当时县国营中药材公司具体负责实施的.经这次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摸清我县域境内已有的动植物中药品种达1200多种,实际应用于临床的有300多种。事隔三十年以后,我县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和要求,进行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县普查办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指定这次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则由县中医院具体负责实施.因此,县中医院迅速组织选调中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中药资源普查队,普查队员是由各相关科室抽调的人员组成.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于三月下旬开始按划片分点进行野外中药资源普查.根据省普查办工作时间安排,要求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野外中药普查工作,之后对中药普查资料和药用植物标本全面进行整理,截至明年六月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全部结束,并接受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专家进行合格验收.这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点,全县共布点划出47个,几乎函盖县域内所有的乡镇。
光阴易逝,时间不知不觉的已过去了两个多月.要知道,中药的生长和采集期有它的自身规律和季节,如麻黄所含有的生物碱是春天采集则含量低,而夏天采集则含量高;又如茵陈蒿,是"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而艾叶则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的前后是最佳采集时节.植物它从生根发芽,到花开花落结果,始终是错落有序,很多一年生的当季草本中药植物有的是正当时节,有的却已错过植物标本采集季节,而有些药用植物则刚刚萌芽或者正处于幼芽生长期,无法适时进行采集鉴别,这些问题都将会给中药普查带来很大的麻烦和问题,大家都是初次涉及此领域,无生药植物鉴别实战经验,只能边干边学边积累经验,加之前期准备工作由于启动的时间比较仓促,因此留给野外中药普查的时间还不到九个月,时间愈显得紧迫。
我县为海拔在200---1600米丘陵地区,素有“八百里金南漳”之称,呈“七分山两分水一分田”地貌结构。这次分布在全县境内的47个中药资源普查基点分布范围广,所处的地理环境复杂,所以此次普查次序采取的是先近后远,先易后难,远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们这次要去的普查地方较近,为普查第41点,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1度57分55秒,北纬31度54分22秒,地属距南漳县城34km处的东北边境吴家集(吴集).普查中心点为以吴家集的灵庙为参照物(地标)的东南侧,两者直线相距大约2km.吴家集地处东部岗地,海拨在200m以下,属于温和的平原气候,本地生长的中草药主要有桔梗,灯芯草,拨契,地榆,南沙参,茜草,野山药,寻骨风,天葵子,天门冬,马兜玲,贯众,桑椹等四十几个药用植物品种.今天参加中药普查人员除司机邓师傅外,共有六名队员:闫庆华,周晓华,邓林,刘国玲,赵鹏和我.,我们是在根据GPS(全球定位系统)所显示的大致方位的公路旁下的车.因为大家都对此地并不熟悉,又没有向导指引,为节省时间,少走弯路,我们下车后径直向在公路边田地里干活的当地村民打听,证实此地正是我们要找的地方,经村民指点,普查41点正好位于这个村子背后再翻过一道梁的的半山中,明确了方位和上山地点后,我们便步行来到山下村子里,准备穿村上山.很快我们在村边就发现了好几个中草药品种,象桑椹,车前草,刺槐,淡竹叶等常用中草药,万事开头难,大家感到这是个好兆头,我们当即采集了这几个中草药品种标本.按照中药普查有关要求,在普查队组队时,就对较为固定的普查人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周晓华负责牚握GPS对普查点定位和对采集的中药标本进行统一编号登记,赵鹏负责对采集的中药标本和其生长环境进行拍照记录,其他人则负责中草药辩认并采挖药用植物标本,或在前面负责为普查队探路开路,或负责保管中药标本.当然,大家也时常相互协助,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次中药普查,有关专家还专门强调了一点,那就是逢花必采.我想这可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不遗漏过去未发现的新的(珍稀)品种,说不定还真会发现几个过去一直被认为已灭绝的物种呢.
我们根据村民的指点,先是沿着村民屋后的一条小路向上攀爬去.我们跟在拿着GPS定位仪负责探路的周晓华后面,边走边找边采挖,我发现"路"越走越难走,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按山路行走,而是顺着山势,弯弯曲曲,斜斜陡陡朝上走,这那儿是路啊,简直就是猫着腰在刺架里穿行.刚开始我还真不明白怎么放着好好的山中小路不走,专走荆棘丛生没有路的地方.后来才明白,中药就是生长在丛林下,灌木中,刺架窝里,不然会采不得到中药标本的.如果说路是由脚走出来的,那么我们脚下的路却是用刀砍出来的.常言道,山路十八弯,隔梁走一天.进过大山的人都知道,有时站在两个看似很近的山头上的人对面看得见,说话听得见,如果要到达对面,却要走上半天甚至一天。走在前面的人不时地对跟在后面的人提一下醒,注意安全,防止掉队,因为在这样陌生的环境里,很容易让人走失迷路.这里的山林植被保护的相对比较好,较少遭到人为的破坏,几近于原始林,这就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提供一个天然的游乐场.当我走在这片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山林中,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科教片《动物世界》,我非常喜欢这部电视片,虽然我只是断断续续看完的,面对电视里那精美绝伦的大自然画面,生动丰富有趣的内容,著名主持人赵忠祥醇厚而富有磁性的解说,一一给你娓娓道来,让你此时此刻就象是在品偿一杯千年窖藏的美酒,使人如痴如醉,令我至今不能忘怀。从那时起,让我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更让我从中学到动物和植物王国里的很多知识,认识到大自然对人类有多么密切和重要的影响,真正地理解了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共生共存与和谐关系,更让我懂得了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道理.在我的眼里,一切的草本植物都是具有灵性的生命活体,人和植物,昆虫,动物等彼此感应,彼此依赖,生生不息.药用植物常常与灌木同生,与树木为邻.所以中药普查,就是穿树林钻荆棘,走没有人走过的"路".一路上我们穿行在灌木荆棘丛中,尖利的棘刺不时地挂破衣裤,有时衣服被棘刺挂住后,使人进退两难,稍一进退,线纱就会一绺一绺的被拉了出来,活象"绣"在衣服上一条一条的"抓绒",当时真后悔出门时怎么没有穿一身耐磨的旧衣服.我曾经听常进山的人说过,山里气温大,刺很多,路也不好走,衣服自然要选择满是补丁却厚实的衣服,这样的衣服既保温也经得起挂,就象是件"防弹衣",虽然穿在身上不好看,但这样的衣服好处是,一般的刺儿根本扎不进衣服,所以就伤不了人,即使有小刺挂在衣服上,扯下来就行,也不用担心衣服被挂破,就象铁布衫一样.有些地方覆盖在地面上的是一片枯黄倒覆的茅草,我们只能是深一脚浅一脚试探着朝前走去,被踩在脚下的枯草就象是脚踏在软绵松脆的积雪上,每一脚下去,都会发出的"咔嚓咔嚓"枯草断裂声,此起彼伏.眼下正是阳春三月的季节,农历二十四节气"惊蛰"节已过,本地有"三月三,蛇出洞"之说,这个时候正是毒蛇虫蜂出没的季节,真怕一不小心会踏入这些动物王国领地时,会遭到它们突然袭击.之前我曾经查看到过一篇野外探险出行经验的介绍文章,文中作者强调说如果你要到野外去探险,一定不要忘记带一根棍子, 这样既能防身对付野狗虫蛇,又能在自已上山下岭体力不支时,助你一臂之力.好在我在山下就准备了一根木棍子带着,这样就有备无患了.随着越向山上走,灌木荆棘丛越来越浓密,我们只好边走边在刺架里"劈荆斩棘".我是初次参加的普查队,相对其他"老队员"来说,对采集标本工作还不太熟悉和了解,自然就选择了一把砍刀作为开路工具,负责为大家开路.也许是新手吧,刚开始工作就挂了彩,大拇指就被利刺划伤.坡越爬越陡,由于山中树高林密杂草丛生,影响人的视线,有时走着走着,等走到了深沟陡壁跟前,才发现此路不通,只好折转返回,重新选择行进路线,有些时间就是这样被耽误的.好在大家有心理准备.在采药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要先找到一株某种药用植物,就会在其方圆周围里发现成片同种的中药,象桔梗,天门冬,南沙参,野花椒,翻白草,毛莓,马桑(俗称胖胖腿),火棘(茶叶果)等都是这样发现的,这对于我们从事中药行业的专业人员来说,遇到这些平时很少见到的野(原)生中草药,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了.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本草》这本书里,作者从军事用途的角度对药用植物品种与它所生长的环境,地域,方向,向阳背阴,海拔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详细地专题调查研究,证实生态环境条件即物种形成的地理、气候、水质、土壤、生物链是物种成型的前提和关键,万物都是环境的产物,生态环境质量不同,物种自然会存在差异.如人参,其最佳的气候质量为:种植的海拔高度为700――800米,年降水量700――800mm,空气相对湿度70%,最热月温度为20-21度,无霜期155天以上等。在药用植物的种植中,随着自然条件的变迁以及异地引种、驯化家养,特别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运用,使得传统的中药品种原有的生态条件发生了较大改变,从而导致了“物虽非伪,而种则殊矣,药性异矣”。不同的药材原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及积累活性药物成分所要求的生态质量是不同的,有的喜阴,有的喜阳,有的喜水,有的耐旱等。从而只有在某一特定的生态质量环境下,才有可能生产出药性和药效不变的中药材,如人参,以吉林的品质最佳;如三七,以云南的最好,即所谓的地道药材也。离开这一环境必然会导致中药材的药性和药效的改变,甚至生长发育不良以至死亡。犹如《晏子春秋·杂下之十》里所说的:"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现在中药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药材都是人工种植的品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争功近利者渐多.野生药材生长周期长产量小,又难以采挖,有时候采药连工钱都挣不回来,价格贵亦难以出手.而人工种植的药材大面积种植,产量大价格低,但常常为求速生而忽略了内在的质量,它的临床药效却大打折扣.且不说它是否是地道药材,施用的是农家肥还是施用的化学肥以及防治病虫害所使用的农药等等,但在价格上的优势,原生药材和它在流通交易市场上一较量,野生药材毫无悬念地便立马败下阵来.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制订相应细化的中药材质量监管法规和标准,确保人民用药安全和有效.中药鉴别是一门实践和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几个方面.药用植物鉴别和中药饮片鉴别二者之间有同亦有异.药用植物中同一药物,有不同来源(多来源),或同一基源(同来源),其不同部位又有不同的药用功效,用途.如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麻黄科植物麻黄,它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而同株植物麻黄的根在功效上却与麻黄恰恰相反---具有敛汗固气的作用.对药用植物的鉴别除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中药饮片鉴别方法外,还可通过植物其它的部分(器官)如根茎叶花果等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比对鉴别.比如现在中药交易市场上伪充人参入药的除豆科植物野豇豆;茄科植物华山参;菊科植物山莴苣;马齿苋科植物栌兰外,较常见的是以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伪充人参入药.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性温味甘,具有大补元气,强心固脱,安神生津的功效,其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茎单一,直立,无毛,掌状复叶轮生茎端.主根肉质,圆柱形或纺锤形;而商陆则为商陆科植物的根,其性寒味苦,有毒,内服逐水,外用消痈肿.植物形态亦为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叶互生,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主根肥大,肉质,圆锥状.它的功效主治与人参完全不同.如若患者需用人参而误用商陆时,不但治不了病,救不了命,而且对身体极为有害.因此中药专业人员是广大患者的最后的一道"防火墙",如果其鉴别的工夫不到家,不仔细辩别,很容易让毒药"误入歧途",让假冒伪劣药大行其道,从而损害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真可谓差之毫厘,缪之以千里.在中药这个行当里流行这样一句行话,叫做"挖药的人有两只眼,配药的人有一只眼,吃药的人没有眼",其意思不言自明,如果大家不管是从事中医专业或者从事中药专业人员都要长有挖药人的"两只法眼",那么各种形形色色的掺假使假伪劣品就不会泛滥,就没有它生存的空间.从目前中医中药的发展状况来看,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现在医和药分工越来越专,逐渐造成了医(生)不识药,药(剂人员)不懂医理的现象,从而打破了中医中药不分家的传统运作模式,弊端渐显.因而从事中医药专业的医生和药剂人员,相当一部分人员对药用植物的鉴别知识或欠或缺,成为生药鉴别的"低能儿",过去说"隔行如隔山",现在是同行也隔山.这种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振兴中医药,发展中医药,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从事临床中药学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要做一个只会在药斗里认识饮片药,只长有一只眼的"抓药工".所以大家抽点时间,到大自然去体验,做个有心人,向药农请教,向大自然请教 ,向活鲜的教材学习.
其实中药调查工作比较复杂,没有我当初想象的那样简单,对药用植物的普查有很多项目和具体的操作要求,每一个程序都要走(做)到位,采集的资料必需是完整和真实的,否则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任何意义.比如说对中药普查的要求,即在每个样地内,针对每种药用植物,采集3-5个中等大小个体,并称量入药部位的重量;获取样方内重点调查目录中植物个体株数;同一样地内所采集的3-5株植物个体分布在不同样方内;重点调查品种入药部位重量单位和样方内植物个体的数算单位要保持一致等.另外还有调查每个点的样方套.不同的植被类型的组成植物不同,形成该种植物类型的生态环境也有差异,这就导致了不同植被类型的中药资源种类和蕴藏量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使1000个样方对县域内中药资源状况更具代表性,样方需要涉及各种植被类型等等.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是下午一点多钟了,我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我们不禁加快了行进速度朝中心基点赶去.当我们走到一座山梁的叉路口时,遇到了正在山林中采挖中药一位老人,据称他家就在山下的附近的村子里居住,这位陈姓村民大约有60多岁,以种田为生,农闲时节就到山林中挖挖药材卖,增加一些家庭收入.不过,在这之前,这位老人还真让我们虚惊了一场,当时大家都在边走边忙于采挖中草药标本,只有周晓华一人兴冲冲的拿着GPS仪器走在前面探路,不一会儿,发现他又原路返了回来,当时我还真有点纳闷,他怎么又原路折回来了?不料他颇有些神秘和紧张地说前面树林里好像有野兽,不是狼娃子(狼)就是老巴子(老虎).当时说得大家一惊一乍的.想想也是啊,经过几十年的退耕育(还)林,在这茂密的树林里,藏匿一两只豺狼虎豹动物也不是没有可能,现在这样的大型动物越来越少,但在我们这里已经更难觅到它们的踪迹了.再一想,我们还有这些人还怕一只狼(虎),况且那里也是我们到达中心基点必经之路.大家当时也没有太在意,还是边走边挖药地朝前赶去.没有想到我们走近一看,原来正是这位在树林里的村民采药呢.询问得知他对附近的中药生长情况比较熟悉。看来今天真是赶的好不如赶的巧,我们正好有些问题想找本地人聊一聊呢,算是遇对人了,此时大家就自已所关心的问题,一一向他作了咨询,比如附近有关药材的分布和品种数量等等,最关键的是,中心基点的方向和准确位置,经打听才知道,我们差一点又走错了路,因为这个地点正处在三叉路口位置,不然又要耽误一些时间,虽然最后总会找到地方.
荆山的四月,到处是一片生机,站在高山之巅,放眼四望,群山苍翠,呈现在眼前的是山下那片片葱绿的田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象一幅美丽的世外桃园的田园风光画图.耀眼的阳光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从厚厚的云层里钻了出来.这时已是下午2点钟了,我们顺着这位村民所指的山路,朝中心基点赶去,我们翻过一座山梁后,根据GPS的定位,下来到山谷中基点中心.可能是此处地质土壤贫瘠的原因吧,这里的山上除了稀疏地生长了一些松树和花栎树外,都是一些一人多高的荆棘灌木丛和枯茅草.此时的山谷中没有一丝那怕是热的风,天空中的太阳就象一个巨大的太阳能锅,把湿和热聚罩在山凹中,虽然当天最高气温才21度,却仍然让人感觉到天闷地蒸,浑身热汗直冒.由于大家野外经验不足,没有考虑到进山采药工作的特殊性,在出发前没有预备带上中午的干粮,此时的大家肚子饿得象是前心贴到了后背,浑身感到没有一丝力气,加上平时有午休的习惯,真想停下来躺在平坦的石岜上好好地睡上一觉.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情况下,大家只好靠喝水充饥.我们在中心基点采集了一些中药标本后,坚持把所有要走的普查程序走完.这时,我掏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已经是下午2点30分钟,工作完成了,是该下得山的时候了.
下午3点多钟,我们来到吴集新镇,趁在等待午饭期间的机会,我,赵鹏,周小华,闫大哥等同刘主任一起到镇上两家专营中药加工和收购点去,我们此行目的既是去参观学习也是去进行中药资源摸底调查,我们从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家收购点李姓老板处了解到,他主要从事的是中药收购和饮片加工,他做这个中药生意已经好几年了,我们在他的中药饮片加工厂房里看到了所收购的药材有蜈蚣,拔契,鱼腥草,天麻,杜仲,玉竹等数个品种,虽然品种不是很多(有很多品种还没有到收购季节),但销量较大,其原生药及加工饮片主要销往河南安徽等周边数省市,仅去年中药材销售量竟达到数百上千吨,却与本县域内的各中药行业没有什么业务往来,可谓是院内开花墙外结果.这还只是他一家的外销量,如果全县进行内外销售量统计的话,可想而知我县每年中药输出量是巨大的,在这以前我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事.当然他也有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有些药材大宗地堆放在露天场地里,如果遇上连阴雨天,这些药材就会发霉变质,从门前场地已有的一些药材已发霉变质情况来看,每年浪费的药材也不在少数,着实令人惋惜,这不但会减少一笔收入,同时也是一种中药资源浪费,我想这可能是由于他的厂房太小的缘故吧.
在我们这个临时组建普查队的集体里,要数闫大哥年齡最大,他是中医院的老职工了,自参加中药普查队后,一直坚持和大家一道翻山越岭.几名普查队员年齡也都在40多岁以上,从生理上来说,是个"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年龄.况且采药其实是个体力活,就是攀爬山岭钻刺架.局外人很难理解野外采集标本的艰辛和危险等实际情况,除正常标本采集外,还要时刻提防毒虫蜂蛇的袭击,饭不能按时吃,整天在權木荆棘丛中穿来钻去,一不小心不是足崴就是摔伤,有时甚至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其他危险情况,中草药标本采集回来后还要及时加班制作标本,劳神费力,且不说"打道回府"到家时的那灰头土脸,精疲力尽一脸倦容像."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更艰苦的普查工作还在后面,但在这个小小的集体里,没有人诉苦和抱怨,却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全凭怀着一颗对中医药事业一片赤诚和挚爱的心.古时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而今有新一代的神农传人,为了自已所从事,所喜爱的中医药事业,甘愿付出自已辛勤和汗水,无怨无悔.
2014年5月10日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