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
草绿色的封面,半透明的纸页上跳跃着幽微而美丽的文字。我再一次合上这本书,手指轻轻拂过封面上的“目送”两字,思绪定格在三年前父亲的目送中。
三年前,父亲因肺癌切除手术后癌细胞再次转移至脑部入院治疗,医生明确告诉我们:现在的治疗只能是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
那些天,下班后,我都会匆匆赶往医院,病床上的父亲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语言功能,每每看到我,父亲的眼中满是欣慰。护工告诉我,我们没来前,父亲的眼光几乎都是向门口注视的。每天照料完父亲吃过晚饭,父亲都会对我挥手,让我回家。我说:“不急,再陪陪你”父亲就边比划边口齿不清地说:“回家”我知道父亲是担心晚了,我会坐不上末班的公交车,也是担心我的女儿在家,没人照料。确实也是心系着女儿,所以每次父亲让我走时,我就会说上一句:“明天我再来”后,匆匆离开病房。
父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几乎很少进食,全靠营养液维系生命。护工说,每天只有我喂饭时,父亲还能勉强吃一点。一天,照料完父亲喝了点汤后,父亲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天色越来越晚,这时女儿打来电话,问我几点到家?我看看父亲说:“今晚,我会晚点回去”就挂断了电话。父亲松开我的手,示意我赶快回家。我抓起父亲的手,抚摸着说:“还早,不急。”父亲用手推我,让我走。我拿起包,离开病床,向门口走去。因为担心,因为不舍,我忍不住回头,病床上的父亲,目光注视着我,眼睁睁的目送中,有多少不舍,多少感怀。我后悔,以前,我在父亲的目送中,就这么匆匆离开,在他目送我的时候,我怎能没有回应,哪怕只是回头看他一眼也好。也就是那天,夜里,弟弟在医院陪护时,打来电话,让我赶去见父亲最后一面。
有时候,你会去看一本书,是因为它本身文字流淌之美,是因为它的文字触及了你心灵深处的记忆,是因为它带给你别样的思考和感触。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次目送,在这光阴的故事里,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理解每个人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伤逝”和“不舍”,慢慢地领悟:“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合上书本,《目送》再难让人忘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