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一度令西方望尘莫及。然而,西方在中世纪之后走进了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出现了许多引领时代潮流的思想大师和文化巨匠,进而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获得了地理大发现,取得了工业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当晚清ZF还在自我陶醉时,中国已被西方甩在后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步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尤其是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迅速增长之势。为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近年来党和ZF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解放文化生产力,文化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据统计,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渐向农村和西部倾斜,5年累计对农村投入159.44亿元,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面铺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的文化权益正在得到越来越强有力的保障。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我国文化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据《2006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统计,当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与此同时,群众自发性的文化活动在全国呈现遍地开花之势。传统文化热、网络文化热、乡土文化热、都市讲堂热、城市文博和收藏热等文化热潮的兴起,昭示的正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求知求乐求美的迫切需求,正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强大的民间基础。
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机遇期。目前,我国的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虽然改革开放使中国创造了连续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乃至“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外汇储备大国”、“经济大国”等一项项桂冠从海外舆论传来,但是我们这个有悠久文明史的大国,却没有赢得“文化大国”的美誉。综观世界文化市场,美国占了43%;欧盟占了34%;亚太地区占了19%,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共占4%。这种状况显然同中国发展的规模不配套、不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步伐。
为此,党的十七大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意义,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战略任务,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十七大报告强调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工作重点,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强调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等。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然蓬勃发展。一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犹如喷薄欲出的红日即将升起在地平线上。(中宣部社科规划办主任 张国祚)
[ 本帖最后由 龙门居士 于 12-12 14:2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