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山高水长2014 于 2016-1-13 22:25 编辑
冲劲十足的峡口“冲菜”
(本文原发表于2014年第4期《水镜文艺》,请转载者注明出处。)
我的家乡——巡检镇峡口,这里人文历史厚重,是“卞和献玉”的发生地、战国纵横家鬼谷子隐居地;这里自然风光绚丽,湖北省首个中国景观村落——漫云村就位于该镇;这里荆楚文化丰富,有融歌、乐、舞于一体,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宫廷,后在民间流传至今的“呜音喇叭”;这里山川水系充溢,造就了无可复制的“小气候区”;这里饮食文化多元,蔬菜、水果、山野菜、调味料样样俱全。
说到饮食,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在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勾起人们对故乡食物的依恋以及浓浓的乡土情结,那些味蕾中残存的美好记忆,那些古老的食品制作方法,引得人们垂涎欲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好一种口味。同样,我的家乡巡检峡口,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是多县(市)饮食爱好和烹饪特色的交汇融通、相互取长补短,一方面是峡口特色鲜明的物产,内在品质不可替代,因而形成了巡检峡口兼融贯通、独具特色的美食和佳肴。
寓居南漳县城的这些年,想吃家乡的冲菜想到命里去了,于是便在花园种上冲菜秧。尽管“淮桔为枳”,这冲菜长不到多大且越长越像白菜,扳下来的叶片做成酸菜,倒也聊解乡愁。然而,最过瘾的却还是用那刚起薹、略露淡黄色花蕾的盖菜尖做成的冲菜——但比起家乡巡检峡口地道的冲菜,无论从长相、颜色,还是腌制后的口感都稍逊一筹!
四处打电话约老乡前来品尝。某老乡像平素吃白菜那样夹上一大筷送入口中,刚嚼了两口,便惊异地僵住,随即便是眼流泪、鼻流涕、头冒汗、嘴大张、耳抖动,上演了一出“五官总动员”!见劲道如此刚烈,其他老乡品尝时皆小心翼翼,然而即便这样,那些“潜伏”的味蕾也被哗啦啦“冲”醒,心绪“冲”动,眼泪竟流了个痛痛快快,直叹这冲菜“江山易改,乡味难移呵!”
为了能吃上地道的巡检峡口“冲菜”,便选了个天气晴朗的周未,带上晚辈们向老家巡检峡口开拔。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驾车,终于安全抵达了久违的奶奶家,迎接我们的已是满桌丰盛的宴席,一看就知是巡检峡口特色菜。第一次品尝巡检峡口冲菜时,晚辈们无不双眼流泪、喷嚏连天,嘴巴大张着哈气,有的甚至捏着鼻子,夸张地大喊:“冲死人不偿命呵!”当有人问“怎么做”时,厨艺在亲戚家们中首屈一指的二姐夫看了看这盘青青黄黄、辛香扑鼻的小菜,顺口答道:“放了芥末酱呗!”我当即更正:“什么添加剂都没放,绝对的无公害食品、原汁原味!”
“那为什么叫冲菜呢?”只见晚辈们发出这样的疑问。坐在席边的奶奶听到后,慢慢道来:“相传,建安14年,三国名将关羽,在今巡检、东巩一带驻军,当地父老乡亲以冲菜待之,关羽品尝后赞曰‘此乃阳刚之肴,正气之源,吾之所喜,三军宠之’, 故‘峡口冲菜’又名‘宠菜’。”
品尝之余,我们才知道奶奶之所以做这道巡检峡口冲菜,是因为风味奇特的冲菜有三个特点:一是好看,黄绿相间,鲜嫩悦目;二是好吃,清脆爽口,酸咸适度;三是好闻,香气扑鼻,暗藏冲劲。初次吃冲菜的人,刚一入口,正当你感觉良好之时,冷不防一股冲味直钻鼻腔:轻者,令你鼻腔痒痒;重者,令你喷涕连连——这正是冲菜之名无法在字词典查找到而取此名。但这种冲劲很快就过去了,冲过之后则余味无穷。
我们告诉奶奶:“现在峡口冲菜是一种开胃提神的大菜,倍受大都市食客青睐,每每一碟上桌,谁也经不起这份诱惑,动作慢的人还没将筷子拿到手上,盘中已空无一片。如今到了南漳,都能以吃到地道的“南漳芥菜”——“峡口冲菜”为大快。
奶奶说:“冲菜好吃,烹饪却难,只有掌握‘晒蔫、快焯、趁热、密封’的八字经,应季时才能品味尝鲜。”
为了教会晚辈们做这道冲劲十足的冲菜,饭后只见奶奶把冲菜淘洗干净,切成两半或四半,摊开晾干,待到蔫蔫的、软软的,用手搓揉,叶片既不会断裂,也不会粉碎,就是最佳状态。再经过段切、淖水、佐料、装瓶、发酵。这时,就该静静地等候了,等瓦罐、瓶子静置阴凉处半天或一天就大功告成,吃多少倒多少,余下的搁进冰箱,二、三个月甚至半年,其味仍直“冲”天门。
想吃“峡口”牌冲菜的可扫描二维码进电商平台购物
(商标所有权:“峡口+图”、“峡口冲菜”商标归南漳县玉印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所有,任何经济组织或个人未经许可,仿冒必究!特此申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