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荆山读霸 于 2010-4-5 21:30 编辑
这是多年前我写的一篇小文,参考一下。
-----------------------------------------
为谁悲哀
——从樊四平、柳更生与梁漱溟的境遇看公开选拔干部的公正性
樊四平、柳更生、梁漱溟,这三个名字在本文同时出现,完全是笔者人为所致,原因是我们从他们的境遇中看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东西。只是将柳更生这个贪官与已故的梁漱溟老先生和刚遇不幸的樊四平同志放在一块,着实委屈了这一老一少。
樊四平,湖南益阳一名男青年。据9月25日湖南《东方新报》报道,25岁的樊四平在湖南益阳公务员考试中,获得综合成绩第一名。面试以后的体检中,成绩优秀的樊四平,在测试身高时,被测出1.595米,离1.60米的标准差0.005米。就因为这个,小樊最终被淘汰出局。这事被帖上人民网后,网民一片哗然。但是,益阳市人事局副局长赵楚基却说:“我们认为,即使只差5毫米也不能破格。”网民也有说益阳人事局的做法是正确的,“看似不公平,实则最公平”。这就让人费解了。
民间有名俗话叫做“错打错处来”,只要标准是不公平的,执行过程越严格,结果越不公平,这是必然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执行不公平的标准本身就是为了保证一个不公平的结果的出现。
赵楚基副局长也说湖南省里的“标准”也是公示了的。但谁都明白,公示与公平不是同一个概念,公平是从事物的本质定性上说的,而公示是从事物的表现形式上讲的,公示了的标准不一定是公平的。樊四平的不幸就在于,他成了“严格执行不公平标准”的牺牲品,因为人们从执行标准这一环节上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这正应了一句话:制度腐败是最大的腐败。
柳更生,在湖北省襄樊(地级)市首次副县级领导干部公开招考中获得笔试第一名。此人身高不详,想必比樊四平高一些,因为这人不仅被录取了,随后还当上了湖北省谷城县副县长。柳更生的“看点”倒不是“获得笔试第一名”,而是在当了副县长以后。
据武汉晚报报道,2001年3月,柳更生报名参加襄樊市“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考试,获笔试第一名,被提名为谷城县副县长人选,并与其他9名拟任人员一起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同年4月,谷城县人大通过决定,任命柳更生为谷城县副县长。然而,在柳更生就任副县长后,经群众举报和其他犯罪嫌疑人的供认,襄樊市纪委开始对其立案调查。于是,柳更生在担任谷城县副县长还不足100天的7月16日,襄樊市检察院正式立案。检察机关查明,柳更生在先后担任老河市竹林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老河市乡镇企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期间,共计收受贿赂现金25笔,计款6.55万元。
笔者拿柳更生这个“第一名”说事,并非暗示樊四平的“第一名”也有问题。而是想说,樊四平的淘汰出局和柳更生的“脱颖而出”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目前的公开选拔制度在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是有漏洞的。中央早就指出:群众不拥护的干部不是好干部。组织标准和民众标准达到统一,才是“公平标准”。而目前在公开选拔干部的过程中,一直是重组织考察,轻民意调查,重上级评价,轻群众评说,重一般程序的完整性,轻关键环节的严肃性。柳更生的“脱颖而出”与盛极而衰,就不足为奇了。贪官是怎样被“公开选拔”出来的,第一名的问题出在哪里?全市招考,标准不可能不严密,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民众的意愿。公示期间,绝对有人举报,只是组织人事部门以及后来的“谷城县人大”没把它当回事罢了。
梁漱溟,就不需笔者介绍了。1917年,北京大学面向全国招考,21岁的梁漱溟前去报考。因为总分不够,未被录取。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知道梁漱溟在报考之前已经发表过多篇很有见地的研究古印度哲学文章,他从文章中一眼就看出这是个人才,很是佩服和喜爱。于是,在研究招生录取的会议上,蔡元培说:“梁漱溟当学生没有资格,就让他到北大来当教授吧!”真让人捏一把冷汗!梁漱溟当年要是撞在赵楚基副局长手里可就算玩完了,因为这位副局长大人是“只差5毫米也不能破格”的,何况是“总分不够”,用现在的话讲,这可是“硬伤”啊。可蔡元培他就是蔡元培,他不是赵楚基,他就有这胆识!梁漱溟到任后,不仅执教胜任,而且表现了很强的研究能力,到校不久,梁漱溟就写出了《中西文化及哲学》一书,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后来终于成为一个著名学者。
梁漱溟的幸运是北大的幸运,樊四平的不幸是制度的不幸,柳更生的悲哀是谁的悲哀呢?
网上多处转载:http://www.baidu.com/s?tn=siteha ... 4%B9%AB%D5%FD%D0%D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