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21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马洞 于 2010-5-21 18:00 编辑
一水三名——蛮河名字的由来
南漳八景——这个名词也是在这本县志里初次见到的:荆山叠翠;彝水清波;灵溪晚渡;石梁朝霞;晓市绿烟;春城红雨;渠岸清风;仙桥夜月。
关于这个题材共有三位诗人二十四首诗,其中的十六首是由二位诗人以“步韵”的形式唱和的。其它的七处“景”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先把我最感兴趣的“彝水清波”单列出来说一说。
贡生张尚治的“彝水清波”是一首五律(张的另七景亦为五律),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山水咏叹,这里也不仔细的阅读了;我把另外二位诗人写的“彝水清波”摘出来,供大家欣赏。
彝水清波
清 禀生 袁敏
一水两得名,古彝今则蛮。
山城晴倒影,我亦住其间。
濯缨不濯足,沧浪清潺湲。
彝水清波——和袁苍水原韵
清 凤山书院山长 陈竑
清甚一溪水,何为名以蛮?
渔洋老诗伯,昔曾来此间。
沦涟映初日,倚棹弄潺湲。
袁敏,乾嘉朝南漳秀才,并且还是第一等的秀才,秀分三才,一等禀生,二等增生,三等附生;袁秀才确实出手不凡,其它的七景也是用这种五言六句的形式写的,明显地袁禀生绝对好好思索了一番有备而来的,选地是一般人不用的“窄”韵,应该是典型的“古风”,读来也真有一点魏晋余味。文字质朴意约,可为去尽铅华矣,现代人读来一点也不为难。
陈竑山长相当我们现在一中的校长吧,他的“八景”是步袁秀才的韵,袁苍水应该是袁的字;陈校长的“彝水清波”也好理解,就一句需要解释一下:渔洋老诗伯——这里的“老诗伯”是指清康熙朝的刑部尚书王士祯,来过南漳并且还留有一首“蛮水”的七绝(有机会我们再仔细欣赏),王尚书号“渔洋山人”,传世有著名的《渔洋诗话》等,所谓的“渔洋老诗伯,昔曾来此住”就指此人此事了。
严格一点袁秀才起句“一水两得名”,不对,应该是“一水三得名”,并且我觉得秀才的第二句“古彝今则蛮”也不十分准确。
至于“清甚一溪水,何为名以蛮”?我们慢慢说。
声明一下:我是个历史业余爱好者,学识有限是必然地,关着门都是“一家人”就不怕出“丑”了,所以我觉得我在这里说错了,或者闹了笑话,大家也能原谅,至少也能让读过此帖的南漳人不会继续出现我的错误,权且算是“种瓜得豆”罢;再,关于这个“一水三名”我思索很长时间了,由于手边的资料确实有限,一直不得其“法”,因为我知道南漳政府有专门的“班子”集中地全是南漳文化“精英”在长年累月的研究这些“事”,殷切希望能得到有关专家的指点!我先行谢过!
要说这个题目已经和主帖没有什么关系了,为节约版面资源计就不另开新帖,也省去了论坛管理者的麻烦,免得浪费人家的时间精力又要去“审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