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2月22日,中山市举办了网络问政“金点子”征集活动颁奖暨网友座谈会,首次将“幕后”网友请上“前台”,成为我国“网络问政”发展史上的一个亮点。
2008年,被称为中国的网络监督年,从这一年开始,全国各级政府掀起了新一轮的“网络问政”热潮,网络话语开始频频进入政府的决策层面。网络问政,渐渐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新途径。“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古人总结出的民意和执政的关系。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领导干部必须与时俱进,将“网络问政”作为自己的必修课,时刻把握时代脉搏,感受民意脉动。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改变着民意的表达方式,成为普通群众表达各类观点、诉求的重要平台。现在,人人手中都有个小喇叭,意见百花齐放,力量整合凝聚,大量的网络民意在网络上奔涌。如果这些网络民意得不到及时回应,就有可能引发网络舆论事件甚至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信息时代的领导干部,要善于驾驭网络舆论,主动承担起推进网络问政的责任,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沟通转变,勇于面对不断出现的网络新问题、新情况,使之成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新机会。岳阳市委副书记彭国甫曾感慨地说“在网络社会,不善于利用网络来跟老百姓沟通、协调自己的工作,就不算合格的领导。”
其次,网络民意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缓解民间矛盾、加强社会监督的有效途径。无论是从裸死女教师引发的“中国网络第一大案”到上海钓鱼案的“民意洗冤”,还是从孙志刚“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到邓玉娇“舆论风暴扭转乾坤”,广大网民以微博、论坛、跟帖等形式,锲而不舍地发出掷地有声的声音,履行着作为公民的监督权,或揭露、或批评、或建言,不仅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纠正了此前的错误决定和做法,同时也让一些民怨得以理性降温。因此,及时搜集、评估和回应民意,接受公众的监督,是保持行政机关廉洁公正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保证。
再次,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网络正在成为政府部门听民意、汇民智、解民情的新平台。很多网民将官员上网称之为“新时期的微服私访”,因为在相对虚拟、隐秘的互联网上,很多人平时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与事,往往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各级政府官员面前。领导干部与民众进行坦诚交流,不仅可以获得真实、高效的社情民意,还可以影响并引导网络民意,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赢得民心。胡锦涛总书记在做客强国论坛时说:“虽然我平时工作比较忙,不可能每天都上网,但我还是抽时间尽量上网,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正是政府的开放和广纳民意的态度,民意才能越来越畅通地表达,一系列社会矛盾、冲突和不稳定因素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化解。因此,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并运用网络,积极面对网络舆情,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让网络成为领导工作的得力助手,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舆论阵地。
|
|